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9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81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系统分析手术联合置管冲洗引流病灶治疗脊柱结核的治疗效果。 方法: 两位研究者独立对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进行文献检索,收集关于手术联合置管冲洗引流病灶治疗脊柱结核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 与回顾性研究。语种限中、英文。两位研究者独立评价各研究的质量,且将各研究中的术前和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Cobb角、血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提取整理为电子基线表,并将数据通过Review Manager 5.4 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估手术联合置管冲洗引流病灶治疗脊柱结核的效果。 结果: 共纳入7篇研究论文,191例患者被纳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手术联合置管冲洗引流病灶治疗脊柱结核术后与术前VAS评分的均数差为5.33(95%CI:4.11~6.55); 术后与术前Cobb角的均数差为14.47° (95%CI:11.32°~17.61°);术后与术前ESR均数差为40.20mm/1h (95%CI:27.80~52.60);术后与术前 C-反应蛋白的均数差为30.44mg/L (95%CI:12.12~48.76)。 结论: 手术联合置管冲洗引流病灶治疗脊柱结核有较好的治疗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级别,并且能有效改善患者身体畸形状态和身体状况,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单纯骨折愈合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但在脊髓损伤合并骨折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如何促进骨折愈合未见报道。目的:观察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变化,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及创伤外科从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间的住院患者28例,并根据是否合并脊髓损伤分为2组,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患者12例、骨折无脊髓损伤组患者16例。分别于伤后第2,7,14,28天空腹时采外周静脉血,并采用酶联免疫法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质量浓度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纳入的28例患者中,在损伤第2天,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与骨折无脊髓损伤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第7,14,28天,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比骨折无脊髓损伤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低(P<0.05)。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中,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从第7天快速升高,至第14天达到高峰,第28天仍然无显著下降。在骨折无脊髓损伤组,第2天升高,第7天升高幅度达到最大,至第28天,升高幅度下降。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可发生显著变化,可能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不同时期参与骨折愈合及脊髓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经皮球囊灌注骨水泥椎体成形已被证实对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有效,但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存在样本量小和方法学上的缺陷,因此单侧入路或者双侧入路椎体后凸成形修复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孰优孰劣,仍存在争议。目的:使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经皮球囊灌注骨水泥椎体成形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椎体后凸成形入路及灌注骨水泥过程中的技术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OVI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等中英文数据库,手工检索9种国内相关杂志,检索日期均从创刊至2014年3月,收集单侧与双侧入路经皮球囊灌注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修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系统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并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507例患者656个椎体。结果显示,骨水泥渗漏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前目测类比评分[WMD=-0.05(P=0.58)]、短期随访(≤3个月)[WMD=-0.02(P=0.25)]与长期随访(≥12个月)[WMD=-0.08(P=0.64)],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短期随访[WMD=-0.13(P=0.73)]和长期随访[WMD=-0.26(P=0.8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骨水泥用量和操作时间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单侧入路较双侧入路有优势;影像学结果中术前、术后后凸角及角度恢复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单侧和双侧入路经皮球囊灌注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修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目测类比评分、影像学结果、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手术时间和放射暴露时间上,单侧入路优于双侧入路。  相似文献   
4.
