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52篇
临床医学   65篇
内科学   35篇
神经病学   107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123篇
预防医学   7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9篇
中国医学   63篇
肿瘤学   1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多个局部皮瓣联合应用修复鼻小柱与上唇瘢痕挛缩畸形的美学效果。方法:针对鼻唇中央瘢痕粘连挛缩引起的上唇外翻及鼻小柱短缩畸形,在上唇瘢痕区设计局部瘢痕瓣,将其向上推进重塑鼻小柱外形;在鼻小柱侧面分别设计"U"形皮瓣,将其旋转至鼻小柱下方形成对合皮瓣,重建鼻小柱基底;红唇缘复位后残留创面根据其大小分别选用直接缝合、游离皮片移植或下唇交叉皮瓣等进行创面闭合,矫正上唇外翻畸形。结果:鼻小柱与上唇瘢痕挛缩畸形采用上述方法修复后鼻、唇均恢复其解剖位,唇外翻畸形矫正效果好,人中、唇峰、唇红线流畅,对称性好,鼻小柱延长效果显著,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18个月发现术区瘢痕隐蔽,术后效果满意。结论:多个局部皮瓣联合应用在鼻小柱与上唇瘢痕挛缩畸形修复中可兼顾上唇外翻和鼻小柱短缩畸形,能最大程度恢复鼻唇区美学外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多糖透明质酸水凝胶作为具有多样生物活性非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因其在药物缓释、组织修复等领域的出色性能,近年已成为天然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热点之一。但透明质酸水凝胶尚存在降解时间较短、力学性能不佳等缺陷,而无法实现对不同类型组织的良好修复。因此,为赋予透明质酸更优材料应用性能及生物功能,以透明质酸为原料制备具有卓越力学性能、适当降解速率的水凝胶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生物医用角度对近年采用化学交联及物理作用制备改性透明质酸水凝胶的研究进行综述,提出用于组织工程领域透明质酸水凝胶医用材料未来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而为透明质酸水凝胶应用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4个基因位点:-800G/A、-509C/T、+869T/C、+915G/C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构成的单体型与中国广东地区汉族女性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3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广东地区汉族女性240例(正常对照组120例,GDM组120例)。利用SNaPshot基因测序技术对各组TGF-β1的4个基因位点(-800G/A、-509C/T、+869T/C、+915G/C)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并对各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及其构成的单体型与GDM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GDM组与正常对照组TGF-β1的+915 G/C、-800G/A 2个基因位点暂未发现SNP多态性,而-509C/T、+869T/C 2个基因位点存在多态性。②GDM组+869T/C位点的CC基因型、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5.83%vs 32.50%、75.42%vs 54.58%),而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5.00%vs 23.33%、24.58%vs 45.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统计分析提示,CC基因型(OR 2.626,95CI 1.553~4.439)、C等位基因(OR 2.553,95%CI 1.731~3.764)可能是GDM的危险因素,TT基因型(OR 0.173,95%CI 0.069~0.435)、T等位基因(OR 0.392,95%CI 0.266~0.578)可能是GDM的保护因素。③GDM组与正常对照组-509C/T位点的CC、TT、CT基因型频率及C、T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单体型分析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869T/C、-509C/T 2个位点构建的C-T单体型在GDM组明显增加(65.83%vs 49.58%),而T-C和T-T单体型明显下降(19.58%vs 31.25%、5.00%vs 1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统计分析提示,C-T单体型可能是中国广东地区汉族女性GDM发生的危险因素(OR 1.959,95%CI 1.356~2.830),T-C单体型(OR 0.536,95%CI 0.352~0.815)、T-T单体型(OR 0.319,95%CI 0.161~0.632)可能是其保护因素。结论:GDM发病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TGF-β1+869T/C SNP位点和+869T/C、-509C/T两个SNP位点构成的C-T单体型、T-C单体型、T-T单体型可能和中国广东地区汉族女性GDM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肩袖损伤的非手术治疗的总体治疗效应以及情景效应比例(PCE)。 方法 从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0月关于肩袖损伤非手术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40项研究,2 976例患者。疼痛总PCE为0.61 (95%CI 0.54~0.69)。各项治疗的PCE由大到小依次为皮质类固醇注射治疗、体外冲击波治疗、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手法治疗、透明质酸注射治疗、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激光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注射治疗、针刺治疗。功能和活动范围的总PCE分别为0.69 (95%CI 0.61~0.77)和0.62 (95%CI 0.48~0.81)。