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移位的关节内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对49例(58足)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SandersⅡ、Ⅲ、Ⅳ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术中关节面复位后跟骨外侧放置跟骨锁定接骨板。手术前后测量Bhler角和Gissane角,评价跟骨骨折的复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8个月。患者切口均无严重感染和广泛的皮肤坏死;骨折均愈合,时间3.5~4.5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Bhler角和Gissane角分别为28.3°±6.1°和125.7°±8.5°,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功能按Maryland足部评价系统评分:优40足,良14足,差4足,优良率93.1%。结论 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移位的关节内跟骨骨折手术方法简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浅析不同内固定方法对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行内固定手术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6例,采用Gamma钉固定10例为A组,动力髋螺钉(DHS)固定11例为B组,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固定15例为C组。对不同的内固定方式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年半,住院及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C组手术时间较A、B两组短,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最多,愈合时间长,C组出血最少,但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组发生股骨颈干角变小1例,髋内翻1例;B组发生髋内翻2例,头钉穿出1例,内固定松动1例;C组无相关并发症发生。骨折愈合时间A、B、C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是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一个很好的选择,手术操作简便,损伤较小,出血少,固定牢靠,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4例AO分型B2、C2型的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双钢板组(21例,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和单钢板组(23例,采用单一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记录两组骨折复位情况、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末次随访肩关节活动范围。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9个月。骨痂开始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双钢板组均优于单钢板组(P<0.001)。Constant-Murley评分术后1、3、6个月双钢板组均优于单钢板组(P<0.001),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外展活动度双钢板组优于单钢板组(P<0.001),前屈、内收、后伸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钢板组术后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情况发生,单钢板组2例螺钉松动、1例钢板断裂、1例骨折延迟愈合。结论 双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及愈合,患者可早期恢复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hilos治疗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Neer分型3部分29例、4部分19例),均采用Philos钢板内固定,均采用胸大肌三角肌肌间沟入路和经三角肌入路,手术常规不植骨,采用Constant评分系统评定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观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骨折患者均获得愈合,愈合时间(10.67±2.13)周,Constant平均评分(81.26±3.76)分,优良率为91.7%(44/48)。术后并发肱骨头坏死2例,1例功能差,1例尚可,未出现开放性损伤病人。结论采用Philos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不仅能够提供稳定的骨折固定,且使早期功能锻炼成为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病人2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及对照组(14例)进行队列分析比较。观察组胫骨平台经Mimics软件处理,3D打印成1∶1骨折模型,将骨折及健侧模型进行镜像对比,设定手术方案;对照组常规参照术前X线片及CT制定修复方案。术后观察并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关节塌陷纠正情况、术后12个月膝关节Rasmussen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本研究29例病人的随防时间为(12.55±2.46)个月。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术后关节塌陷纠正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97,P=0.029;t=2.674,P=0.013;t=2.658,P=0.020);术后12个月两组膝关节Rasmusse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3.33%)高于对照组(78.57%)。结论 针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骨折模型,通过模拟手术操作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纠正关节面塌陷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PHILOS 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实施优质护理模式对锁骨骨折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整理实施优质护理后收治的的43例锁骨骨折患者(观察组)与实施优质护理前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43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9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随访,观察组功能恢复优良率95.3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锁骨骨折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模式,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功能恢复优良率。  相似文献   
8.
张昌奕  白鹏程  张敏 《安徽医药》2016,37(7):880-881
目的 探讨Cotton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铜陵市立医院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7例Cott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获得随访的27例Cotton骨折患者中,按照美国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优22例,良4例,差1例,有效率达96.30%,无感染及骨不愈合病例,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2周左右。结论 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Cotton骨折效果较好,骨折愈合率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Ⅲ型标准伽玛(γ)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3年2月我院使用Ⅲ型标准伽玛(γ)型髓内钉装置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获得随访,1例失访,随访时间4—15个月,平均11个月。手术时间60—115分钟,平均86分钟。全部24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的Harris评分为65~97分,平均85.6分,本组优12例,良10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88%。92%的患者在术后疼痛短期内缓解,骨折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1周。20例患者术后逐渐恢复到术前的行走水平。1例患者出现头颈部短缩。没有发生内置物失效断裂、没有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没有切口不愈感染发生病例。结论:Ⅲ型标准伽玛(γ)型髓内钉是一种可依赖的治疗转子间骨折的内置物,闭合复位Ⅲ型标准伽玛(γ)型髓内钉内固定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式,尤其适用于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胫骨骨折患者8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愈合时间,出院后随访10~24个月,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愈合时间分别为(82.2±11.4)min、(145.3±28.7)m L及(8.7±2.8)个月,明显少于对照组(96.7±16.3)min、(204.6±32.6)m L、(10.8±3.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52%,显著低于对照组2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6.7±3.2)个月,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97.62%,显著优于对照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愈合快、并发症少、效果显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