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目的介绍简易石膏床方法行石膏矫形治疗幼儿特发性脊柱侧弯,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于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25例幼儿特发性脊柱侧弯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29.7个月(17~53个月),其中男童10例,女童15例,共行石膏矫形105次。应用去旋转石膏矫形方法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采用简易石膏床对患儿进行石膏矫形,测量并记录石膏矫形前后脊柱正位X线片上Cobb角改变情况,并对所有患儿按照性别及年龄是否≤2岁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25例患儿石膏矫形治疗前脊柱侧弯Cobb角平均角度为(39.1±9.1)°,经过第1次石膏矫形后平均角度为(22.3±5.0)°,末次随访时平均角度为(20.3±4.3)°。第1次石膏矫形后Cobb角与矫形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25,P<0.05)。随访终点时Cobb角与矫形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53,P<0.05)。不同性别分组随访终点时Cobb角矫正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0,P=0.945)。不同年龄分组随访终点时Cobb角矫正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3,P=0.471)。结论我们采用的简易石膏床方法结合去旋转技术进行石膏矫形可以纠正幼儿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的Cobb角,性别和年龄因素未对矫正效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CT评价10岁以下先天性脊柱侧凸儿童徒手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精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为单胸弯或胸腰弯,术中依据胸椎解剖标志结合C形臂X线机定位进行徒手置钉。术后在CT上测量螺钉穿破椎体(包括椎弓根)骨皮质内侧、外侧或前侧的距离,< 2 mm为准确置钉,≥2 mm为异常置钉。同时记录术中或术后是否发生置钉相关并发症。结果 胸椎区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65枚,每例患儿置入6.3±1.8枚螺钉。准确置钉129枚(78.2%),异常置钉36枚(21.8%)。形态异常椎异常置钉率(41.8%,23/55)高于正常椎(11.8%,13/110),且形态异常椎凹侧异常置钉率(77.8%,14/18)高于凸侧(24.3%,9/37);顶椎区异常置钉率(35.0%,21/60)高于非顶椎区(14.3%,15/105),且顶椎区凹侧异常置钉率(50.0%,12/24)高于凸侧(25.0%,9/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中及术后未发生置钉相关并发症。结论 对10岁以下先天性脊柱侧凸儿童进行胸椎徒手置钉具有较高的精确性,术后很少发生置钉相关并发症。形态异常椎体、顶椎区置钉时需谨慎操作,尤其是这两个区域的凹侧置钉时要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胞膜整联蛋白α1β1、α2β1参与的17β-雌二醇抗大鼠腰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髓核细胞,细胞传代至第3代,用不含胎牛血清和酚红的培养液培养,按以下分组实验:对照组,加入少量乙醇作为对照;雌激素组,加入17β-雌二醇干预;雌激素+抑制剂组,加入17β-雌二醇和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 182780干预.细胞培养48 h后,行流式细胞术以及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细胞-胶原黏附实验检测细胞与Ⅰ、Ⅱ型胶原的粘附水平;western印迹法对整联蛋白亚基α1、α2、β1定量检测.结果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到髓核细胞Ⅱ型胶原呈阳性,髓核细胞纯度较高.各组细胞凋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20,P<0.001).雌激素组凋亡率低于对照组和雌激素+抑制剂组,对照组与雌激素+抑制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细胞对Ⅰ型胶原的黏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Ⅱ型胶原的黏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8,P<0.05),雌激素组高于对照组和雌激素+抑制剂组,对照组与雌激素+抑制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整联蛋白α1亚基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α2和β1亚基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雌激素组高于对照组和雌激素+抑制剂组,对照组与雌激素+抑制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7β-雌二醇抗大鼠髓核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为上调了整联蛋白α2β1的表达,进而增强了细胞与胞外Ⅱ型胶原的黏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下颈椎不稳的MRI信号改变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109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存在下颈椎不稳将患者分为不稳定组、稳定组。比较两组T2WI脊髓高信号的等级、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由于症状反复或出现新的脊髓压迫症状而再次就诊的例数和时间,记录患者病程和体征,包括感觉减退或消失、Hoffmann征、Babinski征、腱反射。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性别、年龄、术前JOA评分、病程、临床体征数目、脊髓高信号等级的相关性。结果 不稳定组和稳定组患者性别、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不稳定组T2WI脊髓高信号发生率为74.3%,稳定组为4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不稳定组的病程、术前JOA评分、临床体征数目、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再次就诊时间分别为(26.9±15.1)个月、(10.0±2.5)分、(2.91±0.91)个、55.6%±14.9%、(29.1±6.8)个月;稳定组分别为(17.0±9.9)个月、(11.2±2.4)分、(2.42±0.83)个、69.0%±18.0%、(57.5±21.9)个月。不稳定组较稳定组的病程长、术前JOA评分低、临床体征数目多、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低、再次就诊时间短,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前JOA评分、病程和临床体征数目相关。结论 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时,MRI T2WI上脊髓高信号的发生率高,患者病程长且临床体征多,术后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