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9篇
  免费   343篇
  国内免费   149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143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541篇
内科学   360篇
皮肤病学   24篇
神经病学   40篇
特种医学   136篇
外科学   454篇
综合类   594篇
预防医学   265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543篇
  2篇
中国医学   817篇
肿瘤学   6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307篇
  2011年   297篇
  2010年   296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276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王骐  孙语男 《江苏中医药》2022,54(11):44-46
肢体麻木多见于周围神经病、脑血管病、颈椎病等,其症状如虫乱行、不痛不痒。总结历代医家对肢体麻木的认识,“虚损”和“郁滞”为肢体麻木的发病基础。“虚损”为气血阴阳亏虚,“郁滞”为痰湿、血瘀、气滞、寒邪所致的营卫气血运行不畅,临证可从“温经开郁通痹”治疗肢体麻木。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和血通痹,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四逆散行气解郁,三方合用温经、开郁、通痹,治疗肢体麻木可获较好的疗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腰背肌锻炼时机的康复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4-9月入住我院脊柱外科行多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共7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先后入院非平行对照的方法将75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2组,观察组(2020年4-6月)40例,术后3周开始进行五点式腰背肌锻炼;对照组(2020年7-9月)35例,术后6周开始进行五点式腰背肌锻炼。(1)比较2组患者出院前和术后3个月复查时的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值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比较2组患者术前1日和术后3个月复查时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3)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2组患者出院前表面肌电信号RMS值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日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个月复查时,2组患者表面肌电信号RMS值、VAS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时,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及椎体不稳等不良事件。结论多节段腰椎内固定术后3周开始腰背肌锻炼,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且不会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其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城市女性在孕中晚期体重增重趋势及其相关因素,为孕妇合理控制体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调查于2015年在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建档产检并生产的孕妇1 176例,采用病案查询法获取孕妇的一般情况,以及建档时(孕6~8周)、孕16、20、24、28、32、36周及分娩当天体重数据。通过分析孕妇体重增幅及增重速度,以了解妊娠期体重增重的趋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提示调查对象孕期总增重(13.8±4.3)kg,增重速度(周增重)从孕24周后递减,孕中期高于孕晚期。孕期增重与基础体质指数(BMI)密切相关,基础超重/肥胖组孕期总增重[(11.8±4.6)kg]及增速(周增重)明显低于低体重组[(14.1±3.3)kg]和正常组[(13.9±3.9)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超重/肥胖组增速整体较平缓。参考美国医学研究所(IOM,2009)标准,41.2%调查对象孕期增重适宜,23.3%增重不足,34.5%增重过多;基础低体重组孕期易增重不足比例较高(31.7%),而超重/肥胖孕妇易增重过多(58.6%)。分娩年龄≥35岁组的孕妇体重增幅低于年龄<35岁组,但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孕妇各孕周体重增速均呈递减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年龄≥35岁组增速变化平缓(P>0.05)。经产妇体重增幅低于初产妇(P<0.05),但两组体重增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孕期增重与怀孕年龄、基础BMI、分娩孕周有关,方程为Y=9.027-0.114X1-0.258X2+0.352X4结论 孕妇孕中期增重高于孕晚期,孕期总增重与基础体质指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锥形滤器是近些年较为常用的可取出下腔静脉滤器,但其容易发生倾斜及回收钩嵌入或穿透下腔静脉壁,导致常规腔内介入方法无法取出,甚至发生严重并发症。