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时36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a。优良率达97%,植骨椎体间骨性融合率100%。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可使不稳节段即刻稳定,骨性融合率高,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科自2009年10月—2012年1月采用经皮穿 刺近椎体中线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患者骨质疏 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28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Van Neck病是一种发生于坐骨耻骨结合处的骨骺病,于1924年由Van Neck首先确认,并提供了病理诊断,故后人以其名字命名该病[1]。检索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9)国内报告病例42例[2-4],所以该病临床上并不多见,有时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1,4],笔者曾见误诊为骨肿瘤给予手术治疗的病例,为此,有必要整理我院2000年7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收治的6例患儿的病例资料,并报告如下,以防止临床再次出现误诊误治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颈髓损伤(TCSCI)早期并发呼吸衰竭的风险及影响因素,为评估、改善TCSCI患者预后提供可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5年6月期间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12例TCS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呼吸衰竭进行分组,41例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组,171例无呼吸衰竭患者作为对照组。单因素分析研究组间性别、年龄、受伤原因、损伤平面、是否伴有骨折脱位、ASIA分级情况差异,并纳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研究并发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 结果 2组是否伴有骨折脱位(χ2=7.964,P=0.005)、损伤平面(χ2=15.826,P<0.001)、受伤原因(χ2=4.3047,P=0.014)、ASIA (χ2=51.94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χ2=0.040,P=0.624)、年龄(χ2=1.517,P=0.46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是否伴有骨折脱位(OR=6.120,95%CI:1.574~9.644)、损伤平面(OR=2.215,95%CI:1.369~3.454)、ASIA分级(OR=1.925,95%CI:1.122~2.774)是独立的影响因素。 结论 伴有骨折脱位、损伤平面C4以上、ASIA分级高可能是TCSCI早期并发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并发呼吸衰竭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后路切开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结合骨水泥伤椎强化治疗老年人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15例老年人胸腰椎爆裂骨折,年龄63~76岁(平均67.2岁),采取后路切开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结合骨水泥伤椎成形术. 结果 本组手术持续时间1.0~2.1小时,平均1.5小时,术中出血量50~150ml,平均80ml,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未见骨水泥渗漏.术后2周切口愈合拆线后离床负重行走,15例患者均顺利出院.3个月后腰背疼痛VAS评分平均减少5分,术后X线摄片显示后凸 Cobb角平均矫正17.6°,丢失的椎体高度恢复92%以上.随访18个月后显示Cobb角平均只丢失4.2°,椎体高度平均改变<2.2%,腰椎过伸过屈动力摄片显示固定段无异常活动,未发现有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病例. 结论 后路切开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老年人胸腰椎爆裂骨折,能有效恢复脊柱序列,而骨水泥伤椎强化使老年人胸腰椎爆裂骨折得到即刻稳定重建,有利于术后早期离床负重行走,减少术后长期卧床所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对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近年来除传统的椎间植骨融合术外,加用了后路或前路内固定,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本院采用前路彻底病灶清除和植骨,并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6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伴前、中柱压缩的胸腰椎屈曲牵张型骨折表现隐匿的原因,并探讨其发生机制、影像学诊断及手术复位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5月-2006年12月收治的屈曲牵张型胸腰椎骨折患者39例,其中伴前、中柱压缩的患者17例,评价影像学检查(X线片、CT和MRI)的诊断价值,所有患者均给予后路手术,术中利用先单纯撑开复位前、中柱再行后方轴向加压复位后柱两步骤复位法进行复位内固定治疗,并评价该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伴前、中柱压缩的患者占全部屈曲牵张骨折患者的43.6%,17例术前有6例误诊为单纯压缩性骨折,各种影像学检查不同程度发现后柱骨性和(或)韧带复合体损伤的阳性结果:X线片8例,CT平扫7例,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11例,MRI17例.17例单纯后路撑开后有8例出现后柱过撑现象,给予后方再加压进行复位后效果较好.结论 伴前、中柱压缩的屈曲牵张型骨折的后柱损伤表现常较隐匿,有一定临床发生率,但容易误诊为单纯压缩性骨折,CT MPR和MRI对诊断有较大帮助.采用先撑开再加压的两步骤复位法效果满意,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SLIC评分系统对下颈椎损伤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对76例下颈椎损伤患者行颈椎X线、CT、MRI检查和系统的神经学体检,按照SLIC系统的原则对骨折形态、间盘韧带复合体(DLC)状态和神经功能状态3个方面进行评估。根据影像学检查将骨折形态分为:无异常、压缩型、爆裂型、牵张型和旋转/平移型;将DLC损伤分为:无损伤型、不确定型、断裂型;根据神经学体检将神经损伤状态分为:无损伤、神经根损伤、完全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和持续脊髓压迫损伤。根据SLIC评分系统选择治疗方法,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22(12.6±1.2)个月。15例评分≤4分的患者选择非手术治疗,其中有4例评分=4分者转为手术治疗;8例评分=4分及53例评分≥5分的患者均选择手术治疗。治疗后除6例脊髓完全性损伤者神经功能无好转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SLIC评分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且使用简单,易于掌握,此方法对于颈椎损伤的评估较全面和准确,可以作为患者临床治疗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2008年3月-2009年6月期间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de—compression,PLDD)基础上结合骶管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胸腰段是发生脊柱脊髓损伤的最常见部位,致残率高,我院2002年6月-2006年6月应用GSS-Ⅱ型内固定系统后路整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4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