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06篇
儿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120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487篇
综合类   111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4篇
  1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6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验证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EC/SMC)移植可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和骨再生治疗股骨头坏死。方法先建立无水乙醇诱导兔股骨头坏死模型,将制备的组织工程聚合物凝胶注射到骨坏死区域。分为未干预组、细胞/凝胶组、微球/凝胶组、细胞/微球/凝胶组,干预后第2、4、6周,通过影像学(X线和MRI)和组织病理学(HE染色)检测股骨头坏死后血管和骨组织再生。使用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新生血管密度进行分析。结果 X线、MRI和组织病理学检测均显示骨坏死面积缩小,新生毛细血管和新生骨修复坏死区域。图像软件定量分析细胞/微球/凝胶组的新生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它各组。结论骨坏死区域形成稳定和功能成熟的血管网证明EC/SMC在治疗性血管再生的作用。局部注射组织工程化凝胶提供了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应用指征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 年1 月至2011 年12 月采用后路减压+Dynesys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10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69例完整的随访资料,男39例,女30例;年龄30~62岁,平均44岁;单纯腰椎间盘突出24例,腰椎间盘突出并退行性椎管狭窄35例,椎间盘退行性改变10例。手术固定节段: L2,3 2例,L3,4 4例,L4,5 42例,L5S115例,L3~L5 5例,T12~L4 1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临床疗效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 手术时间为1.5~4.2 h,平均2.5 h;术中出血80~550 ml,平均320 ml。术后随访时间为6~44 个月,平均35个月。VAS评分,术前6~9分,平均8.6分;术后0~5分,平均2.8分。术前ODI为30%~91%,平均73%;术后为0~61%,平均30%。无一例发生钉绳系统和聚酯套管松动及深部感染。术后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优53 例,良12 例,可4 例,优良率为94.2%(65/69)。结论 Dynesys动态内固定系统能在保留腰椎手术节段活动度的同时保证术后临床症状恢复,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有效的非融合性、动力性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经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椎体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2年5月经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椎体钉内固定术治疗的16例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临床治愈率、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经术后3~36个月(平均22.5个月)的随访,16例患者疼痛症状均在1周内迅速改善,植骨均融合,病变腰椎间隙高度恢复,无内固定装置松动或断裂,相关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未观察到明确的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椎体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疗效确切,且具有对病灶清除彻底、对后方的脊髓及神经干扰较小、不影响后柱的稳定性及症状改善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血清铁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121例老年(60岁以上)骨质疏松骨折患者,120例中青年(50岁以下)外伤骨折患者以及70例正常人腰椎骨密度T值和血清铁蛋白水平。结果: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血清铁蛋白均值为253.8ng/ml,明显高于中青年骨折组(79.9ng/m1)和健康人群组(92.4ng/m1)(P〈0.01);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腰椎T值为~2.26,亦明显高于中青年骨折组(0.36)和健康人群组(-0.16)(P〈0.01)。结论: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中血清铁水平明显升高,提示血清铁水平升高是老年骨质疏松的重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踝关节软骨损伤关节镜术后综合康复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84例行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综合组行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联合运动疗法;运动组只行运动疗法;对照组术后仅行骨科常规的护理治疗,不给予康复干预。分别于手术前后进行踝关节JOA踝关节功能评分,并且在术后6个月时按照Kofoed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前术后患者JOA功能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按照Kofoed法,术后6月,综合组、运动组的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踝关节软骨损伤关节镜术后的患者应用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联合运动疗法,对缓解关节疼痛和促进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半月板成形术结合Fastfix及MM-Ⅱ缝合技术在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撕裂中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59例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撕裂患者进行了半月板成型及缝合术。根据撕裂的大小和部位,采用Fast-fix缝合系统及MM-Ⅱ缝合套管针进行缝合。59例随访12~26个月,平均(18.4±3.6)个月。在术前及术后随访时记录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稳定性及Lysholm评分,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的Lysholm评分来评价盘状半月板成型缝合术的近期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在末次随访时没有关节交锁及失稳症状,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Lysholm评分从术前(58.8±6.8)分提高至术后(93.3±2.4)分,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4,P〈0.01)。