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小儿半椎体畸形的外科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半椎体畸形的外科治疗及相关问题。方法:手术治疗94例半椎体畸形患儿,按照术式分为单纯半椎体切除组及半椎体切除后路加压固定组,随访观察术后情况,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两组侧弯均得到控制,后路加压固定组侧弯矫正明显好于单纯组,但术后并发症较多。结论:小儿半椎体畸形应早期手术治疗,前后路切除半椎体并加压固定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中椎管内畸形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发病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03年3月至2009年10月经本院治疗的610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术前行病史采集,脊柱CT、MR、腹部B超,心脏彩超等检查,了解脊柱、椎管内畸形及其他系统畸形情况.结果 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中椎管内神经系统畸形的发生率为33.0%(201/610),在发病与性别、胎次、父母亲年龄、出生地、脊柱畸形分类、侧弯部位、侧凸方向以及是否合并泌尿系畸形,心血管畸形,肋骨及胸壁畸形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脊柱侧弯Winter分型为混合型者,在椎管内神经系统畸形组较无畸形组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 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椎管内神经系统畸形的发生率较高,需引起临床重视,建议行CT结合MRI检查,以早期发现,避免漏诊,并予适当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45年期间,3个阶段、3种方法、20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PT)患儿的治疗经验。方法我们医院对CPT先后采用了单纯植骨融合术(1956~1977年,5例),游离带血管蒂腓骨移植手术(1977~1990年,7例)和Ilizarov技术和外固定器(1990~2007年,8例)3种方法。结果 20例患儿中15例假关节愈合,治愈率为75%,有2例为愈合后再骨折,治疗后重新愈合。结论对CPT的治疗效果,以游离带血管蒂腓骨移植手术与Il-izarov技术和外固定器较好,两者均较早期的单纯植骨融合方法疗效提高。但3种方法结合应用效果最佳。目前为止,对CPT的治疗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膝外翻、踝外翻、胫骨再骨折、治疗时间过长等。  相似文献   
4.
中华长城内固定器械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中华长城器械治疗小儿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 :应用中华长城内固定器械矫正青少年脊柱侧凸45例 ,通过比较术前术后的Coob角、顶椎移位、顶椎旋转及身高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术前Coob角平均64°,术后平均 2 7°。顶椎移位术前平均 2 1 7cm ,术后平均 1 54cm。身高平均增加 6cm。所有患儿在术后 1年均获得满意的脊柱融合 ,并保留一定的脊柱活动度 ,术后并发症较少。结论 :中华长城内固定器械对矫正脊柱Coob角40°~ 70°脊柱侧凸疗效满意 ,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Salter截骨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升华  李健  高梁斌  李成鑫  祁新禹 《广东医学》2004,25(10):1175-1176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外科治疗及相关问题。方法 手术治疗 6 0例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按照术式分为单纯Salter截骨组及Salter截骨加股骨旋转截骨组。随访观察术后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髋脱位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偶见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Salter截骨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良好术式 ,前倾角较大 ,特别是又伴年龄较大的儿童应当同时行股骨截骨。  相似文献   
6.
