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胸腰椎骨折是脊柱损伤中最常见的损伤类型,约占脊柱损伤的90%[1]。骨折主要发生在T11~L2水平,主要与此节段突然失去肋骨的支撑作用,脊椎屈伸活动范围增大有关[2]。严重的胸腰椎骨折往往伴有脊髓神经损伤,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15%~30%[3]。损伤多见于男性,不同的年龄阶段致伤因素略有差异,年轻患者多由高能量的创伤引起,如交通事故、坠落伤等;老年患者(尤其是已存在明显  相似文献   
2.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创伤中最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合理的检伤分类是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的前提,也是取得理想预后的基础。学术界关于胸腰椎骨折分类的争论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已有数十年之久。虽然对胸腰椎骨折的认识不断深入,但依旧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分类方法。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进步,近年来胸腰椎骨折治疗的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但目前关于胸腰椎骨折治疗的报道多为回顾性病例分析,缺乏循证医学的依据,所以在手术方案的选择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指导规范,选择容易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而影响治疗效果。本文旨在通过对前人文章的分析、综合,整理出现阶段较为合理的分类方式,并在现有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选择与特定分类相适应的手术方法,以期获得更好的预后,并进一步探究下一步的临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ACAF)治疗颈椎椎管狭窄症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9月采用ACAF治疗的10例颈椎椎管狭窄症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手术前后临床表现、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MRI影像学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后未发生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感染等并发症;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显著,四肢肌力和运动功能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未发生植骨块松动和内固定失败现象。所有患者术后复查MRI,提示减压充分,T2加权像示脑脊液充盈良好,硬膜囊压迹基本消失,但高信号区仍存在。结论 ACAF治疗颈椎椎管狭窄症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横联环抱加压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7年8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横联加压环抱内固定术治疗的不稳定性寰椎骨折患者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22~59岁,平均43.1±1.2岁。患者均有明确颈部外伤史,其中6例患者出现四肢麻木、无力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损害表现。术前均行X线片、CT及三维重建、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术前行颅骨牵引,在全身麻醉下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横联加压环抱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JOA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时的神经功能状态。术后1周内、3个月、半年及1年以上定期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评估内固定位置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椎动脉、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发生,术中1例出现静脉丛损伤,经止血纱填塞,出血得到控制,未出现颅脑缺血症状。手术时间80~140min,平均120.3±10.5min;出血量150~310ml,平均180.5±30.5ml。术前JOA评分5~11分,平均7.3±0.5分;术后1年JOA评分13~17分,平均14.4±0.3分,改善率为76.5%~93.4%,平均(86.5±0.9)%。所有患者寰椎骨折于术后3~6个月达骨性融合,平均3.3±0.2个月,末次随访未发生螺钉移位、松动、断裂等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横联加压环抱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具有骨折复位彻底、固定牢靠的特点,是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掌长肌起自肱骨内上髁以及前臂深筋膜,肌腹很小而腱细长,止于掌腱膜。掌长肌缺如较常见,但掌长肌伴有指浅屈肌中指(第3指)肌腱缺如尚未见文献报道。作者在解剖尸体中,发现1例掌长肌伴有指浅屈肌中指肌腱缺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三节段颈椎病患者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钛网放置位置对术后钛网沉降的影响。方法:2016年9月~2020年9月在我院脊柱外科行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三节段颈椎病患者58例,根据钛网与椎间融合器的相对位置分为A组(钛网置入近端节段,32例)和B组(钛网置入远端节段,26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随访时间),并对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钛网置入节段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以及C2-7 Cobb角等影像学数据进行测量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随访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置入钛网的椎间高度无统计学差异(27.75±2.79mm vs 28.46±2.11mm,P>0.05);A组患者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钛网置入节段椎间高度分别为25.66±2.80mm和24.47±2.50mm,B组为26.76±2.13mm和25.73±2.57mm,两组同时间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患者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钛网沉降分别为3.61±1.25mm和1.09±0.67mm,显著性大于A组的2.33±0.61mm和1.00±0.53mm(P<0.05)。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Cobb角较术后即刻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两组间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Cobb角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即刻两组患者C2-7 Cobb角均得到纠正,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2-7 Cobb角与术后即刻比较均有显著性丢失(P<0.05),两组患者同时间点C2-7 Cobb角下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4例患者术后2个月即观察到内固定松动及移位,B组患者术后随访时未观察到明显钢板或螺钉松动及移位。