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人胎盘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多巴胺能样神经元分化的潜能,并优化诱导方案.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用表皮生长因子(EGF)+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B27添加剂和人音猬因子(SHH)+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8(FGF8)+forskolin+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分两个阶段对其进行诱导;免疫细胞化学先后检测干细胞标记nestin和CD133、成熟神经元标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细胞标记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多巴胺能神经元标记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Western blot验证诱导后TH蛋白的表达;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诱导前后多巴胺的分泌.结果 经第一阶段诱导后,细胞形成漂浮生长的神经球,nestin和CD133均呈阳性表达;第二阶段诱导后,出现明显的神经元样形态,NSE、GFAP和TH均阳性表达,Western blot也显示TH蛋白的表达,多巴胺分泌量相比诱导前明显增加(P<0.001).结论 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分化为多巴胺能样神经元,可能成为帕金森病干细胞移植治疗新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lis,RA)继发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相关性,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命质量。方法 选取RA患者和正常人群各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检测两组的骨密度值,同时观察RA继发OP组及非OP组的临床症状及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结果 60例RA患者腰椎L1-4、髋部的骨密度检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8例RA继发OP患者较非OP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42例RA患者HAQ积分更高(P <0.01),关节功能更差(P <0.01),炎症指标更高(P <0.01)。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较正常人群的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RA继发OP患者的HAQ评分、关节功能、炎症指标等较RA骨量正常者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脂代谢与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SC;bone glaprotein,BGP)水平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风湿科门诊患者及体检科收治的体检者,观察组为418例确诊骨质疏松症患者,对照组为无骨质疏松症状的396例健康者。分析两组患者脂代谢及血清骨钙素水平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L)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L)水平、血清骨钙素水平降低,具统计学意义,且骨钙素和TG呈负相关。结论脂代谢障碍、血清骨钙素的减少具有影响骨代谢、加快骨吸收的作用,并由此影响骨质疏松症的发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microRNA(miR)-124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免疫炎性调控机制. 方法 采用小胶质细胞系BV2细胞制备炎性反应的细胞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miR-21、miR-124、miR-155、miR-146a、miR-181c、miR-221-3p等中枢炎性相关rniRNAs表达;腹腔内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制备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尾静脉注射miR-124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治疗前后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情况(TH蛋白表达)、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Iba1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及qRT-PCR检测治疗前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酶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情况. 结果 miR-124在BV2细胞中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5种miRN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致炎后表达下调幅度最大;与帕金森病模型鼠相比,miR-124治疗后黑质区TH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而Iba1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量亦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iR-124可通过抑制黑质区小胶质细胞活性缓解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进程,可能是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一个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特点,通过临床诊治、误诊分析,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63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男性患者8例(12.7%),女性患者55例(83.7%),男女比例为1:8,确诊年龄31~72岁(51.3±7.1)岁,初诊至确诊时间为3~181个月.其中表现乏力40例(63.5%),皮肤瘙痒29例(46.0%),无症状6例(9.5%),黄疸42例(66.7%),肝肿大21例(3313%),脾肿大30例(47.6%),腹水17例(28.6%),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肤酶(γ-GT)、直接胆红素(DBIL)、血清胆汁酸(TBA)、血清IgM均明显升高,分别为62例(98.4%)、61例(96.8%)、60例(95.2%)、58例(92.0%)、44例(69.9%).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30例(47.6%),AMA和或AMA-M2阳性50例(79.4%).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最常见表现为乏力、黄疸,以ALP和γ-GT升高为主,极易与其他肝胆道系统疾病,特别是病毒性肝炎相混淆.AMA和AMA-M2阳性有助于本病的诊断,熊去氧胆酸(UDCA)对本病治疗有效,在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时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