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经皮髋臼成形术(PA)治疗髋臼转移性肿瘤的手术方法、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15例患者共19处髋臼转移瘤,病灶最大径13~25 mm,平均(19±4)mm,注入骨水泥5~13 ml,平均(8.2±2.3)ml.1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髋部疼痛,其中4例能独立行走,但有跛行,8例需要在拐杖帮助下短距离行走,3例完全不能行走.所有患者在DSA引导下行PA,术后随访1~12个月,采用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行走功能评分和患者所需服用止疼药的剂量评价疗效,并分析其并发症等情况.并用SPSS12.0统计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24 h 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8分降至4.2分,术后1个月降至2.5分;行走功能评分由术前1.5分升至2.5分;14例患者止痛药用量减少,1例患者维持原剂量.3处发生髋臼旁软组织渗漏,3处发生髋臼周围血管渗出,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DSA引导下PA治疗髋臼转移性肿瘤可获得良好的止痛效果,可以改善行走功能,其创伤小且安全可靠,可以明显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与肿瘤转化、进展及放化疗抵抗密切相关.因此,此通路是一个潜在的肿瘤靶点.小分子化合物Erufosine为Akt抑制剂,能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生长.本研究观察小分子化合物Erufosine对胃癌细胞和正常骨髓细胞的增殖及对信号传导分子Akt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对癌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MTS方法观察胃癌AGS细胞在Erufosine作用下的增殖抑制,计算其IC50及IC90值:在种植胃癌AGS瘤鼠尾静脉内注射Erufosine,定量计数胃癌AGS细胞、人及鼠骨髓细胞的骨髓克隆形成实验(colony forming unit-granulocyte-macrophage,CFU-GM)数,用Western blot法检测Erufosine对AGS瘤细胞Akt表达的影响.结果:Erufosine对胃癌AGS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AGS细胞的IC50和IC90分别为(5.8±2.6)μmol/L和(13.5±4.6) μmol/L;人骨髓细胞的IC50和IC90分别为(96.5±32.6)μ mol/L和(232.8±42.8)μmol/L,鼠骨髓细胞的IC50和IC90分别为(65.5±28.6) μmol/L和(228.8±54.8)μmol/L,与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相比,Erufosine对人和鼠骨髓细胞的毒性较低,两组IC50及IC90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和鼠骨髓细胞的CFU-GM抑制较低,人骨髓细胞的CFU-GM IC50和IC90分别为(86.5±18.6) μmol/L和(250.8±48.8)μmol/L,胃癌AGS细胞的CFU-GM IC50和IC90分别为(7.8±2.5) μmol/L和(13.6±3.6) μmol/L,抑制明显,两者的IC90相差约25倍,两组IC50及IC90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Erufosine抑制胃癌AGS细胞的Akt表达.结论:Erufosine是对胃癌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且对骨髓有保护作用的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EphA2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性及微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福红  姚阳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11):2268-2271
目的:探讨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EphA2表达与大肠癌浸润及其与大肠癌微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0例大肠癌标本和相应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EphA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E-phA2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学因素及微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结果:EphA2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相应正常大肠黏膜组织(P<0.001)。EphA2蛋白高表达与癌分化程度、生长方式、浸润深度和肿瘤体积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淋巴结和血行性转移无关(P>0.05)。免疫组化结果还发现,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内皮细胞也有EphA2受体蛋白表达。CD34染色后大肠癌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EphA2表达水平有显著相关,EphA2阳性表达强度高的肿瘤区域有较高的微血管密度。结论:E-phA2蛋白的高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和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4.
脾脏肿瘤(附1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83~1995年期间,我院共收治脾脏肿瘤12例。9例原发性脾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左上腹部疼痛,其中4例脾恶性肿瘤伴有乏力、贫血、体重减轻。B超和CT检查显示脾脏均有不同程度肿大;并有单个或多个占位病灶。9例脾原发性肿瘤,采用脾切除术。5例脾血管瘤术后存活(1~13年)。2例脾恶性淋巴瘤术后合并化疗已分别存活3年和8年。2例脾血管肉瘤均在术后1年内死亡。3例脾转移性肿瘤:1例结肠脾曲癌肿侵入脾脏,行左半结肠切除、脾切除术,术后合并化疗,已存活6个月;1例贲门癌术后脾转移,行脾切除术后发现肝转移,经介入化疗后2年死亡;1例右结肠癌术后脾肝转移,单用化疗6个月死亡。  相似文献   
5.
