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26篇
综合类   82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3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两种硬膜外镇痛模式对肥胖产妇镇痛效果和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6年本院肥胖产妇586例,年龄21~43岁,BMI 30~41 kg/m~2,ASAⅡ或Ⅲ级,按照镇痛模式分为两组,每组105例:连续硬膜外输注组(CEI组)和间歇脉冲硬膜外输注组(IEB组)。两组均事先配置硬膜外注射混合液0.08%罗哌卡因+0.45μg/ml舒芬太尼200 ml。CEI组:背景剂量6 ml/h,PCEA剂量6 ml,注药速率为60 ml/h,锁定时间30 min;IEB组:脉冲频率每小时1次,剂量6 ml,注药速率400 ml/h,PCEA剂量6 ml,锁定时间30 min。应用SPSS 22.0中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模块,采用1∶1最近邻匹配法、设定卡钳值为0.01进行倾向性匹配分析。记录镇痛前、镇痛后10、30 min和宫口开全时NRS评分;记录产程时间、分娩方式;记录镇痛药物总量、PCEA追加次数、PCEA有效次数和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记录镇痛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宫口开全时IEB组NRS评分明显低于CEI组[(3.8±0.7)分vs (4.2±0.7)分,P0.05]。IEB组三个产程时间明显长于CEI组(P0.05),PCEA追加次数及PCEA有效次数明显少于CEI组(P0.05)。两组分娩方式、镇痛药物总量、新生儿Apgar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EB模式为肥胖产妇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不影响分娩方式,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肥胖产妇联合PCEA进行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对不同ApoE基因型小鼠短暂全脑缺血后学习记忆障碍和中枢胆碱能系统损害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C57BL/6J野生型小鼠(C57小鼠)和ApoE基因敲除型小鼠(ApoE小鼠)各随机分为3组:C57对照组(假手术操作,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C57缺血组(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7 min,经腹腔给予生理盐水)C57利多卡因组(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7 min,经腹腔给予利多卡因)ApoE对照组(处理同C57对照组)ApoE缺血组(处理同C57缺血组)ApoE利多卡因组(处理同C57利多卡因组).术后恢复7 d,从第8天起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连续5 d.术后第12天水迷宫测试后断头处死大鼠,分离双侧大脑皮层和海马测定乙酰胆碱酯酶、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活性和M受体结合活性.结果:(1)潜伏期:各缺血组均明显长于同品系相应的对照组,C57利多卡因组还明显长于C57缺血组[测试第3天(74.1±32.7)s比(49.2±19.5)s],但ApoE利多卡因组明显短于ApoE缺血组[测试第3~5天分别为(40.7±27.7)s比(84.7±26.8)s,(31.2±19.2)s比(72.1±33.0)s,和(28.0±22.1)s比(60.8±26.9)s](P<0.05或0.01).两品系间比较,ApoE缺血组明显长于C57缺血组,但ApoE利多卡因组明显短于C57利多卡因组(P<0.05或0.01).(2)有效搜索策略百分比:各缺血组均明显低于同品系相应的对照组,C57利多卡因组还明显低于C57缺血组[测试第3~5天分别为(18.2±11.7)%比(41.7±17.7)%,(22.7±20.8)%比(55.6±20.8)%,和(29.6±27.0)%比(66.7±21.7)%],但ApoE利多卡因组明显高于ApoE缺血组[测试第3~5天分别为(41.7±25.8)%比(15.6±12.9)%,(58.3±20.4)%比(18.8±11.6)%,和(66.7±30.3)%比(28.1±20.9)%](P<0.01).两品系间比较,ApoE缺血组明显低于C57缺血组,但ApoE利多卡因组明显高于C57利多卡因组(P<0.01).(3)胆碱能系统指标:各缺血组明显低于同品系相应的对照组,C57利多卡因组还明显低于C57缺血组,但ApoE利多卡因组明显高于ApoE缺血组(P<0.05或0.01).两品系间比较,ApoE利多卡因组明显高于C57利多卡因组(P<0.05或0.01).结论:短暂全脑缺血导致小鼠明显的脑损害,表现为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和中枢胆碱能系统功能损害;ApoE小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程度较C57小鼠更重.利多卡因加重了短暂全脑缺血所导致的C57小鼠脑损害,但可减轻ApoE小鼠的脑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3.
