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在神经刺激定位仪引导下肩胛上神经阻滞联合镇痛对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早期的镇痛效果。方法:将43例关节镜下行肩袖损伤修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3例),治疗组采用术前神经刺激定位仪引导下肩胛上神经阻滞+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对照组手术后仅选取静脉自控镇痛泵进行医治。全部病患分别于手术后6、12、24和48 h记录静息状态下的VAS疼痛评分和术后12、24和48 h运动状态下的VAS疼痛评分,同时记录术后选择性镇痛药物吗啡的用量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6、12 h静息状态下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 h静息状态下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2、24和48 h运动状态下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吗啡的使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胛上神经阻滞联合镇痛对于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围手术期的镇痛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静脉自控镇痛泵,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并促进关节功能早期恢复,降低患者术后选择性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比较微创手术和标准手术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6年6月至2010年12月)、EMBASE(1996年6月至2010年12月)、PubMed( 1996年6月至2010年12月),Cochrane图书馆(2010年第2期);手工检索中华外科等国内近10年发表的关于微创手术和标准手术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随机对照研究、荟萃分析和系统评价.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5d膝关节VAS疼痛评分、活动范围ROM、股四头肌功能恢复时间、术后6周膝关节KSS评分、术后并发症、影像学指标(下肢胫股角和假体对线不良).结果 与标准手术方法比较:微创手术所需时间更长[WMD 14.16,95%CI(12.61,15.71)],但出血量少[ WMD 8.31,95% CI(6.16,10.46)].在术后3~5 d VAS疼痛评分较低[WMD 4.99,95% CI(4.19,5.78)].术后股四头肌功能恢复时间更短[WMD 4.99,95%CI(4.19,5.78)].微创手术并发症更多[RR 1.44,95%CI(1.00,2.07)].标准手术术后假体对线不良发生率略低于微创组.但两组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 WMD 0.20,95%CI( -0.12,0.52);RR 1.57,95% CI(0.88,2.83)].结论 与传统手术方法比较,微创手术术后疼痛较轻;股四头肌功能恢复更快;出血量少.但采用微创手术所需时间更长,术后并发症更多,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术后影像学对假体位置的评估,标准手术更精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2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科收住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0例,将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植于L3∽4棘突间或L4∽5棘突间单节段或连续L3∽4、L4∽5棘突间节段。所有患者均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疼痛视觉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后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及疼痛缓解情况。观察20例患者住院时间、术后恢复住院观察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临床疗效。结果(1)住院时间平均9 d ,术后恢复住院观察时间平均3∽5 d ,手术时间平均82 m in ,术中失血量平均100 m L。全部病例下腰痛明显缓解;3例(15%)术前绝对不能下床自主活动者术后2例(10%)可下床活动,患侧下肢放射性疼痛、臀部感觉异常、腰部活动受限、腰部后伸障碍、小腿外侧或足背外侧感觉减退情况均较术前有明显缓解。(2)JO A 评分由术前的(8.55±2.33)分增至术后的(264.0±16.4)分,ODI由术前的(838.8±46.7)%减至术后的(466.5±45.8)%,VAS评分由术前的(80.5±10.0)分减至术后的(37.5±09.1)分,术后JOA、VAS及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20例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现感染、棘突周围骨折、植入物脱落或断裂等严重相关并发症;1例患者术中硬脊膜撕裂出现脑脊液漏,术中放置术区引流,切口严密缝合,延迟拔管后痊愈。结论 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短期临床疗效较为满意,但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膝关节疼痛是骨科患者的常见主诉,部分病人在门诊及住院期间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排除膝外原因引起的膝关节疼痛后,运用膝关节镜治疗具有明确诊断及探查治疗的多重作用,本文对308例(323膝)关节镜探查患者疾病进行分型并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陕西中医》2017,(10):1420-1421
目的:研究独活寄生汤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格法随机分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各66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组采用独活寄生汤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30d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各项指标情况,并比较。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76%,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各项指标明显差于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独活寄生汤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出现疼痛、晨僵等临床症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多模式镇痛在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围术期疼痛管理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关节外科确诊为肩袖损伤行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模式镇痛组(22例)和静脉镇痛泵组(24例)。多模式镇痛组:1%罗哌卡因20 mL术前在切口周围行局部浸润麻醉+帕瑞昔布钠40 mg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2 d静脉注射+术后肩峰下放置自控镇痛泵(1%罗哌卡因60 mL加0.9%NaCl注射液稀释至100 mL)。静脉镇痛泵组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舒芬太尼100μg+托烷司琼5 mg+0.9%NaCl注射液稀释至100 mL)。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静息痛及活动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静息VAS>7分时给予吗啡辅助镇痛,记录吗啡用量及相关不良事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6周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肩关节功能评分(HSS)。