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舟山市3例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进行病原学鉴定、确诊,并分析其遗传特征.方法 选用巢式RT-PCR测定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及L、M、S3个特异性基因,并对基因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上公布的序列进行比对确认.用DNAStar软件构建进化树与序列距离表.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患者恢复期和急性期血清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滴度.结果 3例SFTS患者急性期血清中均能检测到新布尼亚病毒的3个特异性基因片段,其中S基因核苷酸序列与舟山市同类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在94.4%~ 100.0%,患者恢复期血清病毒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结论 经过病原学鉴定,3例临床疑似患者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新近感染病例.舟山市新布尼亚病毒的遗传特征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各亚群分布情况以及HLA—DR表达水平,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14^+CD16^+单核细胞及HLA-DR的表达特点,以及与疾病进程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21例免疫耐受(IT)患者、29例免疫活化(IA)患者,及31例正常人外周血CD14、CD16、HLA—DR的表达。同时调查肝功能、乙肝五项和血清HBVDNA等相应临床资料。结果:免疫活化组(IA)的CD14^+CD16^+亚群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免疫耐受组(IT)(P〈0.01);单核细胞CD14^+CD16^+亚群HLA.DR表达明显高于CD14^+CD16^+亚群(P〈0.01);乙型肝炎患者CD14^+CD16^+单核细胞比率与ALT呈正相关(r=0.876,P〈0.01),与HBVDNA载量成负相关(r=-0.267,P〈0.01)。结论:CD14^+CD16^+单核细胞可能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参与调节针对HBV的免疫反应,CD14^+CD16^+单核细胞与HBV复制和肝脏炎症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检测单核细胞CD14^+CD16^+亚群及HLA-DR水平对于了解乙型肝炎患者疾病进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抗一控制”联合血液净化救治危重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10月舟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危重型SFTS并接受“三抗一控制”联合血液净化治疗的14例患者,收集其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比较联合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临床症状、预后的差异;并将14例患者分为早期联合治疗组8例和晚期联合治疗组6例,比较两组患者转归情况。结果14例患者中有明确蜱虫叮咬史4例(28.6%),来自岱山岛12例(85.7%),农民12例(85.7%);联合治疗后ALT、AST、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淀粉酶、脂肪酶、乳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较联合治疗前指标均明显改善(均P<0.05);14例患者联合治疗前后体温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早期联合治疗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评分、病死率与晚期联合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好转出院者8例,死亡6例。结论“三抗一控制”联合血液净化救治疗危重型SFTS患者时可改善其实验室指标,早期实施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对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导大鼠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取SD大鼠48只,其中42只以ANIT 100 mg/kg灌胃造成急性肝损伤,在肝损伤后24 h处死6只,其余均分为对照组和UDCA组各18只.对照组予0.9%NaCl溶液灌胃,UDCA组予20 mg/kg UDCA灌胃,分别在造模后48、72、96 h各处死6只,另6只不予处理为空白对照组.所有大鼠处死留取血清和肝组织,检测血清ALT、AST、Tbil、总胆汁酸(TBA),ELISA法检测血清IL-10、IL-6、TNF-α,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 mRNA,HE染色观察肝组织炎性反应活动度.结果 肝损伤造模后48 h,UDCA组和对照组血清Tbil[(143.80±12.08) μmol/L比(178.50±15.19)μmol/L]、TBA[( 13.15±3.81) μmol/L比(21.68±7.93)μmol/L]、IL-10[(44.13±3.68)ng/L比(37.15±6.25)ng/L]、IL-6[(50.80±2.09) ng/L比(57.32±4.63)ng/L]、TNF-α[(17.53±0.84)ng/L比(19.10±1.64) 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肝损伤造模后72 h,UDCA组和对照组血清ALT[(721.67±97.54)U/L比(929.50±148.29)U/L]、IL-10[(54.68±6.79)ng/L比(43.85±4.08)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肝损伤造模后96 h,UDCA组和对照组血清ALT[(156.83±14.99)U/L比(250.67±42.29)U/L]、AST[(143.67±27.45) U/L比(206.00±63.94)U/L]、Tbil[(23.53±5.08)μmol/L比(34.02±9.98)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肝损伤造模后UDCA组和对照组肝组织Mrp2 mRNA表达在48 h(0.77±0.21、0.46±0.25)、72 h(2.27±0.84、1.10±0.38)、96 h(3.64±0.54、2.75±0.69)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UDCA对ANIT诱导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保护作用机制可能和调控血清细胞因子及肝脏Mrp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以及SFTSV基因序列.