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2.
目的分析评价应用硫酸羟氯喹治疗风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6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206例风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甲氨蝶呤治疗基础上加用硫酸羟氯喹治疗,治疗后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患者治疗后关节压痛数及关节肿胀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后疼痛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6%。结论硫酸羟氯喹治疗风湿病的临床疗效确切,且用药安全性较高,与甲氨蝶呤联合应用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80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前臂、腰椎L1~4、股骨颈、Ward’s区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根据BMD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35例、骨量减少组26例和骨质疏松组19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骨代谢指标,包括骨钙素(osteocalcin,OC)、Ι型胶原交联蛋白羧基末端肽(sputum collagen cross-linking protein carboxy terminal peptide,SCTX)、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P),并同时测定RA患者相关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A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结果女性、骨折史、老龄、使用糖皮质激素史、病程、RF为RA继发OP的危险因素,体重指数为RA继发OP的保护因素。结论性别、年龄、使用糖皮质激素史和既往骨折史为RA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显著影响因素,且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病程长短、疾病活动程度等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健康管理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绝经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妇女140例经知情同意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组(A组)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并予健康管理干预组(B组),进行12个月的随机对照研究,分别于入组基线时与12个月结束时测量前臂、腰椎及髋部的骨密度,并计算12个月内两组患者的骨折发生率。结果经过12个月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三部位骨密度变化的差值均具有明显的差异,B组(0.54±0.14,0.80±0.12,0.73±0.15)大于A组(0.50±0.13,0.78±0.15,0.68±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骨密度升高幅度与依从性均明显高于A组(P〈0.05),且其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健康管理在增强患者依从性的同时,明显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是治疗有效性与持续性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早期防控、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3月确诊的10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病历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10例患者均出现发热症状,其中咳嗽9例(90%),咳痰6例(60%),咽痛6例(60%),畏寒5例(50%),全身肌肉酸痛6例(60%)。10例患者中,血白细胞(WBC)<4.0×10;/L1例,(4~10)×10;/L 9例,淋巴细胞下降2例。C-反应蛋白(CRP)>10 mg/L 6例。10例患者核酸第1次阳性平均病程时间(4.0±3.1)d,1例患者分别在病程的第6、8、10天检测核酸阴性,而第11天即第4次核酸检测阳性确诊。胸部CT主要表现为多发小斑片影、磨玻璃样及间质改变,累及单肺者4例,累及双肺者6例,其中3例表现为典型的双肺多发磨玻璃样改变。结论新冠肺炎患者以发热、咳嗽为主要症状,且中低热为主。影像学表现对疾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在病程7 d内核酸检测阳性率最高,需特别关注临床特征高度符合、核酸检测反复阴性患者,以免造成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6.
李旭艳  董红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21,(10):1476-1480, 1490
目的应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评估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10年内主要骨折及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9年于北京市石景山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且资料完整的RA患者206例,应用FRAX工具评估患者10年内主要骨折及髋部骨折发生风险。结果 (1)病程长、绝经时间长、病情活动度高及曾应用激素的RA患者10年内主要骨折及髋部骨折风险更高;(2)糖皮质激素日剂量及使用时间与RA患者10年内主要骨折及髋部骨折风险无明显相关性;(3)RF及抗CCP阳性与阴性患者间10年骨折发生风险无明显差异。结论绝经时间长、病程长、病情活动度高的RA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风险更高,而FRAX模型中并未考虑到这些因素,因此,可能低估了这部分患者的骨折风险,临床工作中对这部分患者更应该防治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膝骨关节炎(O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34例符合美国风湿病学院(ACR)膝骨关节炎(OA)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纳入试验组(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组)和对照组(半导体激光治疗组),治疗2周,随访1周。结果经2周治疗,87%的试验组患者和76%的对照组患者评价疗效为有效和显著有效;医生的总体评价两组分别是86%和7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期间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试验组7.3%、对照组10.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以口服药物后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为主,与外用药物和半导体激光治疗无明显相关。结论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与半导体激光联合应用治疗膝骨关节炎有明显的协同效应,能显著提高疗效,优于单一半导体激光疗法,该方法安全可靠,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对血尿酸及血脂水平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给予别嘌醇治疗,研究组给予非布司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血尿酸水平、血脂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4周、12周、24周后的血尿酸水平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24周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24周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安全可靠,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密度(BMD),并探讨骨流失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方法调查102例绝经后女性、50岁以上男性RA患者及经年龄、性别匹配的47例对照人群腰椎、前臂、股骨颈、全髋关节四个部位的BMD,记录患者基本资料及用药情况。根据病程分为早期RA组(≤6个月)及非早期RA组(〉6个月),比较对照组、总RA患者、早期RA、非早期RA各部位BMD的变化情况及各组间骨质疏松症、骨量低下的发病率,并分析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早期RA患者ESR、DAS28评分、糖皮质激素使用率、使用量等明显高于非早期RA患者组,而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率等则显著低于病史长者(P〈0.05)。(2)除对照组与早期RA患者OP率、骨量低下率和早期RA与非早期RA患者OP率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组数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RA总体及非早期RA患者各部位BMD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而早期RA与对照组相比,仅前臂BMD下降明显;两组RA患者除前臂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部位B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病程、绝经年限、ESR、CI心、活性维生素D及骨吸收抑制剂的应用与各部位BMD变化相关,DAS28与股骨颈、髋关节BMD变化相关,而糖皮质激素、DMARDs使用等因素与BMD变化无显著相关。结论RA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开始于四肢骨逐渐发展至全身,疾病活动度和关节功能障碍造成的活动障碍等是骨流失的危险因素,应用骨营养剂及骨吸收抑制剂能有效防治骨破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疾病全程管理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骨密度及脆性骨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7年我科住院的RA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4例(全程管理组)和对照组54例(常规管理组),随访1年,分别于基线时与12个月结束时测量腰椎、髋部及前臂骨密度,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同时记录两组骨折发生情况。结果 (1)108例RA患者,合并脆性骨折者32例,发生率为29.6%,其中女性31例,男性1例;椎体骨折7例,非椎体骨折25例,足/踝骨折发生率最高(37.5%),其次为椎体骨折(21.9%);(2)RA患者中无脆性骨折和有脆性骨折患者在年龄、病程和糖皮质激素累积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在DAS28和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脆性骨折的RA患者股骨颈及前臂的骨密度低于无脆性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间腰椎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1年后,试验组股骨颈骨密度的增长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1年后,常规管理组患者新发骨折8例,发生率为14.8%,全程管理组患者新发骨折1例,发生率为1.9%,显著低于常规管理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管理相比,全程管理可显著增加RA患者骨密度,并降低RA患者脆性骨折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