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动脉硬化泛大西洋介入学会(TASC)Ⅱ-D级病变患者腔内治疗的技术特点及疗效。方法选取50例我院收治并进行腔内治疗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TASCⅡD级病变患者(64条下肢),对腔内治疗的技术方法、疗效、并发症、术后随访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成功进行腔内治疗58条下肢,技术成功率90.6%(58/64),其中单纯行球囊扩张10条下肢,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48条下肢。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5例,发生率为10.0%(5/50),包括穿刺处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心力衰竭1例、造影剂肾病1例、动脉穿孔2例。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术前与术后7 d踝肱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0±0.11 vs 0.78±0.14,P<0.001)。术后12、24个月分别随访50条和30条下肢,Ⅰ期通畅率分别为84.0%(42/50)和66.7%(20/30),Ⅱ期通畅率分别为88.0‰(44/50)和76.7%(23/30),24个月保肢率为100%(30/30)。结论对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TASCⅡ-D级病变进行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高、保肢率高、并发症少、近期临床效果良好,远期疗效需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应用的适应证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98例为预防肺栓塞(pul monary embolism,PE)放置IVCF的临床资料,并做了5~84个月的随访。结果本组病例IVCF均1次成功植入,其中放置永久性滤器165例,临时性的33例。随访122例(62%),未出现肺栓塞;3例(2%)放置永久性滤器者术后6周至17个月出现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经过治疗病情缓解。结论置入IVCF是预防PE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是应注意放置滤器适应证的选择和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对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6年10月~2008年5月采用PT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18例患者(22条肢体)病史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结果20条肢体获得影像学成功,技术成功率90.9%;治疗后第1周踝/肱指数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6、12个月肢体通畅率分别为81.8%和63.6%,术后12个月肢体保全率和存活率分别为90.9%、95.5%。结论PTA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结合支架植入术对股胭动脉TASCⅡ-C、D级病变的技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8年9月~2010年5月对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TASC Ⅱ-C、D级病变的52例患者(60条肢体).采用顺行或逆行股动脉穿刺途径,通过常规技术或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通过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成形,部分患者行支架植入,分析介入治疗技术、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56条肢体获得技术成功,成功率为93.3%(56/60),无围手术期死亡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67%(4/60),主要有导丝穿破血管壁及穿刺点血肿等,根据情况给予相应处理.术后第1周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42士0.11增至术后7d的0.85士0.18(t=15.79 P <0.001).术后随访45例患者(51条肢体)6~22个月(平均10.7个月).术后6个月、12个月肢体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4.1%(48/51)和73.7%(28/38).术后l2个月肢体保全率和存活率分别为I00%(38/38)和89 5%(34/38).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TASCⅡ-C、D级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救肢率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效果确切,其长期疗效尚须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血管腔内治疗I型幼儿布一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经验,并回顾相关文献。方法对1例BCS患儿行下腔静脉(IVC)造影,根据造影结果选择应用介入方法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即用超滑导丝硬头穿过下腔静脉阻塞狭窄部位,进行球囊扩张。结果①球囊扩张操作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造影见残余狭窄≤30%,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②近年有关幼儿BCS的报道极少,静脉血管造影为诊断此病的金标准。结论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为治疗Ⅰ型幼儿BC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肌动蛋白解聚因子/丝切蛋白家系(aclin depolymerizingfaclor/cofiIin,ADF,cofiIin)作为一族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骨架中,该家族蛋白能够通过切断肌动蛋白丝并结合肌动蛋白单体上,从而增加肌动蛋白解聚作用在肌动蛋白动力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内外信号分子以及自身磷酸化如LIM激酶和TES激酶,胰岛素等均可调节该家族蛋白与微丝结合,藉以完成多种细胞功能.围绕肌动蛋白解聚因子,丝切蛋白家族的系列研究特别是人类疾病与该家族作用机制的关系正日益成为研究热点,但该领域仍有许多问题尚不清楚,如该家族是怎样准确与肌动蛋白结合并发挥解聚作用的分子机械动力学细节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结合支架植入术对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0月~2009年5月182例(210条肢体)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资料,采用常规或内膜下成形技术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38条肢体在胫腓干植入冠脉支架。结果 195条肢体获得影像学成功(残余狭窄率〈30%),技术成功率为92.9%(195/210)。并发症主要有动脉穿孔(3例)、痉挛(4例)、管壁夹层(6例)及穿刺点血肿(5例),给予相应处理后缓解。182例术后肢体疼痛、麻凉感等临床症状均改善,踝/肱指数(AB I)由术前的0.40±0.11增至术后7 d的0.83±0.15(t=33.50,P〈0.0001)。术后6、12个月肢体血流通畅率分别为89.0%(187/210)和73.3%(154/210),术后12个月肢体保全率和存活率分别为91.4%(192/210)、93.3%(196/210)。结论腔内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肢率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整体式分叉型支架腔内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1年6月采用国产整体式分叉型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27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均获成功,术后随访2~20个月复查CTA,DSA证实:瘤体被完全隔绝,支架无移位、扭曲及内漏现象。结论应用国产整体式分叉型支架腔内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安全有效,与分体式支架相比,其简便、经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腔内激光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53例(415条肢体)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40条肢体)患者术后复发,复发率为9.64%.复发原因分别为:18条肢体交通支功能不全,14条肢体大隐静脉主干再通,5条肢体小隐静脉主干未处理,2条肢体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条肢体双大隐静脉畸形.38例患者均经再次手术,分别随访1~4年无复发.结论 根据静脉曲张程度和病因采取针对性手术,重视过度扩张大隐静脉的高位结扎和交通支血管的处理是预防术后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