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技术联合高压氧治疗脊髓损伤合并不完全性截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合并不完全性截瘫患者48例,均行脊髓减压、脊柱内固定手术治疗,均于手术后1~2周开始进行康复治疗。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24例。A组采用PNF技术联合高压氧治疗;B组采用常规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及针灸治疗,两组均康复治疗6个月。根据中国脊髓损伤协会评分标准对康复治疗前后的感觉及运动进行评分,根据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表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后感觉、运动评分及MBI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A组康复治疗后感觉、运动评分及MBI增加幅度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 PNF技术联合高压氧治疗脊髓损伤合并不完全性截瘫有助于患者脊髓功能恢复,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部功能锻炼装置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2015年6月,通过对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应用颈部功能锻炼装置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0天及治疗后1个月对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疗效。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364±1.502个月(1~6个月),VAS评分治疗前为8.273±1.191分,治疗后10天为6.818±1.834分,治疗后1个月为4.364±1.748分;NDI评分治疗前为36.285±4.808%,治疗后10天为32.243±4.399%,治疗后1个月为28.281±4.034%;患者VAS评分、NDI评分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功能锻炼装置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早期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31日~2011年1月31日在我科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有23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26例,女109例,手术时年龄33~70岁,随访时间5~7年。在术前、术后1周以及末次随访时均行颈椎标准正侧位X线片及MRI检查,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访时间、融合节段数等,通过X线片测量并计算术前颈椎管率、手术前后颈椎弧弦距、钢板边缘至手术节段椎体边缘的距离(plate to disc distance,PDD)等影像学指标。根据X线片上Kellgren退变分级法和MRI上Miyazaki椎间盘退变分级法,将患者分为无ASD组和影像学ASD组。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ASD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末次随访时共有107例患者(45.53%)出现影像学ASD。影像学ASD组患者手术时年龄为39~70岁(53.47±6.33岁),术后弧弦距为0~10.30mm(5.58±2.34mm),上、下PPD均5mm 50例,上或下PPD5mm 43例,上、下PPD均≥5mm 14例;无ASD组患者年龄为33~61岁(47.56±5.39岁),术后弧弦距0.10~11.21mm(7.63±2.85mm),上、下PPD均5mm 39例,上或下PPD5mm 62例,上、下均≥5mm 27例,两组患者手术时年龄、术后弧弦距、PD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比、融合节段数、术前弧弦距、术前与术后弧弦距的差值以及术前颈椎管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年龄、PDD、术后弧弦距与ASD发生率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手术时年龄、术后颈椎弧弦距、PDD与颈椎融合术后影像学ASD显著性相关,手术时年龄越大、术后颈椎生理前凸恢复不佳以及PDD5mm更容易发生ASD。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通常引起慢性腰痛、下肢麻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随着现在人们生活作业方式的变化,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逐年增加,尤其是年轻患者的数量不断递增。虽然关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以来从未停止,但因其复杂的生理病理改变,导致发病机制还未有明确而统一的解释。而关于其在各个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瞩目的成果,如机械力学、基质金属蛋白酶、免疫炎症反应等各类学说。该文就其发病机制综合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为当今的发展方向提供新的引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