结论:三节段颈椎病行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钛网置入远端节段时发生钛网沉降的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鼠脊神经结扎术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中微核糖核酸-195(micro RNA-195,miR-195)的表达及其对自噬水平的影响与调节机制。方法: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脊神经结扎组(SNL组)和假手术组(S组),每组16只,SNL组结扎L5段神经制备脊神经结扎模型,造模后1d、3d、5d、10d两组各处死4只大鼠,分离脊髓腰膨大,采用Percoll梯度离心法分离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Real-time PCR检测两组各时间点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miR-195表达水平。取12只成年雄性SD大鼠,处死后取脊髓腰膨大,分离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脂质体法转染miR-195模拟物,另一组加入转染试剂,检测两组小胶质细胞自噬体膜标记蛋白轻链3(light chain 3,LC3)的表达水平;再取小胶质细胞分为三组,分别将含有野生型及突变型自噬相关基因14(ATG14)3′非编码区(3′UTR)的报告基因质粒、p RL-TK质粒miR-195模拟物和对照转入HEK 293细胞培养48h,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iR-195的直接作用靶点,并检测三组ATG14蛋白的表达。取24只健康SD大鼠脊髓腰膨大,分离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分为三组分别转染miR-195模拟物、抑制物和转染试剂,培养48h,采用免疫蛋白印记(Western blot)法检测三组ATG14蛋白的表达水平;再取小胶质细胞分为三组,分别转染pEGFP-LC3、pEGFP-LC3+miR-195模拟物及pEGFP-LC3+miR-195模拟物+pCMV-ATG14培养48h,染色后荧光显微下观察自噬斑点数量。结果 :SNL组各时间点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中miR-195表达均明显上调,与同时间点S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转染miR-195模拟物后,LC3的表达水平(0.61±0.07)较对照组(1.21±0.08)显著性降低(P0.05)。转入野生型ATG14 3′UTR的报告基因质粒的HEK 293细胞的荧光强度较对照显著性减弱(0.65±0.04 vs 1.01±0.01,P0.05),突变型与对照无显著性变化(0.99±0.03 vs1.00±0.02,P0.05)。转染miR-195模拟物后小胶质细胞中ATG14的表达显著性降低(P0.05);转染miR-195抑制物后ATG14的表达显著性升高(P0.05)。转染pEGFP-LC3与pEGFP-LC3+miR-195模拟物较转染pEGFP-LC3+miR-195模拟物+pCMV-ATG14时自噬数量降低(P0.05)。结论 :miR-195在大鼠脊神经结扎模型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中高表达,降低自噬蛋白LC3表达;ATG14蛋白受miR-195负调控,miR-195可能通过降低ATG14的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自噬。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Zero-P椎间融合器在颈胸交界处椎间盘突出症颈前路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2012年8月~2015年8月,我院采用颈前路减压结合Zero-P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的颈胸交界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34~69岁,平均49.65±5.73岁;病程3~18个月,平均5.37±3.63个月。CT及MRI均显示明显的椎间盘突出及脊髓受压,MRI显示多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5例(2例为C4/5、C7/T1,2例为C6/7、C7/T1,1例为C3/4、C4/5、C7/T1),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4例(C7/T1)。术前通过X线、CT和MRI进行评估,所有入选的病例其胸骨切迹水平所对的椎体高度均位于突出间隙下位椎体以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临床治疗效果,术后常规影像学检查评估植骨愈合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所有突出节段均获得良好减压、融合。术中减压及内固定放置顺利,均未出现脊髓、硬膜损伤,未出现脑脊液漏、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24个月(12~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患者的VAS及NDI术前分别为7.06±1.64分和43.27±4.53分,术后12个月时分别为2.02±1.38分和8.64±2.37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患者术前JOA评分为6.94±1.57分,术后12个月随访时改善为13.14±1.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随访颈椎X线片中未发现内置物沉降、螺钉松动、断裂和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均达骨性融合。结论:采用颈前路减压结合Zero-P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颈胸交界处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良好的减压和固定,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神经结扎术后miR-195在脊髓小胶质细胞自噬及在持续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与脊髓神经结扎模型组(SNL组)。SNL组结扎大鼠L5段神经,Sham组术中不予结扎。术后指定时间点以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Real-time PCR检测miR-195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LC3及p62表达量。另以上法选取36只SD大鼠分组手术并在脊神经周围给鞘内注射miR-195模拟物或抑制物,行为学检测大鼠50%机械性痛阈和热痛反应,Western Blot检测脊髓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水平及自噬水平。结果SNL组术后脊髓小胶质细胞内miR-195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Sham组,同时自噬水平低于Sham组;与对照组相比,鞘内给予miR-195模拟物后大鼠机械刺激缩足阈值降低并对热刺激敏感,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增高且自噬水平明显降低。结论miR-195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自噬从而提高炎症反应,参与调节大鼠术后持续性疼痛的形成与维持。  相似文献   
10.
各种单位除在无数值的叙述性文字中和科普读物中可使用中文名称或中文符号外,均应使用单位符号。单位符号都是正体拉丁和希腊字母,无复数形式,符号后不附加圆点(正常语法名字尾标点符号除外)。来源于人名的单位,例如:Pa、Gy、w等和10。以上的词头,例如:M、G、T等的首字母大写以外均为小写,体积“升”的符号是例外,它的符号为“L,(1)”,推荐采用“L”。一般在单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