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七氟醚对低温全心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组织Kir2.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80~320 g,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24只,K-H液平衡灌流15 min后,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低温全心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七氟醚组(Sev组),每组8只。C组持续平衡灌流37℃K-H液105 min。IR组K-H液继续灌流15 min后,采用4℃Thomas液20 ml/kg使心脏停跳60 min,心脏周围用4℃的Thomas液进行保护,在心脏停跳30 min时追加注射4℃Thomas液10 ml/kg,在心脏停跳60 min时再灌注K-H液30 min。Sev组灌注液为饱含1 MAC七氟醚的K-H液,其余同IR组。观察并记录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心脏复跳时间和心律失常持续时间;记录平衡灌注15 min(T_0)、继续灌注15 min/平衡30 min(T_1)、再灌注15 min/平衡105 min(T_2)、再灌注30 min/平衡120 min(T_3)的左心室前壁外膜层和内膜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MAP),计算50%和90%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_(50)、MAPD_(90));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Kir2.1蛋白相对含量和分布。结果灌注心脏复跳时IR组有6例发生心律失常,2 min内有1例恢复正常节律;Sev组有2例发生心律失常,2 min内有均恢复正常节律;IR组心脏复跳时间、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明显长于Sev组(P0.05);与T_0和T_1时比较,T_2—T_3时IR组外膜层和内膜层MAPD_(90)明显延长(P0.05);Sev组外膜层MAPD_(90)明显延长(P0.05)。T_2—T_3时Sev组和IR组外膜层和内膜层MAPD_(90)明显长于C组(P0.05),Sev组内膜层和外膜层MAPD_(90)明显短于IR组(P0.05)。IR组Kir2.1蛋白相对含量明显低于C组(P0.05),Sev组Kir2.1蛋白相对含量明显高于IR组(P0.05);C组Kir2.1蛋白呈强阳性表达,且具有规则的分布;IR组Kir2.1蛋白的表达点状分散分布且无规律;Sev组Kir2.1蛋白呈强阳性表达,且具有规则的分布。结论七氟醚降低低温全心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其分子机制可能与Kir2.1蛋白的表达与分布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七氟醚对低温全心缺血-再灌注心室肌电传导及Cx43 Ser368磷酸化的影响。
方法 制备成功的离体灌注工作心脏24只,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低温全心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1.0 MAC七氟醚处理组(Sev组),每组8只。C组:37 ℃ K-H液平衡灌注15 min后继续灌注37 ℃ K-H液105 min;IR组:37 ℃ K-H液平衡灌注15 min后继续灌注37 ℃ K-H液15 min,注射Thomas液(4 ℃,20 ml/kg)使心脏停搏60 min,4 ℃ K-H液保护心脏,停搏30 min时半量复灌Thomas液(4 ℃,10 ml/kg),60 min时使用37 ℃ K-H液再灌注30 min;Sev组:37 ℃ K-H液平衡灌注15 min后继续灌注含饱和1.0 MAC七氟醚的37 ℃ K-H液15 min,注射Thomas液(4 ℃,20 ml/kg)使心脏停搏60 min,4 ℃ K-H液保护心脏,停搏30 min时半量复灌Thomas液(4 ℃,10 ml/kg),60 min时使用含饱和1.0 MAC七氟醚的37 ℃ K-H液再灌注30 min。于再灌注即刻至灌注结束,记录离体心脏复跳时间(再灌注即刻至心脏首次跳动所需的时间),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性颤动)发生情况和持续时间。采用心脏刺激仪行程控刺激,测定并记录有效不应期(ERP)、传导速度(CV)。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心室肌组织Cx43和Cx43 Ser368蛋白相对含量。
结果 与C组比较,IR组和Sev组ERP明显延长,CV明显减慢(P<0.05);IR组Cx43及Cx43 Ser368蛋白相对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IR组比较,Sev组心脏复跳时间明显缩短,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明显缩短,ERP明显缩短,CV明显增快,Cx43及Cx43 Ser368蛋白相对含量明显升高(P<0.05)。
结论 七氟醚可以上调低温全心缺血-再灌注心室肌组织Cx43和Cx43 Ser368的表达,促使心室肌电传导增快、有效不应期缩短,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4.
