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数学模型(MM)是指使用函数原理和概念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在医学中常表现为评分系统。MM的判断效能直接体现在特异性及敏感性方面。在炎症性肠病(IBD)研究领域,MM可辅助诊断、评价疗效及预后,包括Best CDAI、HBI、CDEIS、SES-CD、Lewis评分、Rutgeerts评分、MaRIA、Clermont评分等,然而上述模型较多依赖临床症状表现、内镜或影像学表现,也易受临床医生的主观影响,且还存在指标获取困难或费用昂贵等缺陷,而甚少把临床容易获取的外周血检验指标尤其是免疫学指标纳入变量进行建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MM的效能。笔者在既往动物及人体的系列研究中发现,外周血CD8+CD28+/CD8+CD28-T细胞比值(平衡)在预测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病情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能;临床研究发现该比值的降低可预测IBD患者由缓解期进展为活动期,并发现该比值可以敏感预测克罗恩病患者由无狭窄无穿透(B1型)进展为狭窄或穿透(B2或B3型)。由于免疫学机制是IBD发病的基本机制,因此笔者在综述当前常用的几大MM的基础上,结合既往研究基础,提出结合免疫学的实验室指标是改良IBD-MM特异性及敏感性的可行性思路。   相似文献   
2.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已成为脊柱外科临床上常见疾病,其退变的机制仍未明确。近年来椎间盘退变的易感基因已成为研究热点,包括椎间盘生长合成类基因、椎间盘结构基因、代谢基因及骨质疏松相关的基因。各基因引发椎间盘退变疾病的可能机制也成为研究热点。有研究显示,对于靶基因的干预可改善退变椎间盘。然而在研究易感基因的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与缺陷,克服这些困难将是未来研究治疗椎间盘退变疾病的方向。因此,本文将着重讨论椎间盘退变的实验对象选择、研究方法、易感基因及其导致疾病的可能机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陈思进  廖歆  王倚天  杨欣建 《骨科》2015,6(4):220-223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已成为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但其退变发生的机制仍未明确。近年来,椎间盘退变的易感基因成为研究热点,包括椎间盘生长合成相关基因、分解代谢相关基因,椎间盘结构相关基因及骨质疏松相关基因等,各基因引发椎间盘退变的可能机制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椎间盘退变研究的实验对象、研究方法、易感基因及其导致疾病的可能机制等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王倚天  杨欣建  颜滨  陈思进 《骨科》2016,7(2):141-144
脊柱术后深部组织感染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脊柱手术术后并发症之一。由于脊柱手术多存在术中减压等操作,创伤较大,一旦发生感染而未及时处理,将会造成脊柱手术失败,继而发生脊柱失稳、假关节形成、神经功能损害,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脊柱术后深部组织感染的诊断要素及治疗标准仍存在争议。本文旨在从以上两方面对脊柱术后深部组织感染进行相关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