因此,本研究探讨全腹腔镜辅助下回收钩穿透下腔静脉壁的锥形滤器取出的安全性与效果,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处理策略与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9年11月收治15例下腔静脉锥形滤器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47.7±13.3)岁。置入Celect滤器12例,Denali滤器2例,Option滤器1例。所有滤器经颈静脉介入无法取出,术前CT提示滤器回收钩穿透下腔静脉壁,所有患者在全麻下采用全腹腔镜辅助下滤器取出术。结果:手术方式为经腹腔途径9例(60.0%),经腹膜外途径6例(40.0%)。全腹腔镜辅助下滤器成功取出14例(93.3%),其中1例为Option滤器,2例为Denali滤器,11例为Celect滤器。1例(6.7%)Celect滤器腹腔镜手术未能分离回收钩,中转开腹手术成功取出。腹腔镜取出率为93.3%。患者滤器置入时间为(103.9±70.3)d,围手术期1例(6.7%)术中失血给予输血治疗,1例(6.7%)切口皮肤感染,术后平均住院(7.4±2.8)d。结论:全腹腔镜辅助下取出回收钩穿透下腔静脉壁的锥形滤器是安全有效的,能避免滤器长期植入导致的并发症,术前CT评估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正>肘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的损伤,但因肘关节自身的结构特点,术后并发症较高,特别是处理不当时容易发生肘关节僵硬,给患者生活带来很大困难。尽管近几年肘关节治疗的热点集中在肘关节复杂骨折脱位和肘关节创伤性不稳定等方面,但就发生率而言,肱骨髁间骨折、尺骨鹰嘴骨折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 针对原有拍片支架易配重失衡和片盒与投射部位距离过大等技术难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骨科术中侧位拍片暗盒固定支架.方法 支架由五脚不锈钢底座支架、固定柱、升降柱、手柄式固定螺栓、推进滑轨、滑轨锁扣、滑轨固定螺栓、防脱螺母、暗盒固定柱、暗盒固定上下边框及万向可锁定滑动轮组成.在原有骨科侧位拍片支架的设计基础上,重新设计五脚不锈钢底座支架和万向滑动轮解决配重稳定问题;增加可推进暗盒固定滑轨,实现片盒贴近投照部位;增加滑轨锁扣和滑轨固定螺栓控制推进距离.通过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一次成像率和影像放大倍数,验证本设计的应用效果.结果 实验组拍片时间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拍片次数,一次成像率和图像放大倍数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采用改良侧位拍片支架相对原有侧位拍片支架虽然不能缩短拍片用时,但可以明显减少拍片次数,提高拍片的一次成像率和降低图像放大倍数.结论 采用改良骨科术中侧位拍片暗盒固定支架进行侧位拍片,可获得99%的一次成像率和接近1的影像放大倍数,手术中应用效果满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杨华杰  李兰  李彬  张冬  张强 《肿瘤防治研究》2021,48(12):1087-1095
目的 初步探究miR-155在骨肉瘤发生发展及其肺转移进程中的作用,并探讨其靶蛋白及相关机制。方法 通过数据库分析,结合临床组织与细胞样本的相关检测,对骨肉瘤及其肺转移进程中miR-155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应用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骨肉瘤及其肺转移进程中miR-155的靶蛋白;在临床组织与细胞样本中,对筛选的miR-155靶蛋白进行验证。结果 miR-155在骨肉瘤组织和肺转移瘤组织中,较对照组均出现明显升高;与人正常成骨细胞相比,人骨肉瘤细胞系miR-155亦出现明显升高。利用iTRAQ实验得到3 714个蛋白,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253个,其中上调144个,下调109个。经预测分析和实验验证C/EBP β是miR-155潜在的作用靶蛋白。结论 miR-155在骨肉瘤及其肺转移进程中出现显著升高,C/EBP β是其潜在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分析其对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64例为DVT组,未诊断为DVT患者39例为非DVT组;同期体检健康者28例为健康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并检测初诊时及利伐沙班抗凝治疗1个月后血栓分子标志物,即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_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及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VT组血浆TAT、PIC、t-PAIC、sTM水平均高于非DVT组(P均0.05),DVT组血浆TAT、PIC、t-PAIC水平均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均0.05),DVT组血浆sTM水平与健康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T、PIC、t-PAIC诊断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7、0.980、0.758,约登指数最大时取cut-off值,cut-off值分别为2.45 ng/mL、0.715μg/mL、0.758 ng/mL;根据测定值cut-off值为阳性,测定值cut-off值为阴性,抗凝治疗1个月前后患者组TAT、PIC、t-PAIC水平及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栓分子标志物TAT、PIC、t-PAIC能有效发现下肢DVT,同时对评估DVT患者抗凝疗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