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市6所三级甲等医院1 289名护理人员的健康状况、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等进行调查。结果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是护理人员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结论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工作压力大、工作满意度差等影响着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应不断改善护理工作的社会环境,完善护理人员的管理制度,健全护理工作薪酬和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体CT值与腰椎短节段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的关系,选取用于预测螺钉松动的CT临界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腰椎短节段(≤2个椎间隙)内固定术且术前1个月内行腰椎三维重建CT检查,随访≥24个月的患者资料。共297例,男104例,女193例,年龄54.3±12.5岁(21~80岁),随访36.1±16.5个月(24~110个月)。以末次随访X线评估螺钉松动和融合情况,根据螺钉是否松动及螺钉松动的位置,分为上端椎螺钉松动组、上端椎螺钉对照组和下端椎螺钉松动组、下端椎螺钉对照组,另将下端椎螺钉按是否固定到S1分为两个亚组,并分别分析各亚组内松动组和非松动组的差异。测量L1、上端固定椎、下端固定椎和S1椎体的CT值,收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史、手术节段数、两端融合方式、是否固定到S1等资料。以组内相关系数评估CT值测量的一致性,以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CT值与螺钉松动的关系,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评估CT值对螺钉松动的预测价值,由于松动组例数较少,组内CT值非正态分布,因此以中位数而非均值作为松动高危者预测的界值。结果:共53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松动率17.8%(53/297)。上端椎螺钉松动组21例,对照组276例;下端椎螺钉松动48例,对照组249例。共有24例患者出现不融合,总体融合率91.9%(273/297),其中上端节段融合率93.6%(278/297),下端节段融合率93.3%(277/297)。椎体CT值测量具有可靠的测量者内一致性和测量者间一致性(ICC0.8,P0.001)。与上端椎对照组相比,上端椎松动组的上端椎体CT值更低(87.3±41.9HU vs 140.5±55.9HU,P0.05);当下端固定至腰椎时,下端椎松动组的下端椎体CT值低于对照组(121.9±39.9HU vs 152.2±54.5HU,P0.05);当下端固定至S1时,下端椎松动组的S1椎体CT值低于对照组(216.4±61.1HU vs 254.8±81.7HU,P0.05)。上端椎、下端腰椎和S1的松动组椎体CT值中位数分别为75HU、110HU、220HU。椎体CT值是端椎螺钉松动的独立影响因素(上端椎:OR,0.979;95%CI,0.967-0.992下端椎:OR,0.990;95%CI,0.983~0.998)。端椎CT值可用于松动预测(AUC0.6,P0.05)。结论:椎体CT值是腰椎短节段内固定术后端椎螺钉松动的独立影响因素,CT值越低,发生螺钉松动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椎体退变性腰椎侧弯(DLS)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和分布规律,为骨水泥螺钉的选择性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95例DL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20例、女75例,年龄(63.3±6.5)岁。于脊柱X线全长片上测量患者Cobb角、冠状平衡距离(CBD)值,统计患者冠状位失衡分型例数。选择患者主弯和代偿弯内椎体前缘皮质后方2 mm、椎体中部和椎骨后缘皮质前方2 mm三个层面的CT冠状面重建图像,于椎体松质骨部分选择最大可能的椭圆形区域作为骨密度Hounsfield units(HU)值测量兴趣区,取三个层面测量的平均值作为相应椎体的骨密度HU值,同样方法分别测量椎体凸、凹侧的HU值;以L1≤110 HU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观察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并按观察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骨密度组和骨质疏松组两组,进而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观察全组患者主弯与代偿弯内椎体HU值,以及主弯和代偿弯内各椎体及其凸凹两侧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结果 全组95例患者Cobb角为25.5°±11.1°,CBD为(22.8±18.7)mm,冠状位失衡为A型者74例、B型12例、C型9例。骨密度正常58例(61.1%),骨质疏松37例(38.9%);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45.3%(34/75),高于男性的15.0%(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0, P<0.05)。正常骨密度组和骨质疏松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Cobb角、CBD、侧弯方向、冠状位失衡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主弯与代偿弯内椎体HU值:L1为(122.2±45.0)HU、稳定椎为(124.7±44.8)HU、中立椎为(120.9±42.9)HU、上端椎为(124.3±46.1)HU、顶椎(134.4±49.4)HU、下端椎(153.3±63.8)HU、L5椎(169.8±75.8)HU。