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全身应用更昔洛韦治疗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cytomegalovirus retinitis,CMVR)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AIDS合并CMVR患者7例13眼。患者全身用药为更昔洛韦和膦甲酸钠注射液,更昔洛韦 5.0~7.5 mg·kg-1,每天2次静脉滴注;成人每次给予膦甲酸钠3 g,每天3次静脉滴注;同时在局部玻璃体内注射更昔洛韦。治疗前后对比的指标有: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照相情况、视觉诱发电位、眼电图和视网膜电图等检查;检测指标包括CD4+T细胞计数,血液、前房水、玻璃体CMV-DNA病毒载量等。通过检查结果辅助判断治疗效果。结果 6例患者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72±0.83)logMAR,较治疗前(1.14±0.83)logMAR提高(P=0.001),其中1例患者经过全身和局部抗病毒治疗后视力不提高。患者治疗前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前为(13.62±3.04)mmHg(1 kPa=7.5 mmHg),治疗后为(12.77±2.89)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注药后患者眼底病变范围逐渐变小(P<0.05)。治疗1个月后,患者视觉诱发电位N2-P2振幅及眼电图光峰电位较治疗前升高(均为P<0.05),视觉诱发电位P2潜伏期和视网膜电图(明适应)a波及b波潜伏期和振幅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例患者治疗前血液中CMV-DNA病毒载量检测为阴性,1例患者2眼经过治疗后眼内液中CMV-DNA病毒载量检测为阴性。治疗前玻璃体CMV-DNA病毒载量均明显高于前房水,而前房水CMV-DNA病毒载量又明显高于血液(均为P<0.05),说明三个部位的CMV-DNA病毒载量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玻璃体>前房水>血液。治疗后玻璃体、前房水CMV-DNA病毒载量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前后血液CMV-DNA病毒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CD4+T 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CD4+T细胞计数与眼内液、血液CMV-DNA病毒载量均呈负相关关系(均为P<0.05);治疗过程中,CD4+T细胞计数与眼内液CMV-DNA病毒载量无相关关系(均为P>0.05),与血液CMV-DNA病毒载量呈负相关关系(P<0.05),但两者之间不存在直线回归关系(P>0.05)。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玻璃体CMV-DNA病毒载量与前房水CMV-DNA病毒载量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20 178.973+0.165X,Y=171 849.77+0.168X,均为P<0.05)。所有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静脉滴注抗病毒药物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小剂量更昔洛韦是治疗AIDS合并CMVR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1954年,Davidson,Smith 等氏首先报道了人类中性白细胞的多叶核上有多种的突出物,其中鼓槌状突出物(下简称鼓槌),被认为是女性特有的核特征。正常女人约每38个中性白细胞中,即可能见到1个鼓槌,而正常男人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从糖尿病与衰老之间生物学联系的角度探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早期干预的新靶点。方法 从在线数据库Rat Genome Database(RGD)分别搜索与人类糖尿病和衰老有关的基因,通过STRING和GeneMANIA分别从蛋白和基因水平构建二者重叠基因的相互作用网络图,使用DAVID进行重叠基因的富集分析。用高脂饲料结合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结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qPCR分别检测小鼠视网膜中上述筛选所得的新型衰老分子衰老标记蛋白30(senescence marker protein 30,SMP30)的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通过RGD共筛选出与人类糖尿病和衰老共相关的包含新型衰老分子SMP30在内的基因11个,它们在蛋白和基因水平上都有着相互作用关系,富集分析显示其主要涉及神经元凋亡过程、凋亡过程负调控、NO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细胞衰老等;KEGG通路分析显示与线粒体生物发生和HIF-1信号通路相关。糖尿病小鼠视网膜各层排列不规则,其中内界膜不规则和神经节细胞排列错落紊乱尤为明显。对照组和糖尿病组SMP30蛋白分布于小鼠视网膜各层细胞胞浆且集中于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外丛状层,糖尿病组小鼠视网膜SMP30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t=7.057,P<0.01)。RT-qPCR检测显示,糖尿病组小鼠视网膜中SMP30 mRNA的表达低于对照组(t=3.717,P=0.02)。结论 糖尿病小鼠神经视网膜病理改变与SMP30表达降低有关,SMP30可作为DR早期的干预靶点,上调SMP30可能是保护视网膜神经组织免受糖尿病状态下胰岛素信号紊乱和氧化应激所致损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背景:运用锁定钢板修复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应用不同类型钢板内固定后桡骨远端相关解剖参数的变化仍不清楚。
  目的:通过与普通锁定加压钢板进行比较,探讨可撑开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及桡骨长度恢复的修复效果。
  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拾的38例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内固定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可撑开锁定钢板组22例,普通锁定钢板组16例,骨折分型采用 AO分型,均采用掌侧入路。测量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及随访末X射线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根据Denis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估。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26个月。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9-16周,平均12.3周。内固定后两组掌倾角均值分别为10.6°和11.3°,尺偏角均值分别为21.1°和19.2°;随访末两组掌倾角均值分别为8.5°和8.5°,尺偏角均值分别为17.9°和15.8°,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内固定后两组桡骨短缩均值分别为0.5 mm和1.1 mm,随访末两组桡骨短缩均值分别为0.9 mm和1.4 mm,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内固定后Dienst功能评估:可撑开组优16例,良6例;普通组优11例,良5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提示运用可撑开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能获得良好的术后掌倾角、尺偏角及腕关节功能,且其对桡骨长度的恢复较普通锁定加压钢板更好,并能在随访期间得到维持。  相似文献   
