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6篇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拟探讨剖宫产术后镇痛泵应用不同剂量右旋美托咪啶对认知功能影响。方法:对所有行剖宫产的产妇术后均采用镇痛泵镇痛,根据右旋美托咪啶使用随机分为3组各组60例,采用布比卡因和吗啡镇痛泵镇痛的产妇为对照组,0.3ug/kg和0.6ug/kg右旋美托咪啶分别为小剂量和大剂量右旋美托咪啶组。观察产妇术后镇痛效果及检测产妇血清皮质醇、血管紧张素II(AngII)、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和产妇认知功能指标包括MMSE评分以及认知功能相关的血清标记物(S-100β、TNF-a和IL-6)表达水平以及POCD的发生率。结果:小剂量右美托嘧啶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和大剂量右旋美托嘧啶组(P0.05);且小剂量右美托嘧啶组血清皮质醇、AngII、E和NE水平和认知功能相关的血清标记物(S-100β、TNF-a和IL-6)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大剂量组(P0.05);小剂量组MMSE评分高于其他组,而术后第1dPOCD发生率最低(P0.05)。结论:小剂量右美托咪啶硬膜外腔镇痛泵镇痛可应用于剖宫产术后,能有效降低产妇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麻醉管理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策略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6月~2016年3月期间某院收治的84例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配入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全身麻醉管理,实验组患者麻醉管理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策略,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3d的免疫功能。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和术后的鼻咽温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应温度,实验组患者在术后3日的各项免疫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应指标,P0.05,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麻醉管理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策略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快速恢复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曹建斌  朱敏淑  曹东航  王明仓  李军 《浙江医学》2019,41(10):1010-1012
目的观察丙泊酚对斑马鱼胚胎运动神经元发育的影响。方法根据培养液成分将特异性标记运动神经元的转基因斑马鱼胚胎随机分为5组,每组30个胚胎。A组为20滋g/ml丙泊酚处理组,B组为10滋g/ml丙泊酚处理组,C组为5滋g/ml丙泊酚处理组,D组为加入DMSO溶剂的对照组,E组为空白对照组。丙泊酚处理时间为胚胎受精后8~52h(8~52hpf),在52hpf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斑马鱼胚胎运动神经元发育情况。结果与E组比较,D组斑马鱼胚胎无明显运动神经元发育改变,A、B两组胚胎发育停滞在原肠胚时期;C组胚胎整体形态发育正常,但运动神经元发育受到抑制(P<0.01)。结论丙泊酚暴露可抑制斑马鱼运动神经元的发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保温方法对脊柱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核心体温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择期全麻脊柱手术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18~80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静脉输液加温组(FW组);强力空气加温毯加温组(AW组);静脉输液加温+强力空气加温毯组(FA组);入手术室前强力空气加温毯预热30 min,术中静脉输液加温+强力空气加温毯组(PFA组),每组20例。入室前FW组、AW组和FA组不予处理,PFA组于术前等候室采用强力空气加温毯预热30 min。术中FW组输入经血液/液体升温仪加热至41℃的液体直到手术结束。AW组将强力空气加温毯覆盖于患者的下肢部位上方,设定温度为43℃。FA组和PFA组均采用输液加温和强力空气加温毯加温。记录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切皮后30 min、切皮后60 min、入PACU 10 min和术后48 h时的核心体温;记录患者术后寒战、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评分和住院时间。结果切皮后30 min FW组核心体温明显低于PFA组(P0.01);切皮后60 min和入PACU 10 min时FW组核心体温明显低于AW组、FA组和PFA组(P0.001)。FW组术后寒战发生率明显高于AW组、FA组和PFA组(P0.05)。四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W组术后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低于AW组、FA组和PFA组(P0.05)。四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脊柱手术全麻患者围手术期强力空气加温毯保温效果优于输液加温,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而强力空气加温毯联合输液加温及预热并没有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强力空气加温毯保温。静脉输液加温、强力空气加温毯加温及预热保温方法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无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浙江省218家医院2021年度儿科麻醉的开展情况,以改进临床工作。方法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对浙江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儿科麻醉学组各委员发起电子问卷调查,调查2021年1至12月浙江省各级医院的儿科麻醉现状,行匿名作答后由终端统一回收问卷。每个用户账号只能完成问卷调查1次。结果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218份,有效回收率为92.0%。其中三级综合医院92家,二级综合医院98家,妇幼/儿童医院28家。每年开展的手术室内儿科麻醉<100例有105家(48.2%),每年开展的手术室外儿科麻醉(消化内镜麻醉、支气管内镜麻醉及影像学检查镇静)50例以下有187家(85.8%)。仅34家医院(15.6%)开设有儿科麻醉评估门诊,122家医院(56.0%)没有对患儿常规给予麻醉术前用药。在实施儿科麻醉工作中,最常使用静脉诱导(占47.7%),术中较常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超95%医院目前在术中常规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静脉镇痛(54.1%)及局部浸润(47.3%)为最常用的术后镇痛方法。结论儿科麻醉工作已在浙江省绝大部分医院常规开展,多模式术后镇痛理念现已得到重视与普及。儿科麻醉门诊及手术室内外舒适化医疗发展缓慢,需要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及加强儿科麻醉人才的培养,从而改进儿科麻醉的临床工作,实现儿科麻醉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晓凑  饶裕泉  蒋学斌  李军 《浙江医学》2020,42(13):1386-1390,1395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会阴入路阴茎背神经阻滞(DPNB)在小儿尿道下裂(前段型)尿道成形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拟行尿道下裂(前段型)尿道成形术的患儿34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级,年龄1~14岁,随机分为两组:DPNB组和骶管阻滞(CB)组,每组17例。