5.
王贵龙 《基层医学论坛》2013,(35):4766-4766,4775
目的探讨腹膜后位阑尾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例患者采取右腹直肌旁切口,切开侧后腹膜或不切开腹膜寻找切除阑尾。结果20例腹膜后位阑尾炎术后恢复良好,治愈出院。结论术前明确诊断,有效地选择麻醉、切口及手术方式是治疗腹膜后位阑尾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七氟醚对大鼠离体心脏全心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及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80~320g,取成功制备Langendorff心脏灌注模型24个,K-H液灌注15min后,随机分为三组,每组8只。对照组(C组):K-H液继续灌注105min;全心缺血-再灌注组(IR组):K-H液继续灌注15min后,注射Thomas液(4℃,20ml/kg)使心脏停跳60min,在心脏周围用低温(4℃)Thomas液保护,30min时半量复灌Thomas液(4℃,10ml/kg),停灌60min时再灌注K-H液30min;七氟醚组(Sev组):K-H液含饱和1.0MAC的七氟醚,余同IR组。记录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心脏复跳时间及心律失常持续时间;记录平衡灌注15min(T_0)、继续灌注15min(T_1)、再灌注15min/继续灌注105min(T_2)、再灌注30min/继续灌注120min(T_3)的HR及左心室前壁外膜层和内膜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计算单相动作电位复极50%及90%的时程(MAPD_(50)和MAPD_(90))、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结果与T_0时比较,T_2、T_3时IR组HR明显减慢(P0.05);与T_1时比较,T_2、T_3时IR组HR均明显减慢(P0.05);与IR组比较,T_2、T_3时Sev组HR明显增快(P0.05);与IR组比较,T_2、T_3时Sev组MAPD_(90)明显缩短,TDR明显减小(P0.05);与IR组比较,Sev组心脏复跳时间和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结论七氟醚可缩短全心缺血-再灌注心脏MAPD_(90)、减小TDR,从而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缩短心脏复跳和心律失常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技术监测肺移植患者围术期的容量指标和血管外肺水,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肺移植术的终末期肺病患者20例,15例单肺移植,5例序贯式双肺移植。麻醉诱导:咪唑安定2~4mg、依托咪酯0.2~0.4mg/kg、芬太尼4~5μg/kg,维库溴铵0.1~0.15mg/kg;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纤支镜定位后,取颈内和锁骨下静脉穿刺分别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和Swan-Ganz漂浮导管,取左侧股动脉穿刺置入PiCCO导管。分别监测麻醉后双肺通气(T0)、单肺通气(T1)、肺动脉夹闭(T2)、肺动脉开放(T3)、术毕(T4)、术后8h(T5)、术后24h(T6)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外肺水。结果:与麻醉后双肺通气比较,心排指数在单肺通气和肺动脉夹闭时明显降低(P<0.05),肺动脉开放和术毕、术后时明显升高(P<0.05);血管外肺水、肺血管通透性在肺动脉开放时和术毕、术后明显升高(P<0.05);且肺动脉开放后ITBI与SVI正相关(r=0.69,P<0.01),PAWP与SVI不相关(r=0.23,P>0.05;),ELWI与PVPI正相关(r=0.82,P<0.01)。结论:Pi...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技术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0例在心肺转流(CPB)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术。应用PiCCO监测仪监测MAP、HR、心脏指数(CI)、连续心输出量指数(CCO)、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等指标,分别记录手术前(T1)、心脏停跳前(T2)、心脏复跳后30min(T3)、1h(T4)、术后24h(T5)数据,并观察相关置管并发症。结果10例患儿均成功完成手术。T3时MAP和CI较T1、T2时明显降低(P<0.05);T4时ITBI和GEDVI较T1、T2时明显减少,CI较T1、T2时明显增加(P<0.05)。10例患儿均未发现与PiCCO监测操作相关的并发症,股动脉与颈内静脉穿刺无一例失败。结论PiCCO技术微创科学,安全可靠,更适合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患者。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