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多模态医学影像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以及预后预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来,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对医学大数据的处理以及精准医疗的发展带来巨大潜力。深度学习提取影像信息中高通量数据客观分析,在影像学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就深度学习技术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包括小儿脑组织分割、脑发育、小儿脑肿瘤、脑积水、癫痫、自闭症等,并结合临床实际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未来深度学习的相关影像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产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常用实验室检验指标与产后VTE的相关性,探讨其对VTE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分娩且发生产后VTE的孕妇为研究对象,以年龄和孕周匹配对照,回顾性研究产后VTE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数据。结果5年总体妊娠相关VTE发病率为0.376%,其中孕期VTE发病率为0.121%,产后VTE发病率为0.255%。产后新发VTE主要发生在分娩后2~4d,以远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为主要临床类型。产后较低的血红蛋白与白蛋白比值、D二聚体差值升高与产后VTE的发生相关,产后血红蛋白/白蛋白比值每降低1,发生VTE风险增减3.61倍(P=0.008)。产前产后D二聚体的差值每增加1mg/L,发生VTE风险增加1.31倍(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后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比值降低、D二聚体的差值增加与VTE有密切相关性,可能作为VTE新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培育牛黄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剂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0月于武汉市儿童医院呼吸内科治疗的96例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根据患儿是否联合使用体外培育牛黄治疗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8例。在常规抗感染等治疗及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口服治疗基础上[10 mg/(kg·d),每天1次,口服3天停4天,7天为1个治疗周期,共4个周期]对照组热程满7天联合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剂[2 mg/(kg·d),每天1次,连续用药5天]治疗;试验组予体外培育牛黄(每次0.15 g,每天2次,疗程5天)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剂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体温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炎症因子[包括血清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免疫学指标[包括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CD4、CD8、CD4/CD8)]水平变化。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87.50%(42/48)]明显高于对照组[70.83(34/48),χ~2=5.12,P0.05],试验组体温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血清WBC、CRP、PCT、IgG、IgM、IgA及CD4、CD8、CD4/CD8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各血清指标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体外培育牛黄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剂治疗可提高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新生儿β-地中海贫血筛查情况,探讨滤纸干血斑全血HbA电泳的影响因素。方法:对99275例新生儿滤纸干血斑进行毛细管电泳,分析Hb A、Hb A2和Hb F等含量,按各组份的比例判读β-地中海贫血筛查结果,对疑似β-地中海贫血新生儿,将其召回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结果:在99275例新生儿中,筛出1408例阳性患儿,筛查阳性率1.41%;对其中709例患儿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检出350例基因突变患儿。经统计分析,Hb A不同含量各组阳性预测值有统计学差异,不同孕周阳性预测值有统计学差异;杂合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中,不同基因缺陷型的Hb A含量无统计学差异;杂合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中不同表型的Hb A含量无统计学差异;日龄和孕周与Hb A含量成正相关。结论:将毛细管电泳技术用于筛查β-地中海贫血时,对足月儿筛查效率较高;日龄和孕周与新生儿Hb 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析血清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及D-二聚体(D-D)水平在预测产后出血(PPH)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00例临产孕妇依据产后是否出血(出血量≥500 mL)分为PPH组(n=25)、对照组(n=75),比较两组产前24 h内血清PLT、Hb及D-D水平及其与出血程度关系,分析PLT、Hb及D-D对PPH的预测价值及各指标与产后出血量相关性。结果PPH组血清PLT、Hb低于对照组,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PH中随出血量增加患者血清PLT下降低,D-D升高(P<0.05),Hb无变化(P>0.05);血清PLT、Hb及D-D水平联合预测PPH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1高于三项指标单独预测;临产孕妇血清PLT与产后出血量呈负相关(P<0.05),D-D与产后出血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PLT、Hb及D-D水平联合预测PPH价值较好,可作为PPH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序贯微波消融术(MWA)或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协和医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0例,将其分为TACE+MWA组36例与TACE+RFA组34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生存率、肿瘤体积、血供消失率、完全坏死率、甲胎蛋白(AFP)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TACE+MWA组疾病控制率(91.67%)与TACE+RFA组(88.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体积、血供消失率、完全坏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F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LT、AS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6个月、1年、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序贯MWA或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疾病控制率、生存率、血供消失率与完全坏死率等无明显差异,均能有效控制肿瘤发展,促进AFP、ALT、AST等因子水平恢复至正常范围,延长生存期,且安全性尚可,临床可替换使用,但TACE+MWA组治疗后应注意加强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SLC12A3基因变异致Gitelman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例Gitelman综合征合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系统复习Gitelman综合征合并蛋白尿文献。结果6岁男性患儿,因肾病综合征复发就诊,持续低钾血症,同时伴尿钠及尿钾排出增多,低镁血症,代谢性碱中毒,低尿钙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血压无异常,无特殊用药史及家族史。全外显子测序发现患儿16号染色体1号外显子SLC12A3基因存在c.179C>T(p.T60M)纯合错义变异(NM_000339),其父母均为携带者;ACMG评分为致病性突变。患儿确诊为肾病综合征合并Gitelman综合征。结论重视Gitelman综合征蛋白尿的评估和随访,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9.
郭峥  李世莲  项道满 《眼科》2018,27(2):91
目的 探讨先天性白障后囊膜的特征,总结各种后囊膜的处理方式。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眼科2012年2月至2014年6月治疗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70例(118眼)。方法 回顾患者的病例资料,结合手术录像视频对先天性白内障后囊膜术中可见情况及处理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指标 后囊膜的形态、颜色、性状等特征,后囊膜的处理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18眼中91眼(77.11%)后囊膜透明,27眼(22.88%)后囊膜异常。其中12眼(10.17%)后囊膜中央混浊、2眼(1.69%)后囊膜后突菲薄、2眼(1.69%)后囊膜中央缺损、2眼(1.69%)后囊膜混浊并血管伴行、 9眼(7.63%)后囊膜与前囊膜相贴。后囊膜的处理需单独或联合运用电子撕囊仪、前部玻璃体切割头及撕囊镊等。56眼植入IOL,均未发生夹持,4眼IOL偏位。15眼(12.71%)出现后囊膜混浊,需要二次手术。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后囊膜异常约占五分之一,其中以中央部混浊较常见。对异常后囊膜的处理需要联合使用电子撕囊及玻璃体切除等各类操作技术。(眼科,2018, 27:91-94)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高危因素、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及母婴结局。方法收集2007-01~2012-12在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住院确诊的胎盘早剥1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盘早剥发生率为0.56%,有明确发病诱因者占62.87%(105/167),以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fetalmembranes,PROM)、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机械性因素、双胎、催产等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阴道流血、腹痛、腰痛、胎心监护异常或宫缩过频等。B超检出率为39.74%。Ⅰ度胎盘早剥占54.49%(91/167),Ⅱ度占22.75%(38/167),Ⅲ度占22.75%(38/167)。从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到其来医院就诊、从来医院到手术或阴道分娩时间Ⅱ、Ⅲ度胎盘早剥组均长于Ⅰ度胎盘早剥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30例,子宫胎盘卒中31例,子宫次全切除4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3例;死胎死产10例,早产及新生儿窒息转新生儿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isve care unit,NICU)71例。结论胎盘早剥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部分患者有临床高危因素;超声容易漏诊;从发病到临床处理时间是影响胎盘早剥程度及母婴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