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骨、人工骨及抗生素混合材料植入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 通过手术,摘除死骨,清理死腔将混合材料植入,消灭死腔,利用骨的诱导和再生原理及抗生素的缓慢释放,促进骨愈合。结果 本组15例患者,除1例外,其余14例愈合良好。结论 采用本术式治疗慢性骨髓炎,病程短、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C4~C7“锚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0月,共对7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锚定法”固定悬吊C4~C7椎板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其中57例患者获得随访,男31例,女26例,年龄50~71岁,平均63岁.术前JOA评分4~11分,平均8.5±2.0分,颈椎活动度23°~49°,平均37.4°±10.3°,颈椎曲度指数6.0%~22.0%,平均(13.9±7.4)%.观察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观察颈椎曲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变化情况;末次随访时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JOA评分,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 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10min,平均70min.术中出血150~600ml,平均230ml.术中无脊髓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41例患者有颈痛,给予消炎镇痛治疗,术后3周内疼痛消失或明显缓解2例出现切口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并再次清创后切口延时愈合.9例有明显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5.8%;6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6~32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指数为4.2%~21.1%,平均(11.3±8.1)%,较术前丢失(2.9±2.4)%;颈椎活动度为18°~46°,平均28.2°±10.8°,平均丢失8.2°±5.1°.患者神经功能均不同程度得到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0~17分,平均13.8±2.3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29.0%~77.3%,平均(57.0±19.7)%.末次随访均未发现“再关门”现象.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锚定法”固定悬吊C4~C7椎板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明显改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手术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2002年8月~2005年8月,我科采用膝后侧入路,用可吸收钉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15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16~48岁。其中摔伤5例、车祸10例,均为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其中孤立性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13例,1例伴有内侧副韧带断裂,1例合并有外侧半月板裂伤及腓骨小头骨折。手术均在伤后3d内完成。2.手术入路:硬膜外麻醉,俯卧位,患膝屈曲30°,髂部垫高,在气囊止血带控制下,取腘横纹中三分之一为中心,做“S”形切口,长约12cm。于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显露胫神经和腘血管,在胫后神经、腘血管及腓肠肌…  相似文献   
4.
肘关节稳定性生物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肘关节不稳定系肘关节损伤、关节面和韧带结构的损害引起.临床可见于肘关节脱位、半脱位或肘部畸形,肘关节连接松弛,尺骨近端呈侧方或前后方移位等.肘关节的稳定是维持正常功能的基础[1].肘关节不稳定基本上有三种模式[2]:(1)后外侧旋转不稳定.(2)外翻.(3)内翻内侧旋后不稳定.后外侧旋转不稳定是最常见的不稳定机制,可由单纯骨折到复杂骨折脱位.外翻的不稳定是最常见的慢性过度负荷问题,尤其在投掷者.内翻内侧旋后不稳定作为一种重要的不稳定模式近来已被认识.各种不稳定机制几乎都与冠状突骨折相联系.随着对肘关节脱位的病理解剖学认识的加深,人们对肘关节不稳定的兴趣也在增强,并进行了一些生物力学试验,但结论有一定差别.我们曾对冠状突骨折及合并桡骨小头粉碎骨折进行生物力学分析[3],其实验及结论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5.
1 病例报告   男,52岁.胸背痛5个月,下肢无力2个月,胸闷呼吸困难20 d.查体:左下肺呼吸音减弱,T10-L1棘突区压痛,叩痛伴有放射感,自耻骨联合以下皮肤感觉减退,左下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Ⅲ级.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麻下牵引复位前路融合固定治疗下颈椎单侧关节突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选择22例无手术禁忌证下颈椎单侧关节突骨折脱位患者,入院后即急诊在全身麻醉下手法牵引复位,复位成功后经颈前路进行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 术中均无气管、食管损伤,术前无明显神经症状患者术后无新发生神经症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均植骨融合良好,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及螺钉并发症.结论 全麻下手法牵引复位前路融合固定治疗下颈椎单侧关节突骨折脱位安全可靠,疗效确定,减少了患者长期牵引及卧床的痛苦.降低了后路手术带来的风险,同时也避免了颈椎迟发性不稳.  相似文献   
7.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三椎体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三椎体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6月-2009年4月收治的34例胸腰椎单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伤椎5枚或6枚椎弓根螺钉固定三椎体,同时行单节段植骨融合.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随访均行X线及CT检查,测量并比较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率、椎管占位率,同时观察植骨融合及神经恢复情况.结果 伤椎置钉均顺利完成,术后无切口感染,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现象.所有患者获得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随访,未出现内固定失败,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随访时,Cobb角由术前的12°~42°(26.5°±7.4°)矫正至0°~16°(5.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8,P<0.05).伤椎前缘压缩率由术前的20%~50%(70%±12%)恢复至86%~100%(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9,P<0.05).椎管占位率由术前的12%~56%(38%±10%)恢复至0~1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9,P<0.05).脊髓神经功能除4例A级无变化,其余均较术前有1~2级恢复.术后12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A级4例,C级3例,D级3例,E级24例.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三椎体治疗胸腰椎骨折重建前中后三柱稳定,畸形矫正满意,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自2006年9月-2010年2月本院采用I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36例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本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41-76岁,平均58.5岁,均采用I期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为2.5-3.5h,平均3h.术中出血200-600ml,平均300ml.所有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2个月),术前患者JOA评分为(6.42±1.22)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为(12.24±0.55)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3.17±0.68)分,对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比较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后路联合手术改善率为(72.31±5.33)%.结论 对重度脊髓型颈椎病采用I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可使椎管充分减压同时颈椎获得可靠的稳定性,可明显提高CSM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胫腓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并原位再骨折的原因.方法 收治35例胫腓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并原位再骨折,对其进行生物力学角度分析.结果 钢板断裂有关因素是螺钉的数目不足、螺钉被放在离骨折处较远位置、钢板长度过短、钢板置于压力侧、粉碎性骨折和应力集中.结论 螺钉位置不当、钢板长度过短、粉碎性骨折是胫腓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并原位再骨折的3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胫腓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并原位再骨折的原因。方法收治35例胫腓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并原位再骨折,对其进行生物力学角度分析。结果钢板断裂有关因素是螺钉的数目不足、螺钉被放在离骨折处较远位置、钢板长度过短、钢板置于压力侧、粉碎性骨折和应力集中。结论螺钉位置不当、钢板长度过短、粉碎性骨折是胫腓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并原位再骨折的3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