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5例跟腱断裂患者,均行跟腱修复术治疗。其中19例术中用丝裂霉素湿敷所吻合口为观察组,其余26例患者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手术效果优良率62.5%,治疗组88.2%,两组相比,P〈0.05。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对照组患侧平均较健侧缩小17.4°,治疗组9.7°,两组相比,P〈0.05。认为术中局部使用丝裂霉素可有效预防跟腱修复术后粘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枕大神经的走行及其与头下斜肌的关系,为枕大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5例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观察枕大神经的走行,分别测量头下斜肌切断前后颈部中立位、后伸30°位、前屈30°位、前屈60°位时枕大神经长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颈部处中立位时,枕大神经的张力适中;后伸30°位时,枕大神经相对松弛,张力下降;前屈30°位和前屈60°位时,枕大神经的第2段的长度分别为(5.63±0.05)mm和(6.03±0.06)mm.头下斜肌切断后,颈椎中立位,枕大神经的第1弯曲无明显上移;后伸30°位时,枕大神经的第1弯曲也无上移;前屈30°位及60°位时,枕大神经的第1弯曲分别上移(0.21±0.02)mm和(0.31±0.02)mm.结论:切断头下斜肌可使枕大神经第2段长度增加,第一弯曲上移,颈椎前屈时枕大神经移动度增大并松弛,避免了头下斜肌对枕大神经的压迫刺激.  相似文献   
3.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胸椎转移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在治疗多发性胸椎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多发性胸椎转移瘤104个椎体在G形臂X线透视下经皮椎体穿刺并注入骨水泥成形,术后疼痛缓解程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估分级,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量表对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同时观察术后病椎椎体形态学变化和椎管内肿瘤的浸润程度,分别在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评价。结果 104个椎体穿刺全部成功,1例1个椎体有造影剂进入相邻椎间盘,无椎管内渗漏和肺栓塞等并发症。PVP后各期疼痛缓解率分别为82.1%(23/28)、89.3%(25/28)、81.5%(22/27)、88.5%(23/26)。根据ADL评分,患者总体生活质量手术前评分(54.3±12.7)分,术后1年提高到(84.3±17.9)分(t=4.562,P=0.008)。PVP后随访椎体前缘、中央、后缘高度与PVP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VP治疗多发性胸椎转移瘤安全可行,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显著预防椎体进一步塌陷和椎管内浸润,防止脊髓受压产生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探讨枕大神经的走行以及与邻近组织的解剖关系,尤其与头下斜肌的关系,为枕大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对15例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观察枕大神经的走行,并分别测量头下斜肌切断前后颈椎后伸30°位(A1,B1)、中立位(A2,B2)、前屈30°位(A3,B3)、前屈60°位(A4,B4)枕大神经长度和张力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颈椎中立位时,枕大神经的张力适中;后伸30°位时,枕大神经相对松弛,张力下降;前屈30°位时,枕大神经的第二段被拉长,张力逐渐增加;前屈60°位时,枕大神经的第二段拉长更明显,张力进一步增加.头下斜肌切断后,颈椎中立位,枕大神经的第一弯曲无明显上移;后伸30°位时,枕大神经的第一弯曲也无上移,甚至还会有轻度下移;前屈30°位及60°位时,枕大神经的第一弯曲均上移;后伸30°组(A1,B1)与中立位组(A2,B2)比较无显著差异;前屈30°位组(A3,B3)与中立位组(A2,B2)比较有显著差异;前屈60°位组(A4,B4)与中立位组(A2,B2)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切断头下斜肌可解除其对枕大神经的压迫刺激,增加了枕大神经的移动度,为手术治疗枕大神经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临床情况一、病例摘要张××,男,65岁,主掘进工龄17年。患者于1971年9月退休,1974年2月19日突发左胸剧痛,经治疗后症状减轻。9天后发现心律不齐,心电图检查显示有广泛的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及多源性室性早搏,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6.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及翻修术时,应保证膝关节诸韧带处于平衡状态,术后膝关节假体上内外翻的误差一般不超过2mm[1]。