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4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03篇
外科学   82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分析脊髓损伤(SCI)患者F波的最小潜伏期(Flat-min)、F波出现率以及F波的时间离散度(F-CD)等指标与脊髓损伤后痉挛间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29例正常健康者及29例SCI患者的双下肢胫神经F波的Flat-min、F波出现率以及F-CD进行检测,采用Ashworth量表对SCI患者下肢痉挛状况进行评定,并比较F波各参数在SCI患者及正常人间的差异,同时还分析SCI患者痉挛与F-CD、F波出现率以及Flat-min间的相关性。结果SCI患者的F-CD值为(9.2±1.9)ms,正常人的F-CD值为(6.7±1.0)m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F波出现率在SCI患者与正常健康者间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患者F-CD与痉挛Ashworth评分呈线性正相关(r=0.79031,P<0.0001);SCI患者F波出现率与痉挛Ashworth评分亦呈线性正相关(r=0.74203,P<0.0001);而Flat-min在健康者与SCI患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患者Flat-min与痉挛Ashworth评分亦无明显相关性(r=0.08168,P>0.05)。结论F-CD和F波出现率可作为SCI患者电生理评价中的敏感性指标,同时还可用于SCI患者痉挛程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证实电磁场刺激能够促进多种骨生长因子的合成与分泌,而某些生长因子具有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成骨的作用。目的:分析工频电磁场对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的影响。设计:单一样本、区组设计,观察对比动物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创伤外科。材料:实验于2005-02/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外科实验室完成。①选取清洁级昆明种小鼠20只,作为实验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②电磁场发生器由武汉市海军工程大学研制,能生成场强为0~100mT的连续可调的50Hz正弦波电磁场。③引物均由北京赛百胜生物工程公司合成。方法:①小鼠以颈椎脱臼法处死,取双侧股骨和胫骨,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2代细胞用于实验。②不同强度电磁场刺激实验:设立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电磁场0.4,0.8,1.6mT刺激组,每组均取5瓶第2代细胞。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均不给予电磁场刺激,但阳性对照组于传代时加入含成骨性诱导剂(含10-8mol/L地塞米松,10mmol/Lβ-甘油磷酸钠,50mg/LVitaminC)的培养基;电磁场0.4,0.8,1.6mT刺激组在细胞贴壁后分别于0.4,0.8,1.6mT场强中进行电磁场刺激,每天均连续刺激1h,5d后进行指标检测。③相同场强不同作用时间电磁场刺激实验:设立阴性对照组、电磁场1.6mT刺激15,30,60min组,每组均取5瓶第2代细胞。阴性对照组不进行电磁场刺激;电磁场1.6mT刺激15,30,60min组在1.6mT场强条件下每天分别给予15,30,60min的连续电磁场刺激,5d后进行指标检测。④RT-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强度电磁场刺激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的影响。②相同场强不同作用时间电磁场刺激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①电磁场刺激5d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及电磁场0.4,0.8,1.6mT刺激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强(P均<0.01);且电磁场1.6mT刺激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mRNA的表达达到最大值(57.74±0.23)%,电磁场0.4mT刺激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达到最大值(126.20±0.21)%。②电磁场刺激5d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电磁场1.6mT刺激15,30,60min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强(P均<0.01);且电磁场1.6mT刺激60min组两种因子mRNA的表达分别达到最大值(28.06±0.11)%和(75.20±0.16)%。结论:适当强度及作用时间的工频电磁场刺激,能够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外周血中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35例多发伤患者根据治疗期间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创伤组(22例)和脓毒症组(13例),选择9例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采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和Treg比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RORγt和FoxP3 mRNA表达,ELISA检测血清IL-4、IL-6、IL-10、IL-17A、IL-23、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干扰素-γ(IFN-γ)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Th17/Treg比值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结果 创伤组Th17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h 17/Treg比值较对照组稍低(P<0.05);而脓毒症组外周血Th17比例和Th17/Treg比值显著高于创伤组和对照组(P<0.01).脓毒症组血清TGF-β、IL-6及IL-23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脓毒症组与创伤组比较血清TGF-β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清IL-6、IL-23含量明显高于创伤组(P<0.01);脓毒症组血清IL-17含量明显高于创伤组和对照组(P<0.01).脓毒症组RORγt mRNA水平表达高于创伤组和对照组(P<0.01). 