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陈翠珠 《北京医学》2023,(5):448-450
快速准确的微生物鉴定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用药和控制传染病流行。传统病原微生物鉴定耗时且应用范围有限,越来越多测序方法被用于病原微生物研究。现从16S rRNA测序在细菌鉴定分析中的应用、18S rRNA和转录间隔区序列(internally transcribed spacer sequences, ITSs)在真菌或寄生虫等真核微生物鉴定分析中的应用、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 WGS)在可分离培养的单个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宏基因组测序(metagenomic sequencing,MGS)在未知感染的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择期手术取消原因,并提出可能改进的措施,为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和患者满意度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医院相关电子信息系统(HIS),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住院患者中择期手术取消的病例资料,统计取消百分比率并分析取消原因.结果 在66090例择期手术住院患者中,343例(...  相似文献   
3.
背景:许多研究对镁合金浸提液的生物学作用进行了体外研究,但浸提液中pH值升高、钙离子浓度下降等变化会在体内体液缓冲系统作用下被减弱。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高镁离子环境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增殖与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按照ISO-10993标准制作镁及几种常用镁合金浸提液,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浸提液中镁离子含量。根据浸提液镁离子含量,配置镁离子最终浓度为2、4、6、8、10 mmol/L的完全培养基及成骨分化诱导培养基,未添加镁离子培养基作为对照组,使用以上培养基对hBMSCs进行培养。细胞在完全培养基组中培养1、3、6、12 d后,利用CCK-8实验评价细胞增殖率。成骨分化诱导培养基组培养细胞7、14 d后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同时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在培养第21天进行茜素红染色,并在溶解后进行半定量分析。上述细胞实验每组设置6个复孔。结果:镁及几种常用镁合金浸提液镁离子浓度在3~6 mmol/L之间。高镁离子环境培养1天后,2、4、6、8、10 mmol/L组hBMSCs相对增殖率均显著下降(77.5%±11.7%、78.2%±12.3%、71.5%±12.3%、73.8%±7.3%、81.6%±8.4%,P<0.05)。但培养第12天时,2、4、6 mmol/L组出现了对hBMSCs细胞增殖的促进效果(195.6%±36.5%、292.6%±52.6%、296.3%±52.1%,P<0.01)。培养过程中仅在第6天,8 mmol/L组(81.2%±20.8%,P=0.576)和10 mmol/L组(91.1%±17.5%,P=0.968)细胞增殖率出现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养第7天时,2、4、10 mmol/L组碱性磷酸酶活性较对照组均显著提高(P<0.05)。培养至第14天时,2、4、6、8、10 mmol/L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是对照组3倍以上(P<0.01)。茜素红染色及溶解后半定量分析提示2~10 mmol/L的细胞外高镁离子环境阻挡了细胞外基质矿化(P<0.01)。结论:2~10 mmol/L浓度的镁离子环境未对hBMSCs体现出显著细胞毒性,且适当的高镁离子浓度有利于h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但细胞外高镁离子浓度不利于细胞外基质矿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1例AKT1基因嵌合突变致Proteu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遗传学特点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 对2015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Proteu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以"Proteus syndrome""Proteus综合征"为检索词,分别检索Pubmed数据库及中文数据库截至2020年7月收录的文献,对行基因检测的Proteus综合征病例进行文献复习,总结该病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特点.结果 患儿,女,2岁9个月,生后3个月起逐渐出现面部、头颅、肢体进行性不对称生长.查体:面容不对称,左侧额骨突出.左侧肢体较右侧肢体过度生长,脚底可见脑回状组织痣,颈部及下腹部可见表皮痣.患儿病变组织中检出AKT1基因嵌合突变(c.49G>A,变异频率为25%),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均未检出该突变.文献复习9例患者,均在儿童期起病,4例合并肿瘤,7例病变组织中检出AKT1基因嵌合突变.结论 Proteus综合征常累及皮肤、骨骼、脂肪和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不对称的过度生长,易合并肿瘤.病变组织中发现AKT1基因嵌合突变有助于本病确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团队近期研究成果“颈椎超声扫查路线图”作为教学工具,评价该工具对颈椎超声初学者学习效果、学习信心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纳入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40名临床一线医生,完成评估问卷1。问卷设计为:3个关于颈椎超声理论知识的自我评估问题,3个关于颈椎超声实践技能的自我评估问题和1个关于未来使用颈椎超声的意愿问题。在不涉及路线图的传统教学后,再次完成相同内容的问卷2。休息20 min后,教师介绍并解释路线图,随后学员完成问卷3。问卷3增加了4个学习满意度相关问题。所有问题的答案使用1到10分制评估。主要结果为综合学习得分,计算为(理论知识自评总分+实践技能自评总分+未来使用颈椎超声的意愿得分)/7。结果 40位学员在学习前、传统学习后、路线图学习后三个时间点的综合学习得分为2.9±1.3、4.8±1.8、5.7±1.8,F(2,22)=52.11,P<0.001,偏η2=0.83。向学员介绍路线图后,与介绍前的传统培训结果相比,综合学习得分增加了1.0 (95%CI:0.46~1.49)(P<0.001)。结论 “颈椎超声扫查路线图”...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和探讨胸科手术后患者接受非计划二次插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将2014—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所有胸科手术后因气道原因接受非计划二次插管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进行1∶4配对。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评估非计划二次插管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结果 5年间共完成全麻下胸科手术7 711例,其中12例(0.16%)因气道原因接受了术后非计划二次插管。选择48例患者为对照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22.81,95%CI 1.41~367.97,P=0.028)、麻醉时间每延长10 min(OR=1.24,95%CI 1.07~1.43,P=0.003)、纵隔手术(OR=79.16,95%CI 2.95~2122.85,P=0.009)和术前SpO_295%(OR=92.28,95%CI 1.17~7311.58,P=0.043)是造成胸科手术后非计划二次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5岁、麻醉时间延长、纵隔手术、术前SpO_295%为胸科手术的患者术后非计划二次插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胸腔镜手术慢性术后疼痛的风险预测模型,开发风险评估工具。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择期行胸腔镜肺部手术的患者,最终入组1 132例,使用数字等级评分评估患者出院时的急性疼痛及术后6个月时慢性疼痛的情况,根据是否发生慢性术后疼痛将患者分为两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胸腔镜手术慢性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结果 术后6个月时报告慢性疼痛的患者有460例(40.6%)。慢性术后疼痛组的女性患者和有冠心病史的患者更多,出院时疼痛评分更高,出院后继续服用止疼药的患者更多,但是,术中吸入氧化亚氮和切口数量<3个的患者更少(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冠心病史、术中不吸入氧化亚氮、切口数量≥3个以及出院时的疼痛评分是慢性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34。结论 胸腔镜手术慢性术后疼痛的危险预测模型有助于慢性术后疼痛的临床管理。  相似文献   
8.
伴随广谱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临床上多重耐药病原菌和超级细菌不断出现,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微生物培养后药敏实验以及针对于特定耐药基因的基因扩增等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有需要,因而迫切需要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宏基因组测序技术以其无偏差、高覆盖为微生物耐药研究提供了又一有利工具,本文对宏基因组测序在肠道、皮肤、组织和重症下呼吸道感染中微生物耐药研究的最新应用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微生物耐药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