尺骨延长治疗儿童多发性骨软骨瘤所致前臂畸形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26例因多发性骨软骨瘤导致前臂畸形的手术治疗经验,探讨手术的安全性、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采用尺骨截骨Ilizarov技术和骨外固定器逐渐延长尺骨,矫正弯曲,同时牵引桡骨小头复位。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进行腕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屈伸功能锻炼,尤其是伸直功能锻炼。结果8例前臂短缩、弯曲得到矫正,肘内翻、腕关节尺偏纠正,外观满意。前臂旋转功能较术前改善,旋前增加10°-16°,旋后增加11°-14°。1例发生暂时性桡神经麻痹,1例发生肘关节功能障碍,2例低龄患儿出现指间关节屈曲,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结论采用尺骨延长术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所致的前臂畸形具有改善外观和功能的作用。治疗期间应注意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问关节的康复训练,尤其是低龄儿童。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探讨生长棒撑开手术对撑开节段内外脊柱和椎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2008年6月~2013年12月采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221例,术后至少有两次脊柱CT检查且2次检查间至少有1次撑开的患儿31例,男17例,女14例,首次手术时年龄3.2~9.1岁;第一次CT检查时年龄为7.1±2.3岁;末次CT检查时年龄为10.0±2.1岁。1.0~5.9年内共进92次撑开手术,人均撑开次数为3次,年均撑开次数为1.1次。第一次CT检查平均为第2次撑开,末次CT检查平均为第5次撑开。测量并比较第一次和末次CT检查时患者生长棒撑开节段内外椎体高度、主弯Cobb角、矢状位胸后凸Cobb角、T1~T12和T1~S1高度、脊柱偏移距离。结果:第一次和末次CT检查时撑开节段内单个椎体高度为18.2±4.7mm和21.8±5.5mm,撑开节段外单个椎体高度为19.2±3.2mm和22.7±3.4mm,前后两次撑开节段内外椎体高度有统计学差异(P=0.035)。撑开节段内、外单个椎体高度增加为1.4±0.9mm/yr、1.2±0.9mm/y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撑开节段内椎体比撑开节段外椎体生长快。两次测量时冠状位主弯Cobb角分别为56.8°±15.3°和52.9°±15.4°,矢状位胸后凸Cobb角为36.6°±18.9°和43.7°±18.2°,T1~12高度为16.7±3.3cm和19.1±3.3cm,T1~S1高度为27.9±4.7cm和32.5±4.7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平移为18.6±15.2mm和20.0±21.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时撑开节段内的正常椎体生长速率快于撑开节段外的椎体生长速率,撑开期间胸椎和脊柱高度均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8.
Marfan''s综合征合并小儿脊柱侧凸的外科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arfan‘s综合征合并小儿脊柱畸形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方法:30例Marfan‘s综合征合并脊柱畸形的患儿在我院得到矫治及随访。13例采用单纯后路矫形融合,17例采用前路松解加后路矫形。其中20例曾采用支具等保守疗法。通过对手术前后的顶椎偏移(AVT),顶椎旋转度(AVR),Cobb‘s角,躯干移位程度(TS)及身高的变化比较,分析总结治疗效果并探讨治疗原则。结果:单纯后路矫形术后并发症较多,前后路较大范围的融合疗效较佳。结论:Marfan‘s综合征合并小儿脊柱畸形应早期治疗,前后路融合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椎体发育异常可导致各种脊柱畸形,包括先天性脊柱侧凸、先天性后凸畸形或侧后凸畸形.Putti于1910年首次描述了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先天性脊柱侧凸按照Meo分型方法可分为椎体形成缺陷(Ⅰ型),分节缺陷(Ⅱ型)和混合型(Ⅲ型)三类.前两型是脊柱侧凸畸形的基本类型.Ⅰ型包括:半椎体和楔形椎体;Ⅱ型包括:椎体融合、不对称的骨桥以及严重骨桥合并半椎体畸形.先天性脊柱侧凸中椎体异常大约80%属于Ⅰ型和Ⅱ型,剩余20%不能进行明确分型.其中半椎体是先天性脊柱侧凸最常见的类型(占46%),起初发展缓慢,青春期可达到进展高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Apofix内固定器械治疗小儿半椎体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后路会师式方法切除半椎体 ,后路置入Apofix内固定器械加压固定并植骨治疗 4 0例半椎体畸形患儿 ,随访 7~ 12个月 ,观察术后情况。结果 术前Cobb角平均为 31°,术后为 2 0 °,侧弯明显得到控制 ,但术后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如曲轴、脱钩、感染等。结论 Apofix内固定器械治疗小儿半椎体畸形效果良好 ,此术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