王兵  徐永华  许青  高勇  王杰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1,26(5):317-318,F004
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人乳腺癌SK-BR-3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用结晶紫染色法和^3H-亮氨酸掺入法检测TP40对SK-BR-3细胞生长及蛋白质合成的抑制,用过量EGF竞争拮抗TP40的细胞毒作用。结果显示:SK-BR-3细胞免疫组化显示出大量黄色的EGFR阳性染色,TP40浓度为1-100ug/L时,对SK-BR-3细胞生长及蛋白质合成呈剂量依赖性抑制。过量EGF能完全拮抗TP40的细胞毒作用。提示:人乳腺癌SK-BR-3细胞能高水平地表达EGFR,重组TP40对SK-BR-3细胞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作用部位为细胞的EGFR。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二级预防阿帕替尼联合吉西他滨+多西他赛(GT)方案化疗致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性.方法 90例在一线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减少,拟行阿帕替尼联合GT方案治疗的晚期骨与软组织肉瘤患者,随机分为3组(1:1:1),30例空白对照组患者不给予rhTPO二级预防;治疗组1(n=30):GT化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40~60岁肢体骨肉瘤病人的临床治疗疗效,总结预后相关因素并探讨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5年10月国内7家骨肉瘤治疗中心收治的确诊为肢体骨肉瘤的62例病人的资料,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范围限定在40~60岁,平均年龄为50.4岁;收集病人一般情况、发病部位、术前穿刺、化疗情况、手术方式、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等。以上述因素为变量指标,应用Kaplan-meier法测算生存率,研究这些因素与3年、5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62例肢体骨肉瘤病人中发病于膝关节周围者50例,约占80.6%。62例病人均得到随访,随访12~11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3个月;3年和5年总生存率为80.6%、56.5%;3年和5年无瘤生存率为41.9%、32.3%;5年总生存率:术前化疗组与未化疗组分别为51.5%、62.1%;术后化疗组与未化疗组分别为52.1%、71.4%;术前术后均化疗组与均未化疗组为51.6%,61.3%;保肢手术组和截肢手术组分别为57.1%、53.8%。术后无复发转移、单纯复发、肺转移、多发转移的病人3年生存率分别为89.7%、78.6%、50.0%、73.3%。结论 40~60岁肢体骨肉瘤病人,膝关节周围发病率高于年轻病人,且预后较差,其预后与术前穿刺明确诊断、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密切相关,其临床治疗应当建立在充分切除肿瘤的基础之上,严格遵照Enneking外科分期,降低肿瘤的复发转移率,以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化疗药物通过动脉及静脉途径注射后血浆及组织内药物浓度的变化情况。方法40只带瘤裸大鼠,随机分为8组,其中4组为动脉组,另4组为静脉组,带瘤裸大鼠分别经动脉及静脉注射吉西他滨及顺铂。于注射后5、10、20、40、80、120、360、720 min采血液标本,注射后10、40、120、720 min取组织标本,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及肿瘤组织中吉西他滨浓度,ICP-MS法测定血浆及肿瘤组织中的铂含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经动脉及静脉注射两种药物后,血浆及肿瘤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出现规律性变化,其变化过程均可用两室模型来描述。动脉注射两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与静脉注射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不同,动脉组注射药物后,血浆药物峰浓度[吉西他滨:(20.84±10.11)μg/mL,顺铂:(15.13±7.12)μg/mL]均低于静脉组[吉西他滨:(28.96±7.02)μg/mL,顺铂:(21.64±9.72)μg/mL],靶组织内药物峰浓度[吉西他滨:(20.18±9.43)μg/mL,顺铂:(6.98±0.31)μg/mL]均高于静脉组[吉西他滨:(18.19±10.30)μg/mL,顺铂:(3.04±0.11)μg/mL],靶组织内药物曲线下面积[吉西他滨:(2641±411)μg/(min·mL),顺铂:(6025±870)μg/(min·mL)]均明显高于静脉组[吉西他滨:(1663±568)μg/(min·mL),顺铂:(1780±883)μg/(min·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动脉注射吉西他滨和顺铂较静脉注射有不同程度的优势,这种优势与药物的药理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E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均采用相同的EP化疗方案,足叶乙甙(VP-16)120mg/m^2静脉滴注,第1-3d,顺铂(PDD)60mg静脉滴注,第1d,每21d为1个周期。3个周期为1个疗程。治疗组化疗期间常规静脉滴注参芪扶正注射液250ml,每日1次,连用14d为1个周期。3个周期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近期疗效,化疗后生活质量评价、血液毒性反应及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组总有效率(45.7%)较单纯化疗组(42.9%)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化疗毒性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其细胞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提高,而对照组免疫能力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E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降低化疗对患者的毒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抑制孕激素膜受体1(PGRMC1)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以PGRMC1为靶标的shRNA1、2质粒,对照质粒shRNA3,转染入瘤细胞。转染1周后,检测细胞绿色荧光蛋白(GFP)阳性率,RT-PCR检测转染shRNA后PGRMC1基因mRNA水平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变化。CCK8法检测转染后第2代的瘤细胞对化疗药物ADM、5-FU及DDP的敏感性,流式细胞仪检测AnnexinⅤ标记的转染组与对照组细胞加化疗后细胞凋亡率的差异;双氢二氯荧光染色阳性率判定细胞内活性氧簇(ROS)水平的差异。结果:shRNA可在细胞稳定表达>1周,并可传代。shRNA1、2可显著抑制PGRMC1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提高子宫内膜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相同化疗压力下,PGRMC1抑制的子宫内膜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内RO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抑制PGRMC1基因表达能够增加子宫内膜癌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