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过氧乙酸-乙醇(PES)联合辐照灭菌对脱钙骨基质(DBM)成骨诱导活性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长管骨制作成骨粉装入胶囊后分为两组进行消毒灭活处理:PES+20k Gy的钴-60射线消毒组(实验组)和20k Gy钴-60射线消毒组(对照组)。将DBM骨胶囊植入40只SD大鼠体内,分别在2、4、6、8周处死SD大鼠,将之前植入的DBM骨胶囊取出,对DBM的骨诱导活性进行检测。结果从大体观察看,实验组所植DBM骨块呈散在颗粒状、形态不完整,对照组所植DBM骨块呈卵圆形、质地较硬、形态完整;从新生微血管数(MVQ)看,实验组MVQ值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01);从新生骨生长速率看,对照组的生长速率为1.59 m/d,而实验组生长速率过低,无法测量;从钙、磷、碱性磷酸酶含量看,实验组钙含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实验组磷含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1),实验组碱性磷酸酶含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使用PES联合辐照灭菌以后会降低DBM的成骨诱导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超声与关节造影辅助下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7年8月收治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骨科的30例肱骨远端骨骺分离的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20.7个月,年龄范围为10~38个月;患侧为左侧10例,右侧20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扁平足病人中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的发病情况及影像学特征,分析扁平足病人合并IS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于武汉儿童医院就诊的608例扁平足病人的一般情况和影像学资料,统计扁平足病人中IS的发病率,采用秩和检验比较IS病人与非IS病人、IS中Cobb角>20°病人与Cobb角≤20°病人的一般情况及足影像学参数。采用单因素分析IS病人与非IS病人、IS中Cobb角>20°病人与Cobb角≤20°病人左足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右足HVA、左足(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 angle,MA)、右足MA、HVA差值、MA差值等指标,将P<0.20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扁平足病人发生IS的危险因素,扁平足合并IS病人Cobb角>20°的危险因素。结果 608例扁平足病人中,发生IS的有67例(67/608,11.01%)。扁平足合并IS病人与非IS病人比较,存在双侧足母外翻角不对称和双侧足弓不对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10岁病人(OR=2.866,95% CI:1.683~4.881,P<0.001),女性病人(OR=1.892,95% CI:1.121~3.193,P=0.017),双侧足弓不对称的扁平足病人(OR=1.194,95% CI:1.023~1.393,P=0.025),有更高的IS患病风险。IS病人Cobb角>20°病人左足足弓水平低于Cobb角≤20°病人(P=0.019)。结论 IS在扁平足病人中的发病率可能较正常人群发病率高。扁平足合并IS病人存在双侧足形态不对称,包括双侧足母外翻角不对称及双侧足弓不对称,且双侧足弓不对称是扁平足合并I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判断移位较小或没有移位的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稳定性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就诊的35例移位较小或者没有移位的肱骨外髁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1岁7个月~11岁。我们对所有患儿均采用肘前部横切面及矢状切面超声检查来判断患儿软骨铰链是否存在:如软骨铰链存在则建议患儿行长臂石膏固定,1周后复查肘关节X线正侧位片;如软骨铰链断裂则建议行经皮钢针内固定术,术后2~3周复查肘关节X线正侧位片;如患儿软骨铰链断裂但又拒绝手术治疗,则行长臂石膏固定,5~7 d后复查肘关节X线正侧位片。结果 对35例患儿行超声检查后发现其中11例患儿软骨铰链存在,24例患儿软骨铰链完全断裂。在软骨铰链完全断裂的24例患儿中有8例家长拒绝手术治疗,我们对这8例患儿行长臂石膏固定后发现其中2例患儿1周后骨折端发生移位,有3例患儿2~3周后骨折端发生移位。11例因软骨铰链存在行石膏固定的患儿及16例因软骨铰链断裂行手术治疗的患儿骨折端均未发生移位,愈合良好。结论 超声检查操作简单,结果准确,无需镇静,易于推广,是判断儿童移位较小或没有移位的肱骨外髁骨折稳定性的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技术在儿童股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收治的12例具备手术指征的股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8个月至12岁(平均5岁7个月),均采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联合石膏外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后出院时间、并发症及骨折愈合的时间,并于术后6个月、1年及2年分别测量双下肢长度、下肢机械力线及股骨远端骨骺发育情况。末次随访采用Kolment评定标准评价患儿膝关节的优良率。结果 12例中无一例发生神经血管损伤、骨折端移位、膝内外翻畸形、克氏针松动、骨髓炎及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骨折骨性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9. 7±1. 5)周,无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情况。患儿均获1年以上随访,骨折全部愈合,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步态正常,双下肢等长,无旋转畸形。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100%。结论超声引导下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术治疗效果基本满意。术中通过超声指导儿童的股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及克氏针穿针固定可达到治疗精确定位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周治国  陈小亮  李雄涛  伍兴  张平  沈先涛 《骨科》2017,8(4):273-277
目的 探讨在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时利用超声技术探查尺神经的位置,以提高内侧穿针时尺神经安全性的效果观察.方法 对我科于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3例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进行了肱骨内侧穿针的前瞻性研究.其中,男33例,女20例;年龄为1~13岁,平均为(5.3±0.4)岁.GartlandⅡ型18例,GartlandⅢ型35例.患儿均无尺神经损伤,开放复位4例,闭合复位49例.对患儿骨折复位后进行了交叉穿针技术固定,术中使用超声引导内侧穿针,以避免尺神经损伤.记录术中神经血管的状态和并发症情况,观察患儿愈合情况和愈合时间.超声观察术中、术后情况:术中尺神经和固定针的位置关系,术后有无尺神经损伤的临床症状和表现.结果 术中使用超声检查,能够清楚地观察到肘管解剖形态,尺神经能得到清楚的显示.屈肘10°时,患儿使尺神经在肘管内松弛,在超声引导下顺利完成骨折内侧穿针.术中没有病例发生尺神经损伤.患儿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为(16.2±9)个月.患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2.7~3.1个月,平均为(2.9±0.2)个月.结论 目前在操作技术上有较高的要求,但其可以准确地显示尺神经位置、引导穿针,可以有效地提高尺神经安全性,故我们认为超声技术是引导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时内侧穿针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儿童肱骨远端Ⅰ型骨骺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婴幼儿肱骨远端骨骺损伤的病例资料,并将超声检查结果与X线、CT及手术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例患儿经X线及CT检查,均未见明显骨折线,均报告为肘关节脱位不能排除,超声检查准确诊断为肱骨远端Ⅰ型骨骺损伤,并完全排除肘关节脱位,避免了误诊。远端骨骺向肱骨背侧滑移的“阶梯”征象及“尺骨鹰嘴消失征”为其特异性超声表现。结论:超声检查是诊断儿童肱骨远端Ⅰ型骨骺损伤的有效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