患儿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并保留自主呼吸,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DPNB组在超声实时引导下经会阴入路给予DPNB,药物为0.25%罗哌卡因,单侧阻滞0.15ml/kg,双侧阻滞共0.3ml/kg;CB组给予0.5ml/kg相同药物CB。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术前、术中5个时点(T1:麻醉诱导前即刻;T2:插入喉罩后即刻;T3:切皮即刻;T4:缝合最后一针即刻;T5:喉罩拔除后即刻)的呼吸频率及心率变化,离开麻醉后恢复室(PACU)时的疼痛评分,出PACU后首次镇痛需求时间;并对比两组患儿住院时长、术后尿道漏发生率。结果共有28例患儿完成本试验,DPNB组完成15例、CB组完成13例。两组患儿各时点呼吸频率和除T4时点外的心率以及离开PACU时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PNB组患儿术后24h要求给予镇痛的比例低于CB组,术后24h首次要求给予镇痛时间晚于C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B组患儿出现3例下肢麻木。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及术后尿道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会阴入路DPNB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小儿尿道下裂(前段型)尿道成形术,可作为CB的替代和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随机对照试验评估瑞马唑仑对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6月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腰硬联合麻醉下行髋部骨折手术并满足纳入标准的106名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65~90岁,ASA分级Ⅱ或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瑞马唑仑组(R组)、丙泊酚组(P组),每组53例。两组患者接受腰硬联合麻醉后,P组缓慢静注丙泊酚0.3~0.5 mg/kg(注射时间1 min)后以0.5~3 mg·kg-1·h-1泵注维持;R组缓慢静注瑞马唑仑负荷量0.05 mg/kg(注射时间1 min)后以0.1~0.3 mg·kg-1·h-1维持术中镇静。两组患者以维持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为3~4分、脑电双频指数(BIS)值75~85间来调整泵注速率;缝合切口时停止输注镇静药。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T0),镇静后5(T1)、10(T2)、15(T3)、30(T4)、60min(T5)及术毕时(T6)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分析围术期导致小儿认知和行为功能改变的麻醉相关因素。方法 大样本观察并有效随访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2~2017年期间接受择期非神外非心外手术行全身麻醉的4~7岁学龄前患儿共17854例,将患儿分别按照麻醉方法(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术中有无低氧血症、低血压、低体温、输血、阿托品使用和胶体使用输血等分组,统计分析导致围术期小儿认知和行为功能改变的麻醉相关因素。结果 17854例患儿中,术后发生认知和行为功能改变者为1.82%(325例)。其中吸入麻醉组发生率显著高于静脉麻醉组(302 vs 23例,1.93% vs 1.00%,P<0.05);术中发生低氧血症组(185例,6.80%)较无低氧血症组发生率显著增高(140例,0.93%,P<0.05);术中发生低血压组(54例,3.30%)较无低血压组显著增高(271例,1.67%,P<0.05);术中发生低体温组(243例,6.27%)较无低体温组显著增高(82例,0.59%,P<0.05);有无使用阿托品、胶体和输血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中低氧血症、低血压、低体温和使用吸入麻醉均是患儿发生围术期认知功能和行为改变的危险因素(OR=4.66,2.34,10.59,1.72),曲线下面积发现以上因素的ROC值分别为0.91、0.79、0.89、0.76。结论 术中低氧血症、低体温、低血压和使用吸入麻醉是患儿发生围术期认知功能和行为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右美托咪定联合醒脑静对老年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作出探究。方法:选取某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某院治疗的老年骨折患者86例,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醒脑静联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总共有3例出现谵妄的现象总发生率为6.97%,明显低于对照组(一共出现11例谵妄现象,总发生率为25.58%)(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S100-β蛋白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100-β蛋白都呈下降趋势,观察组(0.56±0.12)治疗后S100-β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1.89±0.65)(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有9例,总发生率为20.93%;观察组不良反应有2例,总发生率为4.6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醒脑静治疗对老年骨折患者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少,药物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超声观察婴幼儿颈部不同平面右侧颈内静脉横径大小并分析相关因素,观察其与颈部大动脉之间的毗邻关系。
方法 选择择期手术的患儿90例,年龄6个月至3岁,ASA Ⅰ或Ⅱ级,在全麻诱导置入合适喉罩后使用七氟醚维持麻醉深度,并保留自主呼吸。患儿均为平卧位,头转向左侧约40°。使用超声分别在环状软骨平面、锁骨上平面及两个平面之间的中间平面观察右侧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和椎动脉的短轴成像,分别在三个平面测量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和椎动脉的血管横径;记录颈总动脉或椎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相对方位;观察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椎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是否重叠,如有重叠则测量重叠程度;测量椎动脉(前壁)与颈内静脉(后壁)间的垂直深度。
结果 颈内静脉横径在中间平面、锁骨上平面均明显大于环状软骨平面(P<0.05)。在三个平面中,颈内静脉横径大小均与患儿月龄呈正相关,其位置均位于颈总动脉前方。相对于颈内静脉,颈总动脉随着平面的下移而越来越靠近内侧(P<0.05)。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重叠程度在锁骨上平面明显低于其他平面(P<0.05)。颈内静脉与椎动脉重叠程度在锁骨上平面明显大于环状软骨平面(P<0.05)。椎动脉均位于颈内静脉深部,两者间在锁骨上平面的垂直深度最浅(P<0.05)。
结论 在不同颈部水平,婴幼儿右颈内静脉与颈部大动脉的相对位置不同。在右颈内静脉高位穿刺应更加警惕颈总动脉损伤的风险,而在低位需警惕椎动脉损伤的风险,同时避免使用穿透颈内静脉后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