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距骨颈骨折螺钉自距骨内侧壁安全固定时螺钉安全通道的建立。方法 限定志愿者年龄20~60岁,男性身高165~185 cm,女性身高155~175 cm,体质指数(BMI)< 25,既往踝、足部无骨折病史,非重体力劳动及长期站立工作者,X线片证实无关节退行性改变等。共获得男性33名,年龄21~59岁,平均43.7岁,身高168~184 cm,平均176.0 cm;女性22名,年龄22~60岁,平均43.2岁,身高158~172 cm,平均165.4 cm。对所有志愿者的踝部及足部进行CT扫描,将重建层厚为0.75 mm的图像数据以DICOM格式存入光盘,使用SuperImageTM Orthopedics Edition1.1软件对图像进行显示和三维重建。测量距骨颈和跗骨管的高度,建立螺钉进入跗骨管的模型;模拟螺钉自距骨内侧壁远端中1/3和下1/3两点置入,并沿两条不同的方向走行,测量螺钉的最大长度及角度;最后使用SPSS 13.0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获得距骨颈和跗骨管的高度值,同性别左右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距骨颈和跗骨管高度均大于女性;获得螺钉自距骨颈穿出进入跗骨管的模型;获得以距骨内侧壁远端中1/3和下1/3为入点、自不同方向置入时螺钉的长度值和角度值;以距骨内侧壁远端中1/3为入点时螺钉固定的夹角较以距骨内侧壁远端下1/3为入点时明显更大;;计算出螺钉不同固定方向的长度、角度的安全范围。 结论 螺钉固定时应避免对距骨血运造成进一步破坏;距骨内侧壁中1/3是螺钉固定的良好入点;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与距骨颈骨折内固定方式相结合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和分析近3年中国骨科国际论文的发展现状,分布情况和主要特点。方法:使用Web of Science网站检索近3年SCI收录的中国骨科论文,根据论文数,按照科研机构和来源期刊进行排序;通过引用频次排序,获取引用数高的论文,并进行分析。结果:近3年分别有1238篇,1264篇和1225篇来自中国的骨科论文被SCI数据库收录,上海交通大学(n=75)和Eur Spine J(n=114)为发表中国论文数量最多的机构和杂志。纳入的143篇高引论文中,发表最多的研究类型为临床论著(n=70)和系统综述/meta分析(n=50)。高引临床论著涉及最多的主题为"膝",高引系统综述/meta分析最多主题为"脊柱"。结论:2015—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和Eur Spine J发表最多中国骨科SCI论文;高引论文中,涉及最多的主题为"脊柱"和"膝",论文类型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临床论著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全脊椎切除术和次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全脊椎切除组14例,次全脊椎切除组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性质、病灶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采用KPS(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Frankel分级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的功能状态、疼痛程度以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生存情况,绘制Kaplan-Meier曲线,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全脊椎切除组与次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分别为5.29±1.54分、5.00±1.58分,KPS评分分别为70.71±8.29分、69.31±11.00分,术后1个月VAS评分分别为1.00±1.52分、0.97±1.88分,KPS评分分别为85.00±7.60分、85.17±17.45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组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例出现局部复发,其中全脊椎切除组1例,次全脊椎切除组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6,P=0.01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0.29~19.71);次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1.0个月(95%CI:4.60~17.40),全脊椎切除与次全脊椎切除的两组患者术后半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3.6%、63.2%,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45.2%、42.1%,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脊椎切除与次全脊椎切除手术均能明显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功能状态、疼痛程度以及神经功能,全脊椎切除有助于减少脊柱转移瘤术后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粒径大小对γ辐照中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中胶原结构的影响以及辐照保护剂的有效性。