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移位的关节内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对49例(58足)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SandersⅡ、Ⅲ、Ⅳ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术中关节面复位后跟骨外侧放置跟骨锁定接骨板。手术前后测量Bhler角和Gissane角,评价跟骨骨折的复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8个月。患者切口均无严重感染和广泛的皮肤坏死;骨折均愈合,时间3.5~4.5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Bhler角和Gissane角分别为28.3°±6.1°和125.7°±8.5°,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功能按Maryland足部评价系统评分:优40足,良14足,差4足,优良率93.1%。结论 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移位的关节内跟骨骨折手术方法简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浅析不同内固定方法对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行内固定手术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6例,采用Gamma钉固定10例为A组,动力髋螺钉(DHS)固定11例为B组,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固定15例为C组。对不同的内固定方式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年半,住院及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C组手术时间较A、B两组短,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最多,愈合时间长,C组出血最少,但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组发生股骨颈干角变小1例,髋内翻1例;B组发生髋内翻2例,头钉穿出1例,内固定松动1例;C组无相关并发症发生。骨折愈合时间A、B、C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是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一个很好的选择,手术操作简便,损伤较小,出血少,固定牢靠,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病人2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及对照组(14例)进行队列分析比较。观察组胫骨平台经Mimics软件处理,3D打印成1∶1骨折模型,将骨折及健侧模型进行镜像对比,设定手术方案;对照组常规参照术前X线片及CT制定修复方案。术后观察并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关节塌陷纠正情况、术后12个月膝关节Rasmussen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本研究29例病人的随防时间为(12.55±2.46)个月。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术后关节塌陷纠正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97,P=0.029;t=2.674,P=0.013;t=2.658,P=0.020);术后12个月两组膝关节Rasmusse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3.33%)高于对照组(78.57%)。结论 针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骨折模型,通过模拟手术操作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纠正关节面塌陷程度。  相似文献   
4.
张昌奕  白鹏程  张敏 《安徽医药》2016,37(7):880-881
目的 探讨Cotton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铜陵市立医院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7例Cott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获得随访的27例Cotton骨折患者中,按照美国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优22例,良4例,差1例,有效率达96.30%,无感染及骨不愈合病例,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2周左右。结论 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Cotton骨折效果较好,骨折愈合率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背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髋臼假体的选择上,多数研究认为螺旋型髋臼较压配型髋臼能的稳定性好。目的:对比螺旋型髋臼与压配型髋臼两种不同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螺旋型髋臼与压配型髋臼两种不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9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与结论:①随访时间:随访4~51个月,平均32.6个月。②Harris评分: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均较置换前明显提高(P<0.05),且螺旋型髋臼假体组稍高于压配型髋臼假体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不良反应:压配型髋臼假体组置换1年后松动1例,术后行走疼痛3例,髋臼假体周围成骨6例,髋臼假体周围出现透亮带3例,髋臼假体周围骨硬化1例,髋臼假体周围骨吸收1例;螺旋型髋臼假体组髋臼假体周围成骨3例,髋臼假体周围出现透亮带1例,髋臼假体周围骨吸收1例。表明螺旋型髋臼假体的初始稳定性优于压配型髋臼假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外固定支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GustiloⅢ型踝关节周围开放性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VSD治疗的11例GustiloⅢ型踝关节周围开放性损伤,对其进行分析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骨折无畸形愈合、不愈合现象。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VSD治疗GustiloⅢ型踝关节周围开放性损伤,在为骨折提供有效固定的同时又能封闭创腔、控制感染并刺激肉芽组织增生覆盖创面,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67例股骨颈骨折,其中52例获得随访.结果:手术三周后即扶拐下地,逐步负重行走;随访时间2年11年,优良率达89.3%,其中优40例(76.9%),良6例(11.5%),可4例(7.7%).差2例(3.9%).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创伤小,操作简便,康复较快,可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股骨颈骨折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67例股骨颈骨折,其中52例获得随访.结果:手术三周后即扶拐下地,逐步负重行走:随访时间2年—11年,优良率达89.3%,其中优40例(76.9%),良6例(1l.5%),可4例(7.7%),差2例(3.9%).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创伤小,操作简便,康复较快,可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股骨颈骨折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 2 5例胫骨骨折患者用双矩形髓内钉内固定 ,探讨其钉在胫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胫骨根据骨折的不同部位分别采用“双上式”和“双下式”的进钉手术方法对骨折进行固定。结果 :2 5例患者 2 4例达解剖复位 ,1例达功能复位 ,2 3例 3个月内达临床愈合 ,2例 4个月内达临床愈合 ,2 5例患者经随访 8~ 12月 ,均恢复原工作。结论 :双矩形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 ,依据矩钉在髓腔内呈“X”形分部的固定原理 ,符合胫骨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 ,对骨折呈弹性固定 ,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理想内固定器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4种微创手术方法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7年1月~2010年1月应用微创手术方法治疗的高龄转子间骨折69例,分别采用闭合复位DHS内固定;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闭合复位经皮LCP内固定及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骨折均1期骨性愈合,髋关节功能参照创伤性髋关节评分标准(Sanders标准),优45例,良20例,可4例,优良率为94.2%。结论:4种微创手术方法均可以获得满意疗效,术中应根据骨折及病人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