一般的内外翻畸形可通过韧带的松解使关节间隙平衡,内翻畸形时可松解内侧副韧带,但有可能导致外翻不稳[2,3];外翻畸形时,可松解外侧副韧带[4],但容易因牵拉腓总神经而引起麻痹[1]。如果关节严重变形,可行韧带移位,否则应使用限制性假体。韧带移位技术在临床上较少应用,但在处理严重膝关节不稳时,是非常重要的手段[3],因为膝关节不稳不仅可以缩短假体的寿命,而且需植入限制性假体,这种假体一般在关节置换和翻修术中是不希望应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枕大神经松解术治疗顽固性枕大神经痛的疗效。方法1998年3月~2005年8月,收治26例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枕大神经痛患者。男12例,女14例;年龄38~63岁,平均52岁。病程3~7年。16例有长期低头工作史,5例有外伤史,余无明显诱因。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6.O~9.5分,平均8.6分。7例全麻下行头下斜肌切断松解枕大神经,19例局麻下行枕大神经松解。术中10例切除肿物并行病理检查。结果26例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切口均I期愈合。病理检查:淋巴结3例,神经鞘瘤2例,瘢痕压迫5例。术后3dVAS评分为0~5分,平均2分。23例获随访1~3年。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0~4.5分,平均1.9分。其中2例复发,症状较术前减轻,未再行手术探查;6例劳累后疼痛略加重,口服消炎镇痛类药物或理疗后可缓解;余患者无复发。结论对枕大神经行彻底松解,包括头下斜肌的切断、斜方肌与头半棘肌间松解、浅出斜方肌与骨纤维管处松解,使其走行过程中无任何压迫,是治疗顽固性枕大神经痛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第二代椎间盘镜(显微内窥镜)对87例92个突出椎间盘进行治疗,其中男47例,女40例,年龄20~61岁,平均41岁。突出间隙:L3L412例,L4L549例,L5S131例。突出类型:中央型36例,后外侧型56例,其中26例合并黄韧带肥厚侧隐窝狭窄,5例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结果 所有病人术后疼痛缓解,术中2例出现硬脊膜破裂,但未出现明显脑脊液漏。7d后戴腰围下地活动。68例病人随访4~12月,优46例,良14例,一般7例,复发1例。结论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创伤小,减压彻底,恢复快,但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熟练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观察潍坊地区健康妇女腰椎骨小梁的骨密度值,建立正常骨密度定量CT参考值,并探讨骨密度的定量CT的应用价值,为骨质疏松的预防、干预及骨折危险性的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在医院体检的潍坊地区健康妇女15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0~69岁.将研究对象分成5个年龄组,每组30例.利用定量CT软件测量研究对象L1,L2,L3椎体小梁的骨密度,确定潍坊地区健康妇女骨密度参考值.结果 潍坊地区~29岁的健康受试妇女L1~L3平均骨密度值为(168.86±17.34)mg/cm3,~39岁组妇女骨密度值为(160.36±18.59)mg/cm3,~49年龄段妇女的骨密度值为(143.35±19.56)mg/cm3,50~59岁年龄段妇女的骨密度值为(120.31±18.36)mg/cm3,60~69岁年龄段妇女骨密度值为(99.66±15.64)mg/cm3,~59岁绝经前妇女的骨密度值明显高于绝经后妇女(P<0.01).骨质疏松的骨密度临界值为112.26mg/cm3;骨密度年丢失百分率为1.58%;平均年丢失量为2.40mg/cm3.结论 使用定量CT可测量并建立该地区健康妇女的骨密度值,明确骨质疏松的临界骨密度值,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干预、预后和骨折危险性的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压力可控型椎间盘退变模型并进行相关研究.[方法]80只成年大鼠随机分为A、B、C、D 4组,分别模拟人类在站立(A组)、坐位直立(B组)、坐位前屈(C组)3种状态下椎间盘内的压力情况,应用恒定加压装置对第9、10尾椎加压,D组为对照组(一般人椎间盘面积为1 250 mm3,大白鼠为2.8 mm2,人在站立位时椎间盘内压力为500 N,坐位为750 N,坐位前屈为1 350 N,换算成大白鼠椎间盘的压力分别是1.12 N,1.68 N,3.08 N).A、B、C组每日加压4 h,对照组仅在尾椎穿针,不加压;4组分别在7、14 d后取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应用免疫组化和阿利新蓝分析测量胶原纤维(Ⅱ型)和蛋白多糖含量,观察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1)A组、D组类似,椎间盘组织形态、基质胶原和PG含量和成分无明显变化;(2)C组椎间盘发生软骨细胞变性、坏死,髓核皱缩,纤维环胶原纤维变性、排列紊乱,软骨终板钙化、断裂,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等组织形态学改变.髓核和软骨终板中PG总量和Ⅱ型胶原表达下降(P<0.05);(3)B组14 d时形态学未观察到软骨细胞坏死等退变表现,但Ⅱ型胶原以及PG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退变程度较C组轻.[结论]应用恒定加压装置模拟人类脊柱坐位前屈压力加压大鼠尾椎可迅速建立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