方法取同一供体的冻干皮质骨,依据Urist改良法制备不同粒径的(0.5~1.0 mm、1.2~2.8 mm、3.3~4.7 mm及5.7~7.0 mm)DBM样品,按照不同剂量分为:0 kGy、15 kGy、25 kGy及25 kGy(辐照保护剂),真空密封后储存于-80℃冰箱待用。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胶原表面形态,大体观察胶原表面结构损伤的程度;将样品按照0.2 g/ml生理盐水比例在50℃条件下72 h,利用浸提液颜色深度观察胶原被辐照损伤的程度;使用2,4-二硝基苯肼(吸光光度计法)测定样品中羰基含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钠凝胶电泳法(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测定样品中胶原分子量的变化;利用差示热量扫描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检测样品热变性温度以观察胶原热稳定性。结果样品浸提液颜色与γ辐照剂量相关度较高,未辐照样品浸提液颜色清亮,而在同粒径下随辐照剂量加大浸提液黄色逐渐加深,5.7~7.0 mm粒径组颜色相对较浅;25 kGy组相比于25 kGy+保护剂组浸提液颜色加深。扫描电镜观察到γ辐照导致胶原结构紊乱,纤维断裂,随着辐照剂量增大损伤区域增多,当粒径增大时,损伤区域有减少的趋势;相比于25 kGy组,25 kGy+保护剂组胶原结构性破坏减少。差示热量扫描法得出样品热交换曲线,随着粒径增大,热变性温度有增高的趋势,粒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F=189.4,P<0.001);同粒径间差异不明显。SDS-PAGE发现同粒径下γ辐照剂量愈大,胶原分子量愈小;同辐照条件下随粒径较小,高分子量胶原含量减少明显;225 kGy+保护剂组相比于25 kGy组,高分子量增多。羰基含量结果显示在同一粒径下,γ辐照使羰基含量增多,0.5~1.0 mm组(F=13.631,P=0.002),1.2~2.8 mm组(F=6.390,P=0.016),3.3~4.7 mm组(F=5.630,P=0.023),5.7~7.0 mm组(F=4.150,P=0.048)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粒径间随着粒径增大羰基含量逐渐减小但差异统计学意义(F=0.560,P=0.650)。结论γ辐照与胶原的氧化损伤具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随着γ辐照剂量的增加,胶原损伤程度逐渐增加;DBM的粒径大小影响着胶原对γ辐照的敏感度,随着粒径的减小,DBM颗粒更易被γ辐照损伤;辐照保护剂在辐照过程中对胶原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vertebral osteochondrosis,VO)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 1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37~65岁,平均49.2岁。手术节段均为单节段,累及T12L1节段5例、L1,2节段2例、L2,3节段3例。4例患者为单纯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6例患者合并黄韧带增生、骨化致椎管狭窄或后凸畸形,联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或矫形手术。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在胸腔镜辅助下能清晰显露并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和骨化物,脊髓、神经根和硬膜囊得到充分减压。手术时间(115.4±23.8)min(范围70~180 min);术中失血量(122.6±21.3)ml(范围40~310 ml)。术后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1.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7.2±1.9)分降至(1.8±1.1)分,ODI由术前64.3%±13.9%降至16.3%±5.1%,椎间隙前缘高度由术前(7.8±1.5)mm改善至(11.9±2.3)mm,椎间隙后缘高度由术前(4.5±1.1)mm改善至(7.4±1.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为优9例、良1例。结论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可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能够充分显露、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及骨化物,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寰椎横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transverse atlantal ligament,OTAL)发病率非常低。1978年,Wackenheim首先报告了2例OTAL患者,目前英文文献共报告9例,国内仅报告1例。其发病机制及确切的发病率目前尚不清楚。我们自2002年9月~2003年10月共收治OTAL患者4例。  相似文献   
7.
