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靖  王全平  王哲  范宏斌  陶惠人 《医学争鸣》2001,22(11):1020-102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对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在SCI后骨质疏松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20只3mo龄SD大鼠均分为SCI组与对照组,SCI组于T10 处完全横断脊髓,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术,3wk后对骨骨进行取材料,应用原位凋亡法计数股骨髁部松质骨骨细胞的凋亡指数,对股骨髁部行透射电镜观察,采用双能线骨密度仪对各组大鼠的股骨髁部骨密度(BMD)进行测定,结果:SCI组BM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小梁骨中骨细胞凋亡比率显上升(P<0.001),透射电镜观察到SCI组骨细胞异梁色质凝聚,边集等典型的细胞凋亡征象,结论:骨细胞凋亡在SCI后骨质疏松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髋臼恶性肿瘤精确切除与重建的有效方法,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利用图像融合、逆向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技术,建立髋臼恶性肿瘤精确切除与重建的治疗流程,完成术前规划并制备个体化定制髋臼假体,利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手术实施,实现肿瘤的精确切除及假体安装.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5月,采用该流程治疗3例髋臼恶性肿瘤患者,软骨肉瘤2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均累及骨盆Ⅱ+Ⅲ区.采用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功能评分评价患肢功能,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例患者均成功获得精确的肿瘤切除与髋臼重建.1例患者术后因搬动失误发生髋关节脱位,予以闭合复位;该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症治疗后治愈.术后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1个月.至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均无瘤生存,未见感染、假体松动、螺钉断裂等并发症.MSTS评分为18~26分.结论 计算机导航辅助肿瘤切除和个体化定制髋臼假体重建能够满足髋臼肿瘤精确切除和重建的要求,肿瘤切除彻底、髋臼重建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效果良好,是外科治疗恶性髋臼肿瘤的一种有效方法,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李旭升  胡蕴玉  范宏斌  白建萍  吕荣  王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7950-7951,i001
目的: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对聚乳酸/聚羟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Poly-lactic-co-glycolic and Tri-calcium phosphate,PLGA/TCP)和聚乳酸/聚羟乙酸共聚物(PLGA)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研究,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传代培养的新西兰兔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分别接种于快速成形的三维支架材料PLGA和PLGA/TCP,单纯接种细胞作为对照组,于接种后不同时间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黏附情况,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观察细胞增殖情况。结果:骨髓基质细胞可以在PLGA/TCP和PLGA支架材料表面黏附、生长并连接成片,分泌细胞外基质,对照组与实验组、各实验组之间生长曲线相近,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LGA/TCP和PLGA对兔骨髓基质细胞的形态学、细胞生长增殖等均无影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而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285例(294膝)关节镜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手术治疗的方法与其疗效分析。方法:285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手术,并在术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进行。结果:术后经过平均(31.3±14.8)个月的随访,285例患者中37例(38膝)失访,余248例(256膝)患者Lysholm总分与手术前比较显著提高(84.8±5.0、54.6±6.4,P<0.001);Lysholm中的疼痛单项评分与手术前比较亦显著提高(19.7±4.7、6.7±3.0,P<0.001)。