主弯内各椎体的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与L1椎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代偿弯内L5椎体的骨质疏松发生率则低于主弯的L1椎体,分别为17.9%(17/95)和38.9%(3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49,P<0.05)。L5椎体、下端椎、顶椎的凸侧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凹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上端椎、中立椎、稳定椎凸凹两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LS患者中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8.9%,女性患者的发生率更高。代偿弯内椎体骨质疏松发生率低于主弯内椎体,L5椎、下端椎和顶椎凸侧是骨质疏松的好发部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青葙子与反枝苋子提取物对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反枝苋子能否替代青葙子以及其在临床上的有效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将108只小鼠随机分成9组,即空白组、模型组、联苯双酯阳性对照组和青葙子与反枝苋子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以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及肝脏指数为指标,观察两种提取物对小鼠CCl4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青葙子提取物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地抑制肝脏指数的升高,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和AST含量,提高血清SOD活性,尤其以高、中剂量组较为明显,有一定的量效关系。而反枝苋子仅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葙子提取物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明显强于反枝苋子,在临床上用反枝苋子替代青葙子作为清肝明目药可能会影响其疗效,两种药材的混用需谨慎。  相似文献   
5.
6.
何磊  周非非  李舒扬  董骐源  李彤  张有余  邹达  李危石  孙宇 《骨科》2019,10(4):293-296,302
目的 研究颈椎椎体CT值在颈椎退行性疾病术前骨质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颈椎专业组接受颈椎手术治疗的939例颈椎退行性疾病病人,其中男484例,女455例,平均年龄为59岁。在PACS系统上测量C2~C7椎体中横断面的CT值,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获得L1~L4总的骨密度T值。分析C2~C7椎体CT值的变化规律、颈椎椎体CT值与L1~L4总的骨密度T值的相关性,并分别计算-2.5<T值<-1、T值≤-2.5时,C2~C7椎体CT均值的临界值。结果 C2~C7椎体的CT值分别为(363.43±92.52) HU、(340.44±80.73) HU、(338.37±86.92) HU、(333.43±87.49) HU、(289.98±76.60) HU、(259.43±62.59) HU,依次递减;C2~C7椎体CT值为(322.52±89.27) HU。L1~L4总的骨密度T值平均值为-0.73。C2~C7椎体的CT值与L1~L4总的骨密度T值呈正相关(r=0.487,P<0.001)。-2.5<T值<-1时,C2~C7椎体CT均值的临界值为327 HU,采用该临界值筛查骨质减少的灵敏度为75.7%,特异度为59.8%。T值≤-2.5时,C2~C7椎体CT均值的临界值为269 HU,采用该临界值筛查骨质疏松的灵敏度为63.8%,特异度为80.8%。结论 颈椎退行性疾病手术病人的颈椎CT值自C2至C7递减;颈椎椎体CT值与DXA检查的骨密度T值呈正相关,有助于术前临床评估病人的骨质量。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有着很高的氧代谢需求,当人体出现眼部病变或全身系统性疾病时,通常会出现对应的视网膜血氧代谢异常和功能紊乱。对于视网膜血管含氧情况的检测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然而,目前商用和实验室开发的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无创检测仪器均采用科研级探测器,其价格昂贵,不利于仪器的大规模生产和销售。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单镜头反射式相机(单反相机)的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无创测量系统,该系统基于眼底相机,以Nikon D70单反相机作为探测器,针对其较理想的光谱响应曲线,通过提取出其绿色和红色通道记录的视网膜成像结果,即可用于功能性的血氧饱和度的检测。本研究提出的方法为廉价版的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检测分析仪提供了新的思路。该系统的测量准确性和重复性良好,具有在临床上进一步进行研究和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输尿管镜活检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患者肿瘤级别、肌层浸润以及多灶性诊断的准确性,分析术后肿瘤级别及肌层浸润的相关因素,探讨输尿管镜活检对UTUC患者术前危险分层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输尿管镜活检后行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输尿管口袖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76例,男性31例(40.8%)、女性45例(59.2%),平均年龄64.5岁(31~88岁)。肿瘤位于左侧35例、右侧41例,肾盂39例、输尿管37例,症状为肉眼血尿者51例。术后病理提示低级别21例(27.6%)、高级别51例(67.1%),未确定级别4例(5.3%);非肌层浸润27例(35.5%)、肌层浸润47例(61.9%),无法确认是否浸润2例(2.6%);术后病理均为UTUC。