急性滑脱性髌股关节撞击症的认识与MRI诊断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认识并定义急性滑脱性髌股关节撞击症,探讨其发病机制及MRI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5月~2002年7月,34例经MRI诊断的急性滑脱性髌股关节撞击症的MRI表现,并结合临床资料、X线片、CT及关节镜所见进行分析。从矢状、冠状及横断三个平面行MR扫描,扫描方法采用:(1)三维快速梯度回波序列(FE3D)T1及T2加权像.该序列可较好地显示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的损伤程度;(2)脂肪抑制梯度回波反转恢复序列(STIR)PD加权像,该序列对骨及软骨损伤有非常高的敏感性;(3)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反转恢复序列(TSHIRT)T2加权像,该序列可显示韧带损伤情况。结果34例外伤后膝关节MRI均显示髌骨内下部及股骨外髁前外侧部对应的软骨下骨质异常信号改变。表明为骨损伤.与关节镜相比,34例中MRI可见20例髌骨内下部软骨骨折.其中15例为骨软骨骨折;8例股骨外髁前外侧部软骨骨折,其中6例为骨软骨骨折;11例关节囊内可见游离软骨或骨软骨碎片影。27例MRI显示不同程度髌内侧支持带损伤,其中Ⅰ度8例,Ⅱ度12例,Ⅲ度7例。所有患者均可见关节积液,其中单纯积液6例,血性积液18例.脂肪血性积液10例。23例可见髌骨外侧半脱位,结论 急性滑脱性髌股关节撞击症拟定义为当膝盖节急性屈曲外翻时.髌骨在向外侧滑脱或脱位后再自行复位的过程中.髌骨内侧面与股骨外髁相互撞击或挤压.并随之产生的一系列膝关节各解剖结构的损伤,主要包括髌骨内侧面骨软骨损伤、股骨外髁前外侧部骨软骨损伤、髌骨脱位或半脱位、髌内侧支持带损伤,关节囊积液。MRI提高对该症的检出率,并可全面而准确地表现各解剖结构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檗胺体外对大鼠骨肉瘤UMR-10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小檗胺(0,2,4,8,16,32mg.L-1)分别处理UMR-106细胞,作用时间分别为24,48,72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小檗胺对UMR-10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用不同浓度的小檗胺(0,4,8,16mg.L-1)分别处理UMR-106细胞24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Annexin/PI染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内Bcl-2、Bax水平,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的活性。结果:小檗胺对UMR-106细胞的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孵育72h、32mg.L-1的小檗胺对UMR-106细胞的作用最强,抑制率接近90%;24,48,72h的IC50分别为24.69、8.03和3.54mg.L-1。空白对照组和小檗胺处理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64±0.29)%,(3.58±0.31)%,(6.3±0.5)%和(11.3±1.1)%。同时,小檗胺可以诱导细胞坏死;此外,小檗胺剂量依赖性地降低Bcl-2,增高Bax,降低Bcl-2/Bax比值,并增强caspase-3的活性。结论:小檗胺体外能抑制UMR-106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或坏死,其诱导凋亡的机制可能与降低Bcl-2/Bax比值,增强caspase-3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中华骨科杂志》2022,(8):471-481
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外科干预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 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方式的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703例脊柱转移瘤住院手术患者资料, 男395例(56.19%, 395/703), 女308例(43.81%, 308/703);年龄(58.14±11.46)岁(范围13~84岁)。手术类型按照侵袭程度和肿瘤切除彻底性分为:微创手术、减压手术、分离手术、分块切除手术及整块切除手术。其中微创手术89例(12.66%), 减压手术96例(13.66%), 分离手术303例(43.10%), 分块切除手术182例(25.89%), 椎体整块切除手术33例(4.69%)。分析随年代的不同脊柱转移瘤患者临床、病理类型及手术治疗的演变规律,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影响手术方式决策的相关因素。结果 703例的男女比为1.28∶1。39.54%的患者(278/703)单节段受累, 24.04%的患者(169/703)为双节段转移, 36.42%的患者(256/703)为多节段转移。原发肿瘤类型:最常见的为肺癌(34.57%, 243/703), 其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40~60岁肢体骨肉瘤病人的临床治疗疗效,总结预后相关因素并探讨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5年10月国内7家骨肉瘤治疗中心收治的确诊为肢体骨肉瘤的62例病人的资料,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范围限定在40~60岁,平均年龄为50.4岁;收集病人一般情况、发病部位、术前穿刺、化疗情况、手术方式、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等。以上述因素为变量指标,应用Kaplan-meier法测算生存率,研究这些因素与3年、5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62例肢体骨肉瘤病人中发病于膝关节周围者50例,约占80.6%。62例病人均得到随访,随访12~11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3个月;3年和5年总生存率为80.6%、56.5%;3年和5年无瘤生存率为41.9%、32.3%;5年总生存率:术前化疗组与未化疗组分别为51.5%、62.1%;术后化疗组与未化疗组分别为52.1%、71.4%;术前术后均化疗组与均未化疗组为51.6%,61.3%;保肢手术组和截肢手术组分别为57.1%、53.8%。术后无复发转移、单纯复发、肺转移、多发转移的病人3年生存率分别为89.7%、78.6%、50.0%、73.3%。结论 40~60岁肢体骨肉瘤病人,膝关节周围发病率高于年轻病人,且预后较差,其预后与术前穿刺明确诊断、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密切相关,其临床治疗应当建立在充分切除肿瘤的基础之上,严格遵照Enneking外科分期,降低肿瘤的复发转移率,以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