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评估中重度僵硬型颈椎后凸的矢状位形态特征与手术效果,并分析影响手术矫形效果及神经功能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4例中重度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中重度后凸定义为局部后凸角≥20°,僵硬型后凸定义为过伸位X线片示后凸柔韧性<30%或颈椎CT示后凸节段骨性强直。患者接受手术时年龄为50.1±17.6岁(14~83岁),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致畸因素包括退变性后凸18例,先天畸形5例,医源性后凸5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创伤性后凸3例。行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分别为24例、5例及5例;其中5例行三柱截骨矫形手术。收集所有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参数和随访信息,并利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日本骨科协会改良颈椎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ale,mJOA)评估患者颈部疼痛和神经功能状态。通过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局部后凸角、T1倾斜角、颈椎矢状面垂直轴及颌眉垂线角,并定义畸形成角系数为局部后凸角/后凸累及节段数。根据数据分布情况选用独立样本或配对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 signed-rank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比较上述影像学参数与评分指标在不同时间点或不同患者亚组间的分布。结果:患者局部后凸角中位数为25°(20°~100°),畸形成角系数中位数为7.5°(5°~25°)。根据mJOA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重度颈脊髓病组患者的畸形成角系数显著大于轻中度颈脊髓病组[9.3°(5.0°~25.0°) vs 7.0°(5.3°~10.0°),P=0.016];手术时长277±140min,中位失血量150(20~2000)ml。局部后凸角与畸形成角系数分别由术前的31.6°±19.5°与8.8°±4.2°矫正至术后2.8°±5.7°与0.9°±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过1.0±0.8(0.3~3.1)年的影像学随访,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角与畸形成角系数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0±1.5年的临床随访,末次随访时患者VAS、NDI及mJOA评分分别由术前的5.3±1.8分、(27.7±16.5)%及11.9±4.3分改善至1.3±1.2分、(7.7±7.1)%及14.8±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畸形成角系数的矫形幅度与mJOA评分的改善幅度呈正相关(Spearman r=0.417,P=0.018)。共有14例患者(41.2%)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包括10例(29.4%)神经系统并发症;共有8例患者(23.5%)出现远期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患者病程更长,最高截骨等级>2级的比例更高,手术出血量更大(P<0.05)。结论: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治疗中重度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畸形成角系数可以作为形态学评估的重要参数,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钛板系统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方法总结2007年8月至2012年8月采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钛板系统切开复位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32例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19例;年龄59~78岁,平均66.7岁;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7例,三部分骨折16例,四部分骨折9例。结果术后X线显示钛板螺钉位置良好,骨折复位满意,无神经血管损伤。手术时间平均(58±2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35±28)ml。根据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分,优21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达90.6%。结论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钛板具有置钉角度科学、固定可靠、可早期行功能锻炼等优点,较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粉碎性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4.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多发骨折,占全身骨折的6.7%~11.1%,好发于中老年人,老年女性患者居多,常由低能量损伤导致[1]。我院自2007年8月至2010年7月应用掌侧入路斜T形钛板内固定治疗45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随访2003年2月至2006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骨科经手术治疗的OPLL患者25例,其中经颈前入路手术者16例,颈后路手术者6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者3例。术前及术后1~2年分别应用JOA17评分法及影像学评估法进行评估,分析比较术前与术后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在前路手术治疗的OPLL患者中,有2例术后出现神经症状一过性加重,分别于术后4周和12周内恢复。25例患者术前评分平均为(8.00±1.50)分(最低5分,最高11分),术后2年评分平均为(14.24±1.42)分(最低9分,最高16分),平均提高6.24分。神经功能平均改善率为69.80%±12.28%,手术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效果明显。术后复查MRI影像学资料显示,本组患者脊髓和神经根减压充分,前路植骨平均术后3个月骨性愈合。结论OPLL经颈前路手术可直接切除致压物,减压彻底,钛板固定可靠,手术效果良好,但手术风险及合并症高于后路手术。