小儿腹腔镜手术在国内外已普遍开展[1,2],但对于婴幼儿腹腔镜下长时间手术麻醉的报道有限.本研究采用骶管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观察腹腔镜下行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过程中,长时间CO2气腹对婴幼儿肺通气、血液动力学及体温变化的影响.本研究已通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查,患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4.
脊柱的椎体和椎旁肌受脊神经背侧支支配。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是将局麻药注射至竖脊肌深面与椎体横突之间,理论上可阻滞脊神经背侧支,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脊柱手术围术期镇痛。与脊柱手术中的其他阻滞方式比较,ESPB具有较大镇痛优势,且并发症少。本文主要就ESPB的解剖学基础、操作方法、在各种脊柱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可能引起的并发症等内容作一综述,为ESPB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可为胸外科手术患者提供多模式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进而促进患者快速康复[1]。以往认为开胸手术的最佳麻醉方式为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麻醉(thoracic epidural anesthesia,TEA)[2]。近年来TPVB因其镇痛效果确切、安全性高[2],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具有取代TEA之势。超声引导下的可视化操作更明显提高了TPVB的精确性和安全性,使TPVB在临床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应用与发展。现就TPVB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全身麻醉是一种药物诱导的可逆的意识消失、无痛和肌肉松弛状态。临床上通常认为全身麻醉分为镇静、镇痛和肌肉松弛三部分。术中镇静深度和肌松状态的监测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工作中。然而对于术中伤害性刺激及镇痛水平的监测还停留在临床征象(如:HR、BP、流泪、体动等)是唯一标准的阶段。目前缺乏一种相对准确且客观的监测、判断术中伤害性刺激和镇痛水平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射频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频是治疗慢性疼痛的介入性疗法之一。它通过电流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产生治疗性热损伤,以破坏神经纤维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头、颈、胸、腰和骶部的疼痛。本文介绍射频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历史、治疗原理和临床应用,并简介脉冲射频,期望此方法能够在我国现代疼痛医学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开展分娩镇痛是否增加产后尿潴留.方法 自愿接受分娩镇痛无产科及硬膜外腔阻滞禁忌证的足月初产妇,当宫口开至3 cm时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镇痛(CSEA)和病人自控镇痛(PCEA)的分娩镇痛[1].镇痛组(n=312):蛛网膜下腔注射0.2%罗哌卡因3 mg,30 min后PCEA注入0.1%罗哌卡因与2μg/m1芬太尼混合液,按PCEA 6 ml/15 min,或持续背景速度9 ml/h,PCEA3 ml/15 min,宫口开全时停泵,分娩后6 h监测尿潴留情况.非镇痛组(n=314):分娩后6 h监测尿潴留情况.结果 CSEA组中发生产后尿潴留8例,非镇痛组中共发生产后尿潴留9例.镇痛组和非镇痛组对产后尿潴留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腰麻-硬膜外联合分娩镇痛可减轻产妇的疼痛,但并不增加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好的产科镇痛管理模式应为:医院可以随时提供完成全身或区域阻滞麻醉的合格人员和设备。分娩镇痛的有效完成是产科与麻醉科通力合作的结果,双方都应该认识到有必要为所有患者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共同创建分娩镇痛医疗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0.
刘丹  王东信 《重庆医学》2015,(9):1229-1231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谵妄对患者远期生存质量、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的临床观察队列研究。261例行非心脏大手术、术后送入SICU且年龄大于65岁的患者入选本研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记录围术期情况,采用CAM-ICU表对患者进行术后早期谵妄评估。手术2年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健康状况,并用SF-36等量表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术后谵妄的发生率为2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受教育时间短、术前糖尿病病史、术前的ASA分级高和送入SICU时APACHEⅡ评分高等是术后早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1.4±5.3)个月。术后24个月时谵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为57.3%,而未谵妄患者为6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7)。COX风险比例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患者、恶性肿瘤分期大于或等于3期患者、术前ASA分级高是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谵妄患者术后远期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和社会功能以及认知能力明显低于非谵妄患者。结论危重患者非心脏手术后的早期谵妄对患者的远期生存质量有显著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生理功能、生理职能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