盲法、在发达国家开展的研究、较长的治疗疗程均能增加疼痛的PCE。 结论 肩袖损伤非手术治疗效果中,61%与情景效应有关,较高的PCE可能是导致临床实践与临床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CDGSH铁硫结构域2 (CDGSH iron sulfur domain 2, CISD2)基因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化学合成小干扰RNA技术沉默人骨肉瘤细胞系U2OS中CISD2基因的表达,分别通过免疫荧光染色与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基因沉默效率;通过MTT实验与克隆形成实验,研究沉默CISD2基因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实验检测AKT,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设计的siRNA抑制人类骨肉瘤细胞系U2OS细胞CISD2基因表达。沉默CISD2基因抑制U2OS细胞的增殖能力与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表明沉默CISD2可以诱导U2OS细胞G_0/G_1期抑制;Western blot实验显示沉默CISD2可以抑制p-AKT蛋白的表达。结论沉默CISD2基因抑制骨肉瘤细胞系U2OS的增殖能力与抑制AKT信号传导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乳腺微创旋切系统置管引流治疗产褥期多发乳房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4年1月-2017年12月34例产褥期乳房多发脓肿患者的诊治经过进行分析,其中采用乳腺微创旋切系统置管引流治疗患者17例(微创置管组),传统手术切开引流患者17例(切开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相关指标及术后效果差异。结果:微创置管引流组手术时间(28.28±7.25)min与切开引流组无明显差异。微创置管引流组术后疼痛程度(2.11±1.69)分、脓腔愈合时间(8.73±2.33)天、切口瘢痕长度(2.8±0.7)mm及继续哺乳率与切开引流组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微创置管引流治疗产褥期乳房多发脓肿创伤小,愈合快,手术瘢痕不明显,不影响乳房外观,继续哺乳率高,是患者治疗产褥期多发乳房脓肿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秩边透水道针法应用于脊髓圆锥以上脊髓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重庆市某医院收治的31例脊髓圆锥以上脊髓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16)与对照组(n=15)。对照组患者采用间隙导尿法、经皮膀胱电刺激法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及膀胱残余尿量。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及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日平均单次尿量均多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及膀胱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膀胱最大容量大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膀胱逼尿肌压力及最大尿道闭合压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膀胱逼尿肌压力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均少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间隙导尿、经皮膀胱电刺激的基础上采用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脊髓圆锥以上脊髓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优于仅用间隙导尿及经皮膀胱电刺激,其可增加日平均单次尿量、增加膀胱最大容量、降低膀胱逼尿肌压力,并减少膀胱残余尿量,说明秩边透水道针法可显著改善膀胱逼尿肌的过度活动以及膀胱逼尿肌与尿道外括约肌的功能失调,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是起源于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一组异质性肿瘤群[1-2]。NET好发于消化道和支气管,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椎管内的NET罕见,故神经外科医生对椎管内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认识有待提高。本文从神经内分泌肿瘤入手,介绍其基本概况,重点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保守治疗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是指原因不清、非外伤性和医源性因素导致的血液在硬脊膜外腔非特异性的聚集[1]。多数学者认为椎板切除减压、血肿清除为治疗的最佳选择,但也有少数学者报道了保守治疗的病例[2~5]。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们保守治疗了SSEH患者3例,均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BACKGROUND: Application of Tenor system and is to decompress nerve root, reduction of olisthe, internal fixation and auto-grafts are to restore anatomic structure and stability of spinal column.OBJECTIVE: To observ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enor system on fissural olisthe of isthmus of lumbar vertebra.UNIT: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General Hospital of Armed Pol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