结论 Th17/Treg失衡与创伤脓毒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icacy of early management of e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traumas by applying the damage control theory. Method All total of 116 patients admitted to Wuhan Tongji Hospital between Jan 2006 and Jan 2008 were includ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and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reatment method. Overall, 55 cases underwent damage control operations and 61 cases underwent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The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in terms of parameters such as length of operation time, time to resuscitate from shock, lethal triad of death (LTD), co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The length of operation time was (67.43±19.52) min, resuscitation time from shock was (6.77±3.16) h and LTD was (11.54±4.10) h in the damage control group, and (163.95±55.41) min, (22.51±11.65) h and (34.55±5.63) h, respectively,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1). The per capita complication and mortality rates were 227.27 % and 3.64 %, respectively, in the dam-age control group and 363.93 % and 9.84%, respectively,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 <0.05). Couclusions Here, we demonstrated that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multiple traumas undergoing operations by apply-ing the damage control theory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operation time, and decreased time to resuscitation from shock and LTD. Furthermore, this approach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comphcations and the mortality rate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traumas.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并分泌多种细胞外基质共同组成的胶质瘢痕,是阻碍神经轴突再生的重要因素。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与TGF-β、Rheb-mTOR等信号通路的激活密切相关,并受到细胞外基质中高分子量透明质酸抑制作用的影响。细胞周期调控是近年报道的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促进轴突再生的重要手段,而降解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后分泌的多种抑制性蛋白,尤其是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则早已受到关注。胶质瘢痕对于脊髓损伤的修复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干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时机亦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通过定容型激励式呼吸训练促进创伤性连枷胸患者肺功能早期快速康复的方法,减少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将92例创伤性连枷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呼吸训练方式,观察组在传统呼吸训练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定容型激励式呼吸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肺功能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肺功能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定容型激励式呼吸训练能有效提高创伤性连枷胸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创伤后大量失血所诱发的低血容量休克,目前仍是严重创伤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加强对其认识和处理是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关键之一[1].对创伤性低血容量休克处理的核心在于尽早去除休克病因,控制出血,并采取有效的复苏措施以恢复组织灌注及改善氧供.随着对创伤性低血容量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目前常规液体复苏措施中所浮现出的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如组织水肿、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酸中毒与凝血功能障碍等[3-4].研究者们一直在不断地寻求改进现有的复苏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对兔创面模型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方法 建立兔创面模型并实施VSD手术(负压组),于7天内各时间点(6、12小时、1、3、5、7天)抽取静脉血,检测WBC计数、CRP含量、TNF-α和I...  相似文献   
9.
随着医学观念的更新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损害控制外科和微创技术已在创伤急救过程中逐步开展起来,显著提高了创伤急救的成功率.本文简要回顾损害控制外科的发展,并就新近在诊疗中出现的一些微创技术,例如超声、腔镜、介入、穿刺引流、生物力学固定等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对各种微创技术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BK通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和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10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S组,n=36)、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n=36)、脑缺血再灌注且脑室内Iberiotoxin(IBTX)处理组(IBTX组,n=36),分别比较各组在不同再灌注时间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测定各组[Ca2+]i浓度,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法分别检测BK通道表达和神经元细胞凋亡。结果 IBTX处理组在再灌注24h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17±0.44)明显高于IR组(1.83±0.42,P<0.05);脑梗死体积(27.97±5.84)%明显大于SS组(22.83±4.74)%(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IBTX处理组24h点[Ca2+]i为(914.50 ±86.57) nmol/L较SS组(732.09 ±51.30) nmol/L明显升高(P<0.01),TUNEL细胞凋亡检测显示IBTX处理组24h神经细胞凋亡率为(15.20±6.11)%,与IR组(10.49±1.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K通道的表达增加,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缺血状态下,BK通道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很可能是通过降低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和减少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