联合入路可降低手术风险。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及手术全程神经电生理监测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鼠股骨骨折合并脑外伤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探讨IGF-Ⅰ和PDGF与骨折合并脑外伤时愈合加快的关系。方法将152只大鼠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脑外伤组)、C组(骨折组)和D组(骨折合并脑外伤组),其中A组8只,B、C、D组各48只。建立大鼠脑外伤和骨折模型,分别于术后1d、4d、1周、2周、3周和4周取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血清中IGF-Ⅰ和PDGF浓度。结果实验期间C组IGF-Ⅰ的血清浓度无明显变化,围绕A组IGF-Ⅰ的血清浓度水平上下波动,B组和D组的变化趋势趋于一致,两组在各个时间点上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d时,B组和D组IGF-Ⅰ的血清浓度较其余两组明显增加(P<0.01),4d时达到峰值,B、D两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周和2周时B、D两组IGF-Ⅰ的血清浓度逐渐下降,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周和4周时B、D两组IGF-Ⅰ的血清浓度基本降至A组水平,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d至1周时间段内,各时间点B组、C组和D组PDGF的血清浓度均较A组降低,以D组降低最为明显,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与A组相比降低(P<0.01),在2周和4周时间点上,B组和C组PDGF的血清浓度基本回升至A组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GF-Ⅰ和PDGF可能是脑外伤后骨折愈合加快的原因之一,且两者之间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培养的雪旺细胞在低强度脉冲超声(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LIPUS)直接作用下,对细胞增生、NT-3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取新生1-3dWistar大鼠坐骨神经,经过酶消化分离雪旺细胞,培养在6孔板上。每天给予超声频率1MHz及声强(SATA)0.1W/cm25min连续刺激,持续14d。对照组除不给予超声刺激外,其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采用5-溴-2-脱氧尿嘧啶实验(BrdU摄入实验)检测细胞增生率的变化,免疫组化及RT-PCR实验检测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分离的雪旺细胞标记物S-100鉴定98%以上阳性。BrdU摄入实验发现受超声刺激的细胞在培养第4,7,10,14天细胞增生率较对照组增高,其中前3个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刺激第14天,实验组NT-3mRNA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上调,NT-3/β-actin比值分别为0.56±0.13和0.41±0.09(n=6,P<0.05)。而BDNF水平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下调,BDNF/β-actin比值分别是0.51±0.05和0.60±0.08(n=6,P<0.05)。免疫细胞化学证实2组雪旺细胞NT-3及BDNF均有超过98%的阳性率,但表达强度不同。结论给予低强度脉冲超声刺激可促进培养的雪旺细胞增生及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改变,本研究为低强度脉冲超声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外伤合并骨折患者血清及骨痂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变化。方法将57例骨折分为两组,单纯骨折组31例和脑外伤合并骨折组26例:①在伤后1、2、3、4周时取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中TGF-β1含量的测定;②根据手术距受伤时间分为3~7 d、8~14 d、15~21 d 3个时间段,于术中取骨痂,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进行TGF-β1阳性细胞表达率测定;③在伤后2、4、8周行X线摄片。结果①ELISA:脑外伤合并骨折组血清中TGF-β1的含量在1~3周时均显著高于单纯骨折组,4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脑外伤合并骨折组在各时间段TGF-β1表达阳性细胞率均显著高于单纯骨折组;③X线观察:脑外伤合并骨折组较单纯骨折组生成骨痂加速、量多、骨折线模糊。结论脑外伤可能主要是通过促进体液因素中TGF-β1等生长因子的表达来加速骨折愈合过程的。  相似文献   
9.
关节镜监视下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A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A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股骨远端A型骨折患者行关节镜监视下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术。结果 2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5(10±2.5)个月。无关节感染,骨折均愈合良好。按Kolm ent评分标准:优16例,良3例,可1例。结论关节镜监视下逆行交锁髓内钉手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固定牢靠、能及时处理膝关节并发症等优点,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例(15个间隙),其中L2~3 1例,L3~4 5例,L4~5 9例。观察手术操作过程、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在手术前后进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7~24个月随访。术后1、6个月JOA评分同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JOA评分同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置入作为一种预防及治疗腰椎疾病的"非融合-动态稳定"手术,可以保留腰椎被固定节段的活动性、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同时维持节段稳定性,促进退变椎间盘的恢复,并通过保留手术节段脊柱运动功能而预防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