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椎间融合术中腰椎融合器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基于正常人L3~4节段的CT扫描数据,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钛合金椎间融合器制作,设备为EOSINT M280(EOS GmbH公司,德国).建立完整的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实验模型进行不同入路的生物力学性能测定并进行对比研究.手术入路包括前路腰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直接外侧腰椎间融合术(direct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DLIF)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在L3椎体表面施加500 N的模拟重力和10 N·m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6种生理活动,观察力学性能差异.结果 行不同入路腰椎融合术后,ALIF以及DLIF模型的预测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椎间融合器应力显著低于PLIF和TLIF模型;ALIF、DLIF以及TLIF模型的终板应力较PLIF显著降低.结论 在4种不同入路的选择中,ALIF、DLIF术后模型的ROM、融合器应力、终板应力均有良好表现.结合临床ALIF的局限性在于前路手术操作相对复杂,容错率较低,而DLIF入路效果与ALIF相似,且具有更好的综合性优势,同时在临床操作过程中更适合于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2.
离体脊柱标本三维运动载荷-位移特性的描述是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基础,如何准确地模拟在体脊柱的载荷与运动情况是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难点。国内外学者从测试理论与测试工具上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按照控制方法主要分为载荷控制、位移控制和混合控制。基于不同的控制方法,测试工具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之中。总结目前国内外研制的脊柱离体加载装置的工作原理,并分析其主要优缺点,为离体脊柱生物力学加载装置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新型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在儿童脊柱侧凸治疗中的初步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使用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侧凸患儿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4~12岁,平均7.8岁。Risser征均为0级。均为特发性脊柱侧凸。单胸弯3例,单胸腰弯或腰弯6例,双胸弯1例。入院时冠状位Cobb角38°~85°,平均66.8°;矢状位Cobb角38°~66°,平均45.5°;坐高36~64 cm,平均48.6 cm。疗效评价指标包括冠状位、矢状位Cobb角及其矫正率、坐高、躯干偏移、双肩高度差、植骨融合情况、矫正丢失率和并发症,重点在身高和发育情况。结果 术后即刻冠状位Cobb角17°~39°,平均28°,矫正率为48%~65%,平均为52%。术后矢状位Cobb角25°~39°,平均31°,坐高46~70 cm,平均56.8 cm。全部病例随访12~44个月,平均26.5个月。随访期间矫正角度丢失率< 5%,坐高平均增加2 cm ,3例出现矫形棒尾端皮肤感染,均予以局部换药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肩部失平衡,余未出现断钉、断棒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 新型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治疗儿童脊柱侧凸的初步临床疗效证实该系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枕颈融合术治疗颅颈部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例颅颈部畸形患者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9~60岁(40.4±8.2)岁。Amdd—Chiari畸形8例,寰枕融合并颅底扁平5例,颈椎分节不全(Klippel—Feil综合征)2例。术前CT和MRI检查均提示寰枢椎脱位合并脊髓不同程度受压。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为6~10分,平均(8.1±1.7)分。所有患者人院后均行颅骨持续牵引,均采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220min(140.2±30.5)min;出血量190~710ml(272.2±73.4)ml。无脊髓血管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第3天JOA评分9—14分,平均(11.0±2.1)分,较术前明显改善(t=0.003,P〈0.05)。术后复查X线片、CT和MRI提示板障间螺钉位置均满意,没有螺钉穿透枕骨内板。除1例复位不良外,余14例均完全复位,脊髓受压完全解除。随访12~36个月,平均(22.0±6.3)个月,术后3—9个月(5.1±2.7)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发生。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2—16分,平均(14.1±1.6)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02,P〈0.05)。结论颅骨持续牵引结合枕骨板障问螺钉固定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简单、方便植骨等优点,是治疗颅颈部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柱新型外固定器在无神经功能障碍相邻双节段胸腰椎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28例无神经功能障碍相邻双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19~55岁,平均(37.5±10.3)岁。依据骨折AO分型,均为A型骨折,其中T_(10,11)2例,T_(11,12)_3例,T_(12)L_1 9例,L_(1,2)4例,L_(2,3)5例,L_(3,4)4例,L(4,5)1例。28例均行脊柱新型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植骨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并发症情况,影像学观察手术前后﹑外固定拆除前和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变化、骨愈合情况,依据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8例手术顺利,均获得随访,时间13~32个月,平均(24.5±3.5)个月。术前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VAS评分与术后3 d、外固定器拆除前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与术后3 d及外固定器拆除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AS评分则呈现逐降下降的趋势。术后2例出现螺钉松动,1例钉道感染,余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采用脊柱新型外固定器治疗无神经功能障碍相邻双节段胸腰椎骨折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锁定式椎间融合器(MC+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41例颈椎病患者应用MC+椎间融合器于ACDF,观察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影像学表现.[结果]随访41例,平均随访时间6.2±2.5个月,术前JOA评分6~13分,平均(8.7±2.3)分;术后JOA评分12~17分,平均(14.9±2.1)分,术后比术前有明显提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JOA改善率均为优(86.5%).影像学检查显示术后(4.8±1.1)个月植骨块获得骨性融合,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恢复正常,感觉、肌力明显恢复,无椎间融合器物松动、移位现象.[结论]MC+椎间融合器应用操作简单,能有效的维持椎间高度和正常颈椎生理曲度,融合可靠,术后短期疗效肯定,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颌下咽后上颈椎前路钩状钛板(retropharyngeal cervical vertebra hook-plate,RCHP)内固定重建术治疗枢椎椎体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RCHP内固定结合植骨或骨水泥手术治疗枢椎肿瘤9例,其中恶性肿瘤7例,良性肿瘤2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均未发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结果随访时间5~22个月,平均13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术中无脊髓、重要神经及血管损伤。术后1例患者出现喝水呛咳、吞咽困难等喉上神经牵拉症状,予以神经康复治疗后1周内好转,2周内恢复正常进食。2例进行植骨的良性肿瘤患者术后3~6个月内获得植骨融合,平均4个月。所有病例均未见内固定松动。结论应用RCHP内固定治疗枢椎椎体肿瘤,可以Ⅰ期处理肿瘤病灶并进行稳定性重建,具有简便易行、安全性高、固定可靠、疗效优良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比较经前路与后路应用椎间融合器(Cage)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确诊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患者实施前路椎间盘摘除Cage植入椎间融合8例,后路12例,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临床疗效、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后路椎间融合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出血量较多;1例前路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感染,二期清创缝合后二期愈合;术后1.5年随访时前路8例患者4例患者JOA评分为优,3例良,1例可。0例差,优良率为87.5%;后路12例患者6例患者评分为优,4例良,1例可,1例差,优良率为88.3%,前路与后路两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例后路椎间融合患者出现融合失败,其余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融合。【结论】Cage椎间融合手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前路、后路手术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前路手术相对并发症少、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进行翻修手术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6月该科室28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进行翻修手术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翻修手术前后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MacNab标准评估再次手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椎间孔镜手术,手术时间55~95 min,平均(62.2±5.5) min;术前腿痛VAS评分为(8.1±0.3)分,术后腿痛VAS评分为(2.6±0.2)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按MacNab功能评定标准:优11例、良14例、可1例、差2例,整体满意度为89.3%。结论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患者,可选择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行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