结果两组患者术后4、8、12、24、36、48 h不同时点VAS在静息状态下均较平稳[多模式镇痛组:(1.3±0.2)分,(1.2±0.4)分,(1.3±0.3)分,(1.1±0.2)分,(1.0±0.3)分,(1.3±0.3)分;静脉镇痛泵组:(2.2±0.3)分,(2.4±0.6)分,(2.5±0.6)分,(2.6±0.4)分,(2.7±0.5)分,(2.8±0.6)分],多模式镇痛组较静脉镇痛泵组高,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活动状态下,两组患者VAS[多模式镇痛组:(3.5±1.0)分,(3.7±1.8)分,(3.7±1.6)分,(3.5±1.4)分,(3.7±1.0)分,(3.6±1.4)分;静脉镇痛泵组:(4.6±1.0)分,(4.9±1.3)分,(4.7±1.0)分,(5.0±1.4)分,(4.8±1.0)分,(4.6±1.2)分],多模式镇痛组较静脉镇痛泵组高,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内,多模式镇痛组吗啡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显著低于静脉镇痛泵组[(11.2±1.3)mg比(19.8±2.7)mg,23.7%(6/22)比62.5%(15/24),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6周不同时点行HSS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呈上升趋势[多模式镇痛组:(59±8)分、(78±7)分比(44±7)分;静脉镇痛泵组:(50±8)分、(77±11)分比(4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袖损伤修复术围术期采用多模式疼痛管理方案可有效控制术后疼痛,减少辅助镇痛药物吗啡的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使患者在术后早期便可积极进行关节功能的康复锻炼,提高临床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行单髁置换术的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患者术前血脂水平及其与术后功能活动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二科(关节外科)单髁置换术治疗KOA患者84例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采用美国纽约特殊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量表(HSS)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活动情况,分为恢复优良组(优、良)59例,恢复不良组(中、差)25例;分析术前血脂水平与术后功能活动的相关性。结果KOA患者84例术后功能活动恢复优、良、中、差分别为26例、33例、20例、5例;恢复不良组术前TC、TG、LDL-C水平均高于恢复优良组,HDL-C水平低于恢复优良组(t/P=3.377/0.001、4.782/0.000、4.962/0.000、2.774/0.007);KOA患者功能活动恢复(HSS评分)与术前HDL-C水平呈正相关(r=0.710,P=0.000),与TC、TG、LDL-C水平呈负相关(r=-0.478、-0.460、-0.768,P均=0.000);术前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是KOA患者术后功能活动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OR(95%CI)=4.987(2.215~11.227)、16.304(3.589~74.056)、423.158(28.981~6178.636)、415.569(25.697~6054.697)];TC、TG、HDL-C、LDL-C用于预测KOA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活动恢复不良风险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1、0.751、0.934、0.960,且HDL-C、LDL-C的预测价值更好。结论KOA患者单髁置换术前血脂水平对术后功能活动的恢复有一定影响,可用于预测KOA患者术后功能活动恢复不良风险,对早期风险预测与干预指导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近现代医家关于骨痹(骨性关节炎)内治方药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对来源于近现代各医家关于骨痹内治方药的原始文献信息进行采集、整理,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同时结合中医药理论及方证对应法分析骨痹内治方药的组方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到骨痹内治方剂174首,用药201味,其中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的累计频率达到70.8%;四气中温性、平性、寒性3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93.05%;五味中甘、辛、苦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93.33%,药物应用频次以当归、牛膝、甘草、白芍、川芎、续断、杜仲为最高;通过系统聚类形成了4个聚类方。【结论】(1)骨痹内治方药的组方用药规律为辛甘苦燥,甘温并施;平调脏腑,标本兼顾;补中有泻,泻中有补;虫类搜剔,力宏效专。(2)总体用药药味以甘、辛、苦为主,药性以温、平、寒为主,归经以肝肾脾为主。药类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为主。(3)通过以方测证得出的骨痹病的基本证型有4个,分别为风寒湿痹型、风湿热痹型、肾虚血瘀型、肝肾亏虚型。(4)虚、瘀、痰、邪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总的治法治则以补益温通为主,兼以祛瘀化痰,祛风湿通络。  相似文献   
9.
邓迎杰  肖俞臣  方锐 《骨科》2019,10(2):85-89
目的 评估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 HTO)对膝骨关节炎病人临床症状改善及软骨再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确诊为膝骨关节炎并接受HTO手术的病人42例(42膝),评估上述病人手术前后的膝关节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Arthritis Index, WOMAC)、膝关节Lysholm评分、下肢髋-膝-踝(hip-knee-ankle, HKA)角及膝关节镜下图片。结果 所有病人均手术顺利,术后无感染、骨不连、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为(12.64±1.32)个月。病人膝关节WOMAC评分由术前的(45.26±10.27)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0.76±0.66)分,Lysholm评分从术前的(57.93±11.98)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95.21±2.46)分,HKA角由术前171.26°±5.20°改善至末次随访的181.26°±1.65°,手术前后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第2次探查关节镜图片评估显示97.62%(41/42)的膝关节出现术后软骨再生。结论 HTO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肯定,对病人下肢力线纠正明显,同时对膝骨关节股骨内侧髁和胫骨内侧平台的软骨再生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种不同方法在双膝关节同期置换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接受双膝关节同期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37例,14例A组患者采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联合术后自体血回收,11例B组患者采用单纯术后自体血回收,12例C组患者采用单纯术后引流管引流,比较三组患者术后急性失血量及异体血输注量。结果:三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h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有变化;A组急性失血量(145.30±37.60)m L、异体血输注量(721.80±186.30)m L与B组急性失血量(192.00±50.60)m L、异体血输注量(586.40±148.50)m L明显低于C组急性失血量(423.00±112.40)m L、异体血输注量(1076.10±286.40)m L,三组有显著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联合术后自体血回收及单纯术后自体血回收均可减少异体血输注,且前者减少术后急性失血量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