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骨科手术是创伤性治疗手段.虽然微创手术技术、内固定材料等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手术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但由于手术具有创伤性,且环境中的病原菌较多,导致术后感染成为骨科手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其发生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住院时间,影响康复进程.因此,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促进伤口愈合、恢复机体正常功能已成为相关领域关注的焦点.本文对骨科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患者自身性因素和医疗性因素两个方面对相关危险因素展开整理与分析,并对预防术后感染的相应措施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护理此类患者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小切口与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40例,42足),对照组采用传统L形切口治疗(40例,44足)。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B9hler角和Gissane角、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功能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24个月。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hler角和Gissane角、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功能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骨髓炎、骨不连、关节面再次塌陷等并发症;治疗组未发生伤口感染及皮肤坏死;对照组发生伤口感染2例、部分皮瓣坏死4例、伤口裂开2例;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是一种微创、简捷、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中华骨科杂志》2022,(12):800-806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是近50年来最成功的骨科手术之一, 具有20年以上的良好生存率。但是THA术后髋关节不稳、撞击、脱位和衬垫磨损仍然是导致THA失败和翻修的常见原因。为了降低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脊柱-髋关节-骨盆活动度异常及其对THA生存率的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这一理念, 在制定THA术前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患者自身骨盆活动度的特点, 根据患者矢状面平衡和骨盆活动度设置个性化的前倾角和外展角, 以减少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延长假体的寿命。新近的研究表明患者年龄老化, 日常生活中姿势的转换, 高体质指数, 以及不同的手术入路及体位都会对脊柱-骨盆活动度产生影响, 由于骨盆活动度的改变会转化成髋臼方位改变, 患者在术中或术后骨盆活动度变化过大, 都有可能造成术中假体方位设置不良, 术后发生假体撞击, 脱位, 加速衬垫磨损, 最终缩短假体的使用寿命。所以在术前对脊柱-骨盆活动度进行测量和评估, 通过研究术中骨盆活动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及使用辅助定位装置以精确地放置臼杯, 在术后观察患者骨盆活动度变化及因此产生的不良后果是一项十分...  相似文献   
5.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EHE)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其组织学特征介于血管瘤和高级别血管肉瘤之间。由于其影像学和组织学特征与血管瘤或转移性脊柱肿瘤较为相似,所以脊柱EHE的准确诊断及有效治疗尤为重要。从已报道脊柱EHE的部分资料中发现其诊断及治疗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本文报道了1例脊柱EHE,并对已发表的脊柱EHE的文献进行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6.
骨旁脂肪瘤是一类少见的脂肪瘤,多发生于长骨的干骺端,瘤体刺激常导致骨膜发生异常反应,引起骨质改变.患者常表现为局部肿块和轻微的疼痛不适.自1959年Kenin等[1]首次报道以来,相继有多篇关于骨旁脂肪瘤的报道,综合以上病例,以桡骨、腓骨、及股骨骨旁脂肪瘤多发.少部分病例表现为神经损害表现,最常被累及的神经是骨间背神经、腓总神经[1].本文现将1例巨大的肱骨骨旁脂肪瘤,并因压迫产生尺神经损害,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谷成毅  陈明亮  丁松  许涛  周游 《中国骨伤》2023,36(2):139-144
目的:探讨内镜下跟骨骨刺切除联合跖筋膜松解和跟骨减压三联手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50例顽固性跟痛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40~68(50.12±7.35)岁,病史1~4年,所有患者行内镜下跟骨骨刺切除联合足底跖筋膜松解和跟骨减压术,术后随访24~60(42.00±3.28)个月。术前患者均存在明显的足跟疼痛,X线检查多提示存在跟骨骨刺。疗效评估指标除常规足部检查外,还通过X线结果测量足弓高度、内弓角手术前后的改变。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系统评估足部疼痛程度;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系统,对足部疼痛、自主活动、步态和稳定性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VAS由术前的(8.75±1.24)分,降为术后3个月的(5.15±2.35)分,术后6个月的(4.07±2.53)分和末次随访的(3.95±2.44)分(P<0.05)。AOFAS评分由术前的(53.46±4.17)分,...  相似文献   
8.
9.
丁松  陈明亮  谷成毅  许涛  周游 《中国骨伤》2022,35(10):962-966
下肢力线与单髁假体位置角度是影响单髁置换术假体长期生存率及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下肢力线矫正不足将加速假体磨损进而减少假体生存率,下肢力线矫正过度会加速对侧间室关节炎的进展。通常认为单髁置换术下肢力线应纠正轻度内翻,然而部分学者的研究认为术后下肢力线对单髁置换术后功能评分和假体生存率无影响。股骨、胫骨假体位置不佳将造成患者膝关节不明原因疼痛甚至假体磨损,但股骨胫骨假体最佳位置存在争议。通常认为单髁置换术胫骨平台后倾角应纠正在3°~7°,但部分学者认为胫骨平台后倾角的改变过大也将影响膝关节间隙平衡及膝关节活动度。本文研究认为单髁置换术下肢力线的纠正至轻度内翻仍是单髁置换术最佳下肢力线,股骨与胫骨假体最佳位置有待进一步生物力学研究证实,胫骨平台后倾角的纠正应该根据术前患者具体原始解剖角度而变化。  相似文献   
10.
许涛  周游 《中国骨伤》2022,35(6):595-600
半月板和下肢力线在膝关节负荷传递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且它们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目前对于内侧半月板损伤伴膝内翻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近年来众多学者研究表明术式的选择及术后下肢力线异常与内侧半月板损伤修复愈合及临床效果相关。因此,在诊治每例内侧半月板损伤的患者中,应重视下肢力线评估。本文总结半月板和下肢力线的生物力学功能及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分别阐述了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退变性损伤和急性撕裂与下肢力线之间的相互影响,表明下肢力线异常及内侧半月板损伤的患者行截骨矫形术对内侧半月板损伤修复和膝骨性关节炎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下肢力线异常的内侧半月板损伤患者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