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危新生儿出生后即行脐静脉插管建立给药通道,既可以保证危重患儿的抢救需要,又可以避免后续治疗的反复静脉穿刺。我科2001年以来对出生后30min内的高危儿施行脐静脉插管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现将其应用及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椎间盘造影中造影剂碘海醇剂量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影响。方法 以10只成年雄性SD大鼠的40个尾椎椎间盘(每只4个)为实验对象,分为空白组(Co6/Co7)、对照组(Co7/Co8)、常规剂量组(Co8/Co9,2 μL碘海醇)和高剂量组(Co9/Co10,3 μL碘海醇)。分别于椎间盘造影术后2周和4周使用X线检测椎间高度指数(DHI),使用MRI评估椎间盘信号;术后4周检测椎间盘含水量,并采用HE染色检测组织学变化。结果 术后2周和4周时,与空白组相比,对照组DHI未见明显变化,常规剂量组和高剂量组DHI降低,且高剂量组比常规剂量组降低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常规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椎间盘信号均降低,且剂量越大信号越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空白组相比,对照组椎间盘含水量未见明显变化,常规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椎间盘含水量降低,且高剂量组降低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空白组相比,对照组椎间盘组织学评分无明显变化,常规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椎间盘组织学评分均增高,且剂量越大评分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椎间盘造影时注入碘海醇可促进椎间盘退行性变,且呈剂量依赖性。在造影操作时应尽量减少造影剂的使用,以降低对椎间盘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由于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病理性黄疸易引发严重的胆红素脑病,甚至危及生命,严重影响新生儿的健康[1].据统计,50%~70%的胆红素脑病患儿死于急性期,幸存者70%~90%有神经系统后遗症[2].因此,对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积极给予干预.光照疗法(简称光疗)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有效的方法[3].有研究表明,在光疗中加以抚触有利于新生儿黄疸患儿的康复[4].目前大多数医院常采用的抚触时间有10~15 min和15~20 min,但要抚触多长时间目前尚无定论.本文比较3种不同时长的抚触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光疗中的效果,以探讨最适宜的抚触时间.  相似文献   
4.
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是由髓核(nucleus pulposus,NP)、纤维环(annular fibrosus,AF)及终板软骨(cartilaginous endplates,CEP)构成。在生理情况下,IVD是人体最大的无血管器官,营养物质只能通过CEP的扩散来获取。年龄的增加及机械应力改变等因素会导致IVD退变脱水,并可能伴随着椎间盘血管化及神经植入等现象的发生。腰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目前ID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遗传、年龄、环境、吸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重体力劳动等均是IDD的发病因素。多项研究证实细胞增殖、凋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自噬等在IDD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非编码小分子RNA,在真核生物中大量存在,长度约18~22个核酸。miRNA在人体几乎所有生理及病理活动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miRNA与IDD密切相关。目前已知的与IDD相关的miRNA种类繁多,miRNA与IDD的关系错综复杂,且仍未完全明确。笔者将不同的miRNA根据功能种类进行综合描述,初步明确miRNA与IDD的关系,为IDD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BCL2/腺病毒E1B19k Da相互作用蛋白3(BNIP3)基因及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LC3B)基因在退变椎间盘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椎间盘退行性变分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4月—2016年7月因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1例患者的退变腰椎椎间盘标本25个,依据Pfirrmann分级分成5组,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NIP3、LC3B的m RNA和蛋白表达量,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Bcl-2、Bax、Caspase-3的mRNA表达量,并分析BNIP3表达量、LC3B表达量、细胞自噬、细胞凋亡与Pfirrmann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退变椎间盘组织中BNIP3、LC3B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随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加重而减少。Bcl-2 m RNA的表达随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加重而减少,Bax与Casepase-3 mRNA的表达随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加重而增多。结论随着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的加重,BNIP3与LC3B的表达减少,组织内细胞凋亡水平升高,细胞自噬对组织的保护作用逐渐下降。