方法 收集2011年5月至7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舟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5例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均经PCR检测SFTSV核酸确诊.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CD3+ CD4+、CD3+ CD8+T淋巴细胞,分离的病毒株测序并与GenBank比对.结果 SFTS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全身肌肉酸痛、浅表淋巴结肿大、腹痛、腹泻,可伴消化道出血,在急性期WBC、PLT、CD3+CD4+T淋巴细胞呈进行性下降,最低分别为(0.97~2.00)×109/L,(12~42)×109/L和7.52%~20.39%.2例患者血清中分离出病毒,其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SFTSV进行比对,依赖RNA的RNA聚合酶基因与BX-2010、L-WWG、LN3、JS4、SD4、HN6和AH12的同源性为96%,糖蛋白基因的同源性为94%,而N蛋白基因与JS4、SD4和LN4的同源性为95%;分离的2株病毒的上述三种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结论 SFTSV在浙江省有散发流行,以本土疫源性可能大,起病急,病情重,伴多脏器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浙江省舟山医院收治的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8例)和未并发MODS(20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对两组患者血小板进行常规检测并比较,检测两组患者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前后的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a、CD42a、CD61、CD62p)的阳性表达率和平均荧光强度(MFI),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MODS组与非MODS组ADP诱导前比较,血小板的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9,P>0.05),但平均体积偏大(t=6.417,P<0.01),血小板分布宽度大(t =9.664,P<0.01);MODS组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阳性表达率和MFI较非MODS组患者显著增高(CD41a:t=14.486和49.419,P<0.01;CD42a:t =41.693和58.160,P<0.01;CD61:t=15.452和19.251,P<0.01;CD62p:t 18.230和24.258,P<0.05);经ADP诱导活化处理后MODS组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阳性表达率和MFI未出现明显变化(CD41a:t=1.364和1.237,P>0.05;CD42a:t=1.247和1.448,P>0.05; CD61:t=1.258和1.354,P> 0.05;CD62p:t=1.213和1.147,P>0.05),而非MODS组患者经ADP诱导活化处理后血小板膜糖蛋白阳性表达率和MFI均明显升高(CD41a:t=15.891和18.417,P<0.01;CD42a:t=54.367和14.217,P<0.01;CD61:t=16.257和21.348,P<0.01;CD62p:t =58.268和18.145,P<0.01).结论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并发MODS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阳性表达率和MFI较轻症患者高,而且持续活化表达能力极低,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检测可以作为判断新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阿德福韦酯治疗效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阿德福韦酯治疗效应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合TaqmanMGB探针技术,对血清中HBV基因型进行分型检测,观察63例不同基因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经阿德福韦酯(商品名:贺维力)治疗后ALT水平、HBVDNA定量、HBeAg血清转换情况。结果:63例HBV患者中B基因型17例(27.0%),C基因型46例(73.0%)。阿德福韦酯治疗3个月与治疗12个月时B基因型与C基因型两组间ALT、HBVDN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治疗6、9个月后,两组ALT、HBVDNA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阿德福韦酯对B基因型疗效优于C型;治疗12个月,B、C基因型HBeAg血清转换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短期观察HBV基因型与阿德福韦酯的治疗效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HBV基因B型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高于C型患者。  相似文献   
8.
肝组织学检查是明确肝组织炎症程度的金标准。但由于肝穿刺活检属有创检查,患者依从性差,不便于作动态观察,临床上难以将此作为常规检查,故本文目的是探讨血清层粘连蛋白(laminin,LN)、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III型前胶原(procollagenⅢ,PCⅢ)、IV型胶原(procollagenⅣ,PC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对应关系,以及血清HA、LN、PCⅢ、CⅣ在估计肝组织炎症程度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科1993年收治两例外伤性胫骨缺损并感染患者,应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经清创、病灶清除、局部皮瓣转移修复,胫前软组织缺损,对骨折端加压固定,并对骨缺损采用胫骨近侧干骺端截骨缓慢牵伸延长治疗,手术一次完成,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例1:患者原××,男性,32岁,因左小腿开放性骨折,骨外露8月余,于1993年10月26日入院。查体:扶双拐行走,左小腿中下1/3处胚前有8×8cm~2创口,周围为贴骨瘢痕、骨感染外露及钢板外露,有脓性分泌物。X线片示胫骨中下1/3处有4.5cm之骨缺损,骨断端硬化,有一  相似文献   
10.
对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简易程序的特点和应用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在药品监管中应用简易程序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和应用简易程序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