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适当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36例拟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行前瞻性研究,按所用对比剂浓度不同分为三组,所用对比剂浓度分别为320 mgI/ml、350 mgI/ml、370 mgI/ml,将扫描所得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重组,然后对重组后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并对主动脉起始部及同层面降部的CT值进行测量,对其结果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785,P=0.675).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三组患者主动脉起始部CT值的分析结果为:F值=0.992、P值=0.376;主动脉降部CT值的分析结果为:F值=1.527、P值=0.224,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三组患者主动脉起始部CT值的分析结果为:F值=1.206、P值=0.307;主动脉降部CT值的分析结果为:F值=1.703、P值=0.191,各组C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适当低浓度对比剂(320 mgI/ml)能够满足冠状动脉CTA的诊断要求,在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动静态结合仿真排便造影技术在便秘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便秘的患者先行常规清洁肠腔,侧卧位经肛门注入自制仿真排便造影剂,充盈直肠、乙状结肠及部分降结肠,然后侧位坐于特质便桶上,调整好高度使左右股骨重合,显示耻骨联合及尾骨,以4帧/s的采集速度进行动态采集图像,然后对直肠、肛管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测量.结果 该组50例患者,直肠前突32例,直肠折曲1例,肛管狭窄2例,直肠黏膜脱垂7例,盆底痉挛综合征4例,未找出便秘病因4例.结论 动静态结合仿真排便造影检查对便秘患者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回盲部结核、癌与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回盲部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9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影像资料库的回盲部结核16例(结核组)、回盲部癌40例(癌症组)、回盲部淋巴瘤14例(淋巴瘤组)患者资料,比较3组疾病的CT表现特征。结果 (1)结核组、癌症组与淋巴瘤组病变肠管长度分别为(9.5±2.9)cm、(4.7±1.4)cm、(9.0±2.7)cm,结核组与癌症组、癌症组与淋巴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46,P=0.000;t=7.309,P=0.000)。三组病变肠管厚度分别为(1.6±0.3)cm、(2.3±0.7)cm、(2.3±0.6)cm,结核组与癌症组、结核组与淋巴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77,P=0.002;t=2.082,P=0.037)。(2)结核组与淋巴瘤组主要表现为肠壁较均匀增厚,三组肠壁较均匀增厚发生率分别为62.5%(10/16)、22.5%(9/40)、57.1%(8/14),结核组与癌症组、癌症组与淋巴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8.157,P=0.004;χ 2=5.770,P=0.016);癌症组主要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呈肿块样病灶,三组出现肠壁不规则呈肿块样病灶的发生率分别为37.5%(6/16)、77.5%(31/40)、42.9%(6/14),结核组与癌症组、癌症组与淋巴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8.157,P=0.004;χ 2=5.770,P=0.016)。三组出现病变肠管与正常肠管分界模糊的发生率分别为87.5%(14/16)、30.0%(12/40)、21.4%(3/14),结核组与癌症组、结核组与淋巴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5.190,P=0.000;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1)。三组出现肠周轻度“浑浊征”的发生率分别为25.0%(4/16)、77.5%(31/40)、92.9%(13/14),结核组与癌症组、结核组与淋巴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3.440,P=0.000;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结核组、癌症组与淋巴瘤组出现肠周重度“浑浊征”的发生率分别为75.0%(12/16)、22.5%(9/40)、7.1%(1/14),结核组与癌症组、结核组与淋巴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3.440,P=0.000;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结论 回盲部结核、癌与淋巴瘤的病变肠管长度及厚度、与正常肠管分界情况、肠周“浑浊征”的程度等CT征象不同,CT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淀粉样变性诊断标记物131I-SAP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安全性。方法应用Iodogen法对SAP标准品进行131I标记;纸层析法测定131I-SAP的标记率与放射化学纯度。将131I-SAP分别于4℃和37℃新鲜人血清中0h,24h,48h,72h和96h,测定放射化学纯度,评价其体外稳定性。对131I-SAP进行热原、异常毒性等安全性实验。结果131I-SAP的标记率为70.6%,96h后的放射化学纯度仍大于90%。热原、异常毒性实验均为阴性。结论131I-SAP具有较好的体外稳定性,并且无热原及明显毒性反应,适合进一步临床实验及应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四维CT血管造影(4D CTA)-CT灌注(CTP)成像评价烟雾病及烟雾综合征患者侧支循环分级的价值及其与脑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医院确诊为烟雾病及烟雾综合征的32例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4D CTA-CTP检查。在4D CTA图像上采用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上采用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侧支循环改良评分系统对患者侧支循环情况进行评分并将其分为侧支代偿Ⅰ~Ⅲ级。在CTP图像上选择基底核层面勾画兴趣区并测量各灌注参数, 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延迟时间(DLY)。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侧支循环分级各灌注参数的差异, 两两比较以Bonferroni校正。采用Kappa及Spearman检验分析4D CTA和DSA对侧支循环分级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结果 4D CTA与DSA评估患者侧支循环分级的一致性中等(Kappa=0.693, P<0.001)且相关性极强(r=0.80...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膝关节滑膜树枝状脂肪瘤(SLA)的MRI表现及与病理表现的对应关系,提高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对22例(23个膝关节)经病理证实的膝关节SLA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个膝关节病灶均累及髌上囊,并可同时累及关节囊其他部位,增厚的滑膜呈“棕榈叶”状或“团块”状向关节腔突起,其信号可分为2种类型:Ⅰ型39个病灶,突起滑膜呈脂肪信号(T1WI高、T2WI稍高信号,抑脂扫描信号抑制),边缘强化,病理检查证实滑膜下大量成熟脂肪细胞;Ⅱ型14个病灶,呈非脂肪信号(T1WI呈中等稍低信号,T2WI呈中等稍高信号,抑脂扫描信号无抑制),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病理证实滑膜下无脂肪浸润.结论 膝关节SLA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反映了其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腹膜结核与腹膜癌的MSCT征象,探讨MSCT在腹膜结核与腹膜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腹膜结核组40例和腹膜癌组5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腹部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观察内容:壁腹膜厚度、形态及强化特征,网膜改变,肠系膜改变,腹腔淋巴结改变,腹腔积液密度及分布,特殊CT征象(大网膜边缘征、扇贝征等)。对腹膜结核组和腹膜癌组的MSCT表现按不同影像学征象进行分类,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多元逻辑回归计算大网膜边缘征、淋巴结钙化及淋巴结环形强化诊断腹膜结核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腹膜结核组与腹膜癌组的MSCT征象中,壁腹膜结节样及肿块样增厚、大网膜饼样增厚及边缘征、淋巴结钙化及环形强化和扇贝征,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网膜边缘征、淋巴结钙化及环形强化诊断腹膜结核的敏感度分别为17.5%、17.5%、15.0%,特异度分别为100%、98.4%、1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87.5%、100%,阴性预...  相似文献   
10.
李海燕  沈光莉  李滨 《河北医药》2013,(22):3422-3423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 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 VBD)是指不同原因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的管腔异常扩张、延长、移位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后循环的缺血、梗死,脑出血、脑积水、三叉神经痛等[1]。该病是一种少见的颅内血管变异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漏诊及误诊,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本文就我院收治的16例VB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