提示BNIP3与LC3B在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能是细胞自噬和凋亡之间的桥梁蛋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水平振摇对全骨髓贴壁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数量、纯度、凋亡及远期增殖及分化能力的影响,探索更为简单、高效的间充质干细胞提纯方法。方法在全骨髓贴壁法的基础上,使用水平摇床,以180 r/min、4 h为干预条件,水平振摇后计算贴壁细胞总数量;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贴壁细胞纯度及凋亡情况;使用MTT法测定振摇后贴壁细胞24 h的增殖情况;对分离纯化后细胞使用定向诱导培养基进行诱导分化。结果经振摇处理后,获得的细胞总量有所下降,细胞纯度显著提升,凋亡略有增加,增殖情况变化不大,具有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能力。结论水平振摇法可显著提高全骨髓贴壁法的提纯效率,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低氧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injury,SCI)治疗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转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基因的SD大鼠10只,体重55.6±4.2(50~60)g,通过改良全骨髓贴壁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大鼠BMSCs并进行并进行细胞纯度和分化能力鉴定。应用0、10、50、100、200和300μM的二氯化钴(CoCl2)低氧预处理BMSCs后,通过CCK-8法检测低氧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血清剥夺培养0、6、12和24h后,流式细胞法检测血清剥夺对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法检测低氧对BM-MSCs培养6、12、24h后细胞迁移的影响,流式细胞法检测低氧对细胞凋亡的影响,PCR法检测相关分子通路,找出合适的低氧处理条件。体内实验,使用Allen法垂直打击建立SCI模型,实验分为A组(假手术组)、B组(对照组)、C组(BMSCs组)和D组(H-BMSCs组)(n=20)。A组的大鼠进行外科手术,但不锤击脊髓,B、C和D组均进行锤击脊髓行SCI造模和蛛网膜下腔注射注射生理盐水和低氧预处理前后的BMSCs。通过术前,术后1、3、7、10、14、21、28天BBB评分研究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术后72h免疫荧光染色法确定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和小胶质细胞激活情况,术后72h和28d HE染色评估脊髓组织病理损伤情况。结果:CCK-8结果表明CoCl2浓度越高对BMSCs增值能力抑制越大,100μM CoCl2培养24h可以明显降低BMSCs增殖(P0.05),提高BMSCs的凋亡(P0.05),但能够显著增强预处理后BMSCs 6和12h后的细胞迁移的数量(P0.05),显著降低细胞血清剥夺培养24h后细胞凋亡率(P0.05)。动物实验,与B组相比,C组的治疗可显著提高14d、21d和28d的BBB评分(P0.05)。D组的BBB评分在21d和28d时明显高于C组(P0.05)。HE染色结果显示,BMSC移植可以显著减少脊髓损伤部位细胞死亡,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而与C组相比,D组中的脊髓病理学损伤更轻微。细胞移植72h后,在C组和D组中均可见绿色荧光细胞,且绿色荧光的细胞数量D组(254.0±35.5)中明显高于C组(143.2±22.3,P0.05)。SCI 72h后Iba-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与B组(759.0±114.3)相比,BMSC(544.8±37.1)和D组(422.4±56.0)小胶质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且D组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的能力更强(P0.05)。结论:低氧预处理BMSCs通过提高移植细胞的存活率,增强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能力,提高了SCI后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机制为低氧预处理能够增强细胞的抗损伤和迁移能力,是一种提高BMSCs移植治疗SCI疗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全程血液管理对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输血量的影响,探讨减少围手术期出血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0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早期45例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常规血液管理模式(常规组),后期45例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全程血管理模式(全程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例数及输血量、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结果全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例数、输血量均低于常规组,术后3 d及1周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全程血液管理可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降低输血量和输血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解本地区不同时期传染病病谱的变化,找出不同时期的传染病控制重点,指导疾病控制工作。方法:本文将1956~2003年的疫情资料分五个时段进行分析。结果:48年共发生乙类传染病22种,年均发病率1355.36/10万。结论:影响发病率和病谱变化的因素是疫苗及行政干预,提示今后的工作重点应放在结核、艾滋病等性接触传染病上。  相似文献   
10.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创伤,一直以来因其高致残率而被视为医学界的一大难题~([1、2])。SCI后的病理生理过程错综复杂,至今仍未十分明确~([3、4])。纵观整个SCI后的病理过程,小胶质细胞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6])。一方面,小胶质细胞在SCI后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