结论对于膝关节盘状半月板合并撕裂,在进行成型手术后通过Fast-fix及MM-Ⅱ对半月板撕裂进行缝合修复,可获得满意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分析应用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技术矫治成人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9月~2013年10月采用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矫治成人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18~42岁,平均23.6岁。均有腰背痛,无神经受压症状。16例患者脊柱侧凸Cobb角43°~97°,后凸Cobb角15°~70°。侧凸畸形和后凸畸形顶椎均位于同一节段,其中顶椎位于胸椎10例、腰椎6例。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脊柱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面后凸角、冠状面平衡及矢状面平衡,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参数评估手术矫形效果。于术前、末次随访时填写SRS-22问卷量表,评估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手术融合节段5~12个,平均7.23个节段。手术时间3~7h,平均4.26h。术中出血量700~2500ml,平均1265ml。1例L1部位截骨患者术后出现双下肢痛觉过敏,急诊手术探查发现截骨部位硬脊膜皱褶,脊髓受压,对截骨部位椎板切开减压,术后症状明显好转,术后3个月随访神经症状消失。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侧胸腔积血,紧急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周后拔除引流管。15例患者获得6~48个月(平均13.4个月)随访。获得随访的15例患者冠状位主弯Cobb角术前为58.67°±20.36°(43°~97°),术后为20.32°±8.76°(8°~37°),末次随访时为21.76°±8.34°(10°~41°),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矫正率为50.76%~82.36%,平均为65.36%,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丢失率为2.45%。术前矢状位后凸角度为45.62°±16.26°(15°~70°),术后为16.35°±16.87°(-20°~40°),末次随访时为18.27°±13.92°(-15°~40°),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矫正率为50.97%~79.32%,平均为64.16%,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丢失率为4.2%。15例患者中,6例术前存在冠状面失平衡,术后均恢复平衡;4例术前存在矢状面失平衡,术后3例恢复平衡,1例仍为失平衡。SRS-22问卷量表总得分由术前66.47±12.35分(49~7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4.13±6.42分(76~92分)(P<0.01)。15例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或内固定断裂。结论:应用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技术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可获得较好的矫形效果,显著改善患者躯体外观及躯体平衡,同时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关节腔内和静脉应用的氨甲环酸在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方法检索数据库Pub Med,Scientce Direct,CENTRAL,Embase和CNKI内的随机对照试验,分析评估关节腔内和静脉应用氨甲环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主要分析是失血相关指标(失血量,引流量,最大血红蛋白下降值),输血率和血栓相关并发症(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的结果。必要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查得602篇文献,最终纳入8篇文献(965例)。结果显示:关节腔内和静脉应用氨甲环酸,输血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0,95%CI=0.68~1.45,P=0.99),组间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异质性(P=0.39,I~2=6%);最大血红蛋白下降值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43,95%CI=-0.08~0.95,P=0.10),但组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异质性(P0.001,I~2=93%);总失血量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5.65,95%CI=-198.36~187.05,P=0.95),但组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异质性(P0.001,I~2=98%);总引流量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40.73,95%CI=-16.83~98.28,P=0.17),但组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异质性(P0.001,I~2=81%);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1,95%CI=0.47~2.65,P=0.81),组间无显著的统计学异质性(P=0.68,I~2=0%)。结论关节腔内和静脉应用氨甲环酸有着类似的功效和临床价值,可以在不牺牲安全性的情况下减少失血和输血率。部分结论仍需更多的证据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一期置换在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周围骨折中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人工全膝关节假体行一期置换的21例(21膝)65岁以上伴有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膝关节周围骨折病例,其中男12例(57.1%),女9例(42.9%),左膝11例(52.4%),右膝10例(47.6%),股骨远端骨折3例(14.3%),胫骨近端骨折18例(85.7%)。平均年龄68~88(78.1±6.0)岁,随访36~48个月,平均(41.5±4.1)个月,自骨折发生至关节置换3~10天,平均(5.5±2.3)天。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评价骨关节炎严重程度与骨折分型。随访时评估膝关节KSS评分、HSS评分,测量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常规拍摄术侧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下肢力线、假体位置。结果末次随访时,膝关节KSS评分66~95分,平均(80.5±7.9)分,其中优7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81.0%;HSS评分68~92分,平均(80.5±6.8)分,其中优7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85.7%;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95°~128°,平均(112.6±8.7)°。术后无病例出现膝关节屈曲挛缩及伸直受限。术后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溶栓治疗后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无假体感染、松动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外伤前已存在骨关节炎的老年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行一期全膝关节假体置换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