背景:随着新型钉棒系统、融合器、微创技术的应用,脊柱外科手术量逐渐增多、手术范围扩大、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同时脊柱术后感染率逐步增高也日趋显现。脊柱术后感染常常导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增加,引起神经功能恶化甚至死亡等灾难性后果。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脊柱后路手术的患者857例,根据是否术后感染分为两组,感染组34例,非感染组82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因素对脊柱术后感染的影响,通过分析34例感染患者的治疗方式及效果,总结治疗策略。结果与结论:脊柱后路术后感染率为3.97%(34/857),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中肌力≤3级、术前免疫功能减退、有急慢性感染、肥胖、手术时间≥180 min、出血量≥600 m L、输血、植异体骨、未规范使用抗生素、术前及术后尿便失禁或留置导尿时间≥3 d、术后转入ICU、引流管根数、留置引流管天数等变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变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出急性或慢性感染、肥胖(体质量指数>30 kg/m2)、术后转入ICU这3个因素是脊柱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需预防这3个危险因素及其他可能影响脊柱术后感染的因素,另外不同脊柱术后感染患者需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治疗,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脊柱结核再手术原因。方法:2002年6月~2013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儿童脊柱结核患者123例,其中男59例,女64例;年龄6.9±4.8岁(1~14岁)。其中76例患者行前路手术,26例行后路手术,21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分析再手术原因。结果:其中27例患者再次手术治疗,男15例,女12例;年龄8.2±4.1岁(2~13岁)。其中,脊柱结核迁延不愈或复发5例,脊柱后凸畸形14例,术后内固定断裂或脱出4例,脊柱结核复发同时伴内固定螺钉断裂、内固定棒断裂1例,脊柱结核迁延不愈伴脊柱后凸畸形2例,术后内固定棒断裂伴脊柱后凸畸形1例。再次手术患者中,初次行前路手术者19例,后路手术者4例,前后路联合手术者4例。初次行前路、后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后因脊柱后凸畸形再手术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术后脊柱结核迁延不愈或复发再手术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因内固定断裂或脱出再手术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0.05)。结论:儿童脊柱结核再次手术的原因复杂,主要有术后脊柱后凸畸形、术后脊柱结核的迁延不愈或复发、术后内固定断裂或脱出。儿童脊柱结核行前路手术后因脊柱后凸畸形而再次手术的百分率比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高。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 评价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Centerpiece钛板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自2010-03-2011-12采用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34例颈椎疾患。结果 手术时间为(140±15)min,术中出血量为(275±25)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8-18个月,平均8.5个月,1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1例出现螺钉松动,5例出现轴性症状。术前JOA评分为(9.8±2.9)分,末次随访时为(15.3±1.1)分,改善率达(65.4±9.3)%。影像学复查示C5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前(10.4±1.5)mm,末次随访时为(15.6±1.4)mm,椎管扩大率为(68.3±8.9)%。C5节段脊髓后移(3.13±1.82)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Cobb角术前为(13.1±1.6)°,末次随访时为(11.3±1.8)°,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nterpiece钛板应用于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安全有效,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评价经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1月~2012年8月采用经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TDH)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37~64岁,平均45.3岁。病程4个月~2年,平均14个月。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中央型突出16例,旁中央型8例;突出为硬性18例,软性6例。突出部位:T7/8 2例,T8/9 4例,T9/10 4例,T10/11 5例,T11/12 9例。其中3例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4例合并胸椎后纵韧带骨化。手术前后进行JOA评分和Otani分级,并通过Bridwell标准评价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神经损伤。1例切口脂肪液化延迟愈合,其余均Ⅰ期愈合。3例术中硬脊膜损伤,术中修补后2例术后未发生脑脊漏,1例发生脑脊液漏,经置管引流后治愈。2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0.5~3.5年,平均2.1年。术后定期门诊复查。患者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期间未见神经症状加重及脊柱不稳等情况。术前改良JOA评分为4.4±2.4分,术后3个月为8.7±2.3分,末次随访时为9.0±2.3分,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临床改善率为(74.6±16.6)%。根据Otani分级,优9例,良11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83.3%。2例截瘫患者中,1例无明显恢复,1例术后半年由Frankel A级恢复至C级。术后3个月随访植骨块均达到Ⅱ级或Ⅲ级愈合,术后6个月时Ⅰ级愈合6例,其余均达Ⅱ级愈合,19例随访9个月以上的患者9个月时均达到Ⅰ级愈合。随访期内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和节段间塌陷等。结论:采用经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3种不同入路手术治疗老年人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并获有效随访的48例老年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入路分为3组:A组23例,采用前路手术;B组16例,采用后路手术;C组9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obb角及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明显好转,C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长于A、B组,出血量多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术前Cobb角和术前、末次随访ES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Cobb角矫正率小于B、C组,术后Cobb角丢失率大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术后Cobb角矫正率和术后Cobb角丢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恢复,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3种不同入路手术治疗老年人胸腰椎结核均能取得良好疗效,只要适应证选择正确,均能有效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