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1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采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单开门Arch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将41例颈椎管狭窄症随机分为2组,21例实施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单开门Arch钢板内固定(A组),20例实施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结果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明显轴性发生率、颈曲角度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Arch钢板内固定可有效改善颈椎管狭窄症的神经功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Wallis棘突间固定对腰椎活动度和关节突关节内压的影响,为Wallis棘突间固定后关节突关节融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具新鲜小牛的腰椎脊柱标本,肉眼和x线排除畸形和结构性破坏,剔除椎旁肌肉及其筋膜组织,保留所有的韧带、椎间盘及关节囊并维持其完整性,共取(3×L1/L2,3×L3/L4,3×L5/L6)9个节段。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标本完整为对照组,Wallis棘突间固定后为实验组,分别测试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6种运动加载下节段腰椎的活动度和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相同载荷后伸下,Wallis棘突间固定后节段腰椎的前屈和后伸活动度明显减少(P〈0.01),左右侧屈和旋转活动时节段腰椎的活动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屈和后伸活动时关节突关节内平均压力明显降低(P〈0.01),左右侧弯和旋转活动时关节突关节平均压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allis棘突间固定能减少腰椎前屈和后伸的活动度,加强脊柱的稳定性,降低腰椎前屈后伸活动时的关节突关节内压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外科治疗的入路,内同定选择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颈椎骨折脱位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前路手术30例,后路手术24例,前后路联合手术5例.前路手术依据颈椎管腔受压情况分别采取骨折复位、半椎体切除、全椎体切除;椎体重建应用自体髂骨或钛网.后路手术主要采用钉板或钉棒系统同定.结果:全部病例随访,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ASIA脊髓运动感觉功能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全部病例术后3~6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2例吞咽疼痛或困难,气管食管漏及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神经症状加重各1例.结论:颈椎损伤的手术治疗.是以颈髓损伤恢复的先决条件.充分减压、重建脊椎稳定性、合理的手术入路以及可靠的内固定是手术成败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关节螺钉固定治疗在下颈椎退行性不稳的稳定性重建的疗效。方法:2008年8月-2010年8月,收集17例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患者。15例确诊为单节段不稳。病变节段C3/4节段1例,C4/5节段2例,C5/6节段7例,C6/7节段5例。2例确诊为双节段不稳,均为C5/6、C6/7。所有患者均出现临床症状,表现为:颈肩痛、眩晕或神经根压迫征、或上述症状并存。17例患者均行经关节突螺钉固定手术。结果:全部病例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4.7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43±1.36)、术后为(14.81±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颈后路关节螺钉固定可以有效的重建下颈椎的稳定性。其手术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退行性腰椎不稳的临床影像解剖特征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影像解剖特征及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42冽病人,其中腰椎不稳合并腰椎管狭窄20例,退行性滑脱18例,退行性侧弯4例。全部病例均常规行X线正侧位片、左右斜位片以及腰椎动力性侧位片检查,观察脊柱不稳部位及节段;同时行CT或MRI检查,了解柞管及神经根管情况;依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案,术后佩戴外固定支柱并进行随访。结果:全部病例随访中X线片显示,除1例因严重骨质疏松造成螺钉松动外,椎弓根断裂1例,其余固定牢固,螺钉、棒无折断,复位无丢失,无感染及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植骨融合良好,优良率达93%。结论:L4/5屈时移位>8%、过伸时移位>9%;L5/S1过屈时移位>6%、过伸时移位>9%;或椎体前后移位>4mm,椎体问成角>10°为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的影像学特征。神经减压和椎管成型辅以后路椎弓根钉捧系统同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6.