结论:关节镜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创伤小、疗效佳,可以最大限度保存正常软骨,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前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前交叉韧带解剖双束重建中股骨隧道建立路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前瞻性研究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解剖双束重建术中,采用经胫骨隧道与经前内人路定位建立股骨隧道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在连续30例ACL患者的解剖双束重建术中,首先分别以45°、55°角钻取胫骨隧道,关节内出口分别在ACL胫骨解剖附丽区印记的前内和后外,保留1~2mm间隔骨桥;关节外入口分别位于胫骨结节内侧和内侧副韧带前缘的前方,间隔以两枚Washer不重叠为准,分别用于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的移植重建。然后分别经两胫骨隧道,将两根球头空心钻的钻杆自胫骨隧道插入关节内,观察两钻头杆能否到达理想的股骨隧道,录像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本组30例患者中,经胫骨前内侧束隧道插入的钻头杆,在股骨侧的指向全部偏高、偏前,无一例能完全或部分到达股骨侧前内侧或后外侧束隧道口;而经胫骨后外侧束隧道的钻头杆,经屈或伸膝调整角度后,5例(16.7%)可完全到达、8例(26.7%)可部分到达股骨的前内侧束隧道口;有2例(6.7%)可完全到达、6例(20.0%)部分到达股骨的后外侧束隧道口。而经前内入路屈膝120°后,28例(93.3%)定位可达到理想位置。结论在ACL解剖双束移植重建中,经胫骨隧道定位钻取股骨隧道的方法不可靠、准确性差、变异较大、可重复性差;而经前内入路方法可调节性强、准确性好、股骨隧道短、不受胫骨隧道方向、角度和直径的影响、简便易行、重复性好;但应注意要在较大的屈膝角度下定位钻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外科分型和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1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29例。平均年龄29.4岁。根据解剖部位及肿瘤病理学特点概括分为Ⅰ-Ⅴ型。Ⅰ型主要采用囊内刮除、50%氯化锌及磨钻处理、植骨复合内固定术;Ⅱ型主要采用边缘切除、结构性植骨复合内固定术;Ⅲ型主要采用瘤段切除、大段异体骨复合人工半关节置换术;Ⅳ型主要采用定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Ⅴ型主要采用股骨中上段离断术,必要时结合放疗进行综合治疗。对相应分型给予的不同术式治疗和预后进行总结。结果:随访9-110个月(平均53.6个月)。术后复发8例,恶变2例,肺转移1例。参照Mankin等评定标准进行手术效果综合评价优良率(不包括Ⅴ型):Ⅰ型81.5%;Ⅱ型50%;Ⅲ型75%;Ⅳ型79.2%;总优良率为78.7%。综合文献报道,术式对于相应分型的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效果良好。结论:股骨远端是骨巨细胞瘤的好发部位,根据解剖部位及肿瘤性质予以外科分型是科学合理的。这种分类方法和相应术式在控制肿瘤复发和指导后续治疗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沪通GD350D型电刀在混切模式下,最高功率可达350W,电压峰值为3kV以上,面凝时最大功率为70W,但其电压峰值可达10kV以上。针对以上特点,电刀采取以下几个保护电路。1电刀采取的保护电路1.1过压过流保护电路为防止电刀短路、负载过重、输出功率过大,造成对病人的意外灼烧,采用过压过流电路限制功率和电压。该电路分别利用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采样电刀刀头上的电流和电压信号。当电刀输出电流过大时,电流互感器输出一个触发电压,去触发一个小功率双向可控硅,使其输出短路信号,送到模式控制部分,锁闭模式脉冲,…  相似文献   
8.
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关节镜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5月~2003年4月对37例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男25例,女12例,平均年龄32.8岁.8例病史较短采用皱襞部分切除,29例采用皱襞完全切除.结果:术后32例获随访,随访4~35个月,平均20.5个月,其中优25例(78.1%),良5例(15.6%),可2例(6.3%),优良率93.7%.结论:关节镜下诊断治疗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促进冻干肌腱移植重建ACL后早期血管生成作用。方法:将100ng/ml浓度的bFGF与冻干肌腱复合后,移植重建犬一侧ACL,另一侧单纯移植冻干肌腱作为对照,14只家犬分别于术后1~6周取材,进行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比较新血管的生成。结果:实验组术后2~3周出现新生血管,4~5周达到高峰,而对照组4~5周出现新生血管。血管计数显示,实验组在4周时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5周时非常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但在6周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用复合100ng/ml浓度bFGF的冻干肌腱移植重建ACL后,无论在新血管形成的时间、血管形成数量,还是在血管长入肌腱的时间及深度方面,在移植早期(5周内)均优于对照组,表明bFGF在术后早期有明显的促血管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