5.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常被用来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的患者,以提高其生活质量。但全髋关节置换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的影响如何目前仍不清楚。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对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对于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因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行全髋关节置换并获得术后1年以上随访的47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其置换前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根据患者置换前后SF-36调查表,计算各维度评分,评估其生活质量;运用Pearson检验分析置换前各平衡参数与各维度评分间的相互关系,并比较置换前后的平衡参数及SF-36评分变化。
  结果与结论:患者矢状面正平衡与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呈负相关;胸椎后凸角与生理功能、总体健康呈负相关;腰椎前凸角与生理职能呈正相关;骨盆倾斜角与活力、社会功能呈负相关;骨盆入射角与躯体疼痛、活力和情感职能呈负相关。骶骨倾斜角与SF-36各条目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置换后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较置换前增加,矢状面偏移、骨盆倾斜角较置换前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置换后胸椎后凸、骨盆入射角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换后SF-36评分均较置换前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矢状面偏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是影响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患者生活质量的可能因素。全髋关节置换能增加患者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减小矢状面偏移和骨盆倾斜角,并能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下肢功率自行车应用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收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院骨科15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后两周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纳入87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常规+自行车训练组。常规训练组患者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常规+自行车训练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下肢功率自行车训练。两组患者都于术后8 w、4个月分别采用Harris评分及WOMAC量表对髋关节及全身健康状况进行评定。 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WOMAC评分:术后8 w常规+自行车训练组患者髋关节僵硬程度[(26±20)分]较对照组[(26±23)分]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65,P<0.05),功能及疼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个月WOMAC各项评分提示,常规+自行车训练组患者功能[(22±18)分]优于常规训练组[(25±1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34,P<0.05)。Harris评分:术后8 w及4个月常规+自行车训练组[(82±6)分、(88±12)分]高于同期常规康复训练组[(86±6)分、(82±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功率自行车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疼痛及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背景:胫骨髁间隆突作为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其骨折主要由于强大的旋转应力合并成角运动所致,关节镜手术逐渐成为其治疗的首选。当前关节镜下有效的固定方式选择主要体现在螺钉固定和张力带固定,但是对于如何选择尚存在着一定的争论。目的:探索关节镜下张力带钢丝修复胫骨髁间隆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常州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治,采用关节镜下张力带钢丝修复胫骨髁间隆突骨折患者19例,患者于固定后第1,3,6,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比较患者固定后末次随访时Lanchman试验结果、骨性愈合时间、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末次随访时患者的Lanchman试验结果均为阴性,骨性愈合时间为7-11个月,平均(8.4±1.9)个月,Lysholm评分为(94.1±4.6)分,关节活动度为(121.7±9.6)°。关节镜下张力带钢丝修复胫骨髁间隆突骨折可以很好的达到骨折复位愈合的目的,在微创、固定可靠的基础上很好的重建了前交叉韧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正>2010年8月~2013年12月,我科在关节镜下治疗23例臀肌挛缩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3例(35髋),男15例(22髋),女8例(13髋),年龄16~35岁;病程9~25年。参照贺西京的分级方法[1]分3级:Ⅰ级5例,Ⅱ级17例,Ⅲ级1例。左髋5例,右髋8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在治疗臀肌挛缩合并膝前痛病症时恢复髌骨正常轨迹的必要性。 方法 臀肌挛缩症合并膝前疼痛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单纯行关节镜臀肌挛缩松解术)及实验组14例(行关节镜臀肌挛缩松解术联合内侧髌骨支持带紧缩及外侧支持带松解)。观察患者不同术式术后恢复情况,并比较手术前后WOMAC评分、Kujala评分、髌骨和谐角、外侧髌骨角以及并发症等。 结果 术后2组30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3个月,切口均愈合良好。WOMAC评分、Kujala评分、髌骨和谐角、外侧髌骨角,对照组与实验组在术前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25)。两组术后1月、3月、6月患者WOMAC评分及髌骨和谐角较前明显降低(P<0.05),Kujala评分及外侧髌骨角较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对比,术后1月、3月、6月实验组WOMAC评分、Kujala评分、髌骨和谐角、外侧髌骨角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联合髌骨支持带重建较单纯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更能缓解长期臀肌挛缩导致的膝前痛等症状,且更好的减少髌骨外侧移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行全髋置换术后下肢力线的变化。方法:选择患者共24例,均符合膝关节骨关节炎诊断,同时行同侧的髋关节置换术,分别测量患者手术前后下肢力线。结果:手术前后双侧髋关节偏心距差值、双侧长度差值及AR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患侧生理外翻角Ⅰ、Ⅱ及胫股冠状角、髋-膝-踝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角、胫骨平台-骨干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前后患侧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重建了患者的股骨偏心距,能一定程度改善下肢不等长,改变膝关节重力负荷中心。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改变了下肢的力线,从而影响了膝关节负荷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