背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基本理念是在稳定病变节段的前提下,力求最小影响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状态,防止以及减少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
  目的:分别对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围置换期经济学考量、远期并发症以及人工腰椎间盘置换与融合术的混合使用效果进行了探讨。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近十年的相关文献。纳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回顾性和前瞻性临床实验报告,排除观点重复的文章,最后对34篇文献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与结论:1982年人工腰椎间盘假体首次临床应用以来,已有许多关于腰椎间盘置换的临床报道,然而对临床实验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始终没有统一答案。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应考虑到置换节段数对临床结果的影响、小关节退变对临床结果的影响、既往有腰椎间盘手术史患者的选择、患者年龄、椎间盘置换前休息时间等因素。评价腰椎间盘置换是否优于传统的腰椎融合,可以从椎间盘置换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置换后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考量。腰椎间盘置换后较常见的并发症有异位骨化、植入物机械故障、相邻节段和小关节退变。将人工腰椎间盘置换与融合术的混合使用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病变,使两种手术干预方法互补不足,得到优于单独使用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颈椎翻修手术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椎翻修术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自1998年4月~2007年12月,对21例颈椎手术后患者进行了翻修手术.翻修手术距离首次手术的时间2~42个月,平均15.3个月.所有病例均出现临床症状,其中表现为放射性颈肩痛16例、颈部活动受限5例,原有的脊髓受压表现加重8例,再次出现新的脊髓压迫症状7例.首次手术的术前诊断包括:下颈椎骨折脱位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脊髓型颈椎病9例,颈椎不稳4例.手术方式包括:单纯前路减压加自体髂骨植骨4例,前路减压加颈椎前路钢板固定8例,前路减压加Cage融合2例,前路椎体次全或全切除加内固定3例,后路CerviFix单纯内固定3例,后路双开门减压1例.结果 本组术后疗效优良13例(61.9%),好转6例(28.6%),无效及加重各1例(9.5%).21例术前评分2~14(8.65±0.37)分,术后8~16(14.27±0.69)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植骨于术后3~6个月融合.未出现喉上、喉返神经损伤、气管食管漏、脑脊液漏以及呼吸系统并发症.结论 颈椎翻修术式视具体情况而定,术前宜详细制定手术方案,彻底减压与正确的固定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颈椎单节段融合术后上、下相邻及非相邻节段的运动补偿规律.方法 通过三维运动采集系统,捕捉到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单节段融合术前后C2~T1各节段的运动角度数据.结果 经过归一化处理后,分析得出颈椎单节段融合术后各节段的运动变化规律,发现融合术后其他各节段运动幅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下相邻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单节段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代偿性运动幅度增加是导致其退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后下位节段运动补偿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分析经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后下相邻节段的运动补偿特点。方法采用新鲜人体颈椎离体标本试验,以无损方式模拟理想状态下的颈椎C3~5、C4~6、C5~7三种双节段融合手术,从前屈运动、后伸运动、左右侧弯运动四种运动角度研究融合手术对相邻下位节段的运动影响。结果三种模式的双节段融合手术对下位相邻节段的运动具有显著影响(P0.05)或较为显著的影响(P0.05)。大多数情况下下相邻节段对融合节段的运动补偿均超过20%。结论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后,下位相邻节段运动普遍受到影响,融合术后邻近节段代偿性的活动度增加是导致邻近节段退变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高度的人工椎间盘(ADR)植入后,腰椎间隙的静态变化及其与椎管容积之间的关系,为合理的ADR植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20例福尔马林浸泡的腰段脊柱标本,随机分为L4/5及L5/S1两组,每组10例。L4/5的ADR组依次放置厚度为8、9、10、11、12mm滑动核,L5/S1组椎间滑动核厚度分别为5、6、7、8、9mm。分别观察植入前后椎管容积变化。结果:不同高度的椎间盘植入后,L4/5及L5/S1椎管容积均逐渐增加。对于L4/5节段,当10~12mm的滑动核植入时,椎管容积的增加有显著性差异;但高度为12mm滑动核植入时,相邻的L5/S1节段椎管容积显著减小。对于L5/S1节段,当8~9mm的滑动核植入时,椎管容积的增加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单纯从椎管角度考虑,静态ADR植入后,相应节段椎管容积均增加。对于L4/5节段,滑动核的适宜植入高度为8~11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