在50名输尿管镜活检可判断肿瘤级别的患者中,活检病理对低级别尿路上皮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8.2%、69.7%和76.0%,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0%和92.0%。在27例活检病理可以判断是否有肌层浸润的患者中,5例活检报告为肌层浸润的UTUC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均有肌层浸润,22例报告为非肌层浸润的患者术后肌层浸润和非肌层浸润各占50%,总准确性为59.3%。输尿管镜活检对于肿物多灶性诊断的准确性为61.0%。单因素分析显示,输尿管镜活检级别与术后UTUC级别相关(P=0.001),而性别、年龄、边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尿、术前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泌尿系积水、肿瘤大小、位置、多灶性及是否有蒂均与术后UTUC级别无显著相关性。输尿管镜活检病理高级别(P=0.02)、术前eGFR<90 mL/(min·1.73 m2)(P=0.025)以及病变位于肾盂(P=0.049)与肌层浸润显著相关,性别、年龄、边侧、BMI、血尿、泌尿系积水、肿瘤大小、多灶性及是否有蒂与其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输尿管镜活检可协助对UTUC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腰椎CT值来评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质疏松以及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和螺钉松动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并手术的2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密度资料。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查结果 T值-1为骨量正常,T值-2.5~-1为骨量减少,T值-2.5为骨质疏松。L1椎体平均CT值100HU诊断骨质疏松,100~160HU之间为骨量减少,160HU以上为骨量正常。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经Kappa检验评估以及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DXA和CT值评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骨质疏松以及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和螺钉松动情况。结果:27例患者中,使用传统DXA方法测量骨质疏松患者16例,骨量减少患者6例,骨量正常患者5例;用CT值测量骨质疏松患者16例,骨量减少患者9例,骨量正常患者2例,经Kappa检验两者一致性差,两种方法评估骨质疏松存在差异,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骨质疏松的常见并发症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发现CT值评估骨量情况的患者在椎体骨折组和非骨折组分布存在差异性(CT值诊断为骨质疏松的患者更易同时并发骨质疏松性骨折)(P=0.009),而DXA评估骨量情况的患者在椎体骨折组以及非骨折组分部无统计学差异(P=0.095)。CT值诊断为骨质疏松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螺钉松动组以及非螺钉松动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272),DXA诊断骨质疏松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螺钉松动组以及非螺钉松动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610)。结论:CT值和DXA方法测量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密度情况一致性差,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应用CT值评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质疏松情况比传统DXA有一定的优势,但本身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在常规MRI扫描方案中加入T1 mapping成像能否提高对膝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86例患者的88个膝关节接受了膝关节MRI检查和关节镜检查。MRI检查采用常规方案并加入T1 mapping成像。术前2位影像科医师对所有MRI检查图像进行一致的诊断,评估是否存在软骨损伤并进行软骨损伤MRI分级,首先评估常规MRI扫描方案的图像,然后评估T1 mapping联合常规MRI扫描方案的图像。由1位骨科医师在关节镜下进行软骨损伤关节镜分级并作为金标准。计算两种MRI扫描方案评估软骨损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统计分析两种扫描方案的诊断结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关节镜检出的256个软骨损伤,常规MRI扫描方案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9.0%和98.6%,T1 mapping联合常规MRI扫描方案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9%和93.2%。T1 mapping联合常规MRI扫描方案显著提高了MRI扫描诊断早期关节软骨损伤的敏感度,关节镜1级软骨损伤的敏感度从18.6%提高至71.2%,关节镜2A级软骨损伤的敏感度从74.3%提高至94.3%。上述两种扫描方案的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MRI扫描方案中加入T1 mapping成像,可提高对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敏感度,为临床诊断早期膝关节软骨损伤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