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2篇
  免费   367篇
  国内免费   232篇
耳鼻咽喉   24篇
儿科学   39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75篇
口腔科学   42篇
临床医学   640篇
内科学   414篇
皮肤病学   44篇
神经病学   150篇
特种医学   268篇
外科学   672篇
综合类   1369篇
预防医学   457篇
眼科学   133篇
药学   619篇
  11篇
中国医学   551篇
肿瘤学   2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93篇
  2019年   212篇
  2018年   193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332篇
  2013年   384篇
  2012年   393篇
  2011年   416篇
  2010年   417篇
  2009年   370篇
  2008年   289篇
  2007年   304篇
  2006年   311篇
  2005年   268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CTA)评估分析直肠癌患者肠系膜下动脉(IMA)分型及解剖特点,为直肠癌手术血管处理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接受IMA CTA检查的直肠癌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重建IMA图像。对IMA进行分类并测量统计肠系膜下血管各解剖参数。 结果 266例研究对象中男性187例,女性79例。111例(41.7%)左结肠动脉(LCA)从主干独立发出,112例(42.1%)LCA和乙状结肠动脉(SA)共干发出,33例(12.4%)LCA、SA及直肠上动脉(SRA)共干,10例(3.8%)缺乏LCA。全组IMA主干长度(LIMA)为(39.1±10.1)mm、IMA根部至髂血管分叉距离(DIMA)为(44.1±7.4)mm、IMA根部与肠系膜下静脉(IMV)水平距离为(24.6±8.9)mm、IMA分支点与IMV水平距离为(13.0±5.3)mm。LCA走行包括:122例(47.6%)高位型,88例(34.4%)中位型,46例(18.0%)低位型。65例(25.4%)LCA紧贴IMV内侧,136例(53.1%)LCA紧贴IMV外侧,55例(21.5%)LCA外侧远离IMV。 结论 术前利用三维CT血管成像可准确评估IMA分型及肠系膜下血管的形态走行关系,为直肠癌手术中血管处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3.
通过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重点监控药品管理,促进合理用药水平提升。采取事后处方点评及处方前置审核,建立和完善重点监控药品管理方案,对不合理用药进行拦截、宣教、绩效处罚、限量采购、约谈等,实现了重点监控药品规范化管理。实践后,不合理医嘱减少,处方点评合格率提升,辅助用药种类减少。认为建立重点监控药品管理的相关制度及流程,对提升合理用药水平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从制药废水活性污泥中筛选高效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方法 通过富集培养,BTB平板培养基快速筛选,纯化株通过形态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分析确定分类地位。在好氧条件下,对筛选株进行脱氮性能研究以及pH、碳源及含量和基础氨氮耐受进行考察。结果 获取PWAS17,PWAS21和PWAS34 3株异氧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初步鉴定PWAS17为水生产碱杆菌(Alcaligenes aquatilis)、PWAS21为蜡状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PWAS34为斯惠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ihuiensis)。其中Alcaligenes aquatilis和Pseudomonas sihuiensis少有报道。针对3株菌脱氮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株菌均能在去除氨氮同时降解COD,并且在去除氨氮过程中几乎无硝基氮和亚硝基氮的积累,均具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特性。通过对菌株脱氮条件优化,得出当pH为9.0,以0.8%柠檬酸钠为碳源,摇床转速220 r/min,接种量5%,温度30℃时最高氨氮去除率,PWAS17最高达92.1%,PWAS21最高达88.7%,PWAS34最高达92.1%。且基础氨氮浓度在50~500 mg/L范围内对3株菌的去除氨氮能力没有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人体肌电信号对于下肢动作识别的准确率,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GA)优化的径向基(RBF)神经网络分类模型。通过采集人体日常8种下肢动作的表面肌电信号并选择“sym6”系小波函数对肌电信号进行滤波预处理,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时频域特征降维,把特征向量输入GA算法优化的RBF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同一受试者8种下肢动作的平均识别率为94.00%±0.45%;对15位不同受试下肢动作识别率达到89.30%,比传统BP神经网络的识别准确率提高11.8%,预测时间缩短6 s。所提出的方法为肌电信号应用于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的意图识别研究提供参考,有助于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背景 结核性脑膜炎(TM)是临床常见的中枢性感染的一种,其起病较慢,症状不典型,病原学诊断困难,误诊率高。目前有效的TM诊断工具较少。利用常见的临床症状、检查指标等建立诊断评分系体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 目的 建立TM临床诊断评分体系(TMCDS),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初步评价。 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至2021年9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住院并诊断为脑膜炎的患者18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将患者随机分成建模组(147例)和验模组(40例)。根据是否为TM将建模组分为非TM亚组(76例)和TM亚组(71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发热、头痛、意识障碍、颈抵抗),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CD4+ T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颅内压、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糖、氯、蛋白、细胞数)。建模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M的影响因素;根据每个因素的β值所占比重设立相应分值,建立TMCDS;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TMCDS诊断TM的价值。 结果 两亚组头痛、HIV感染、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C反应蛋白升高、颅内压>200 mm H2O(1 mm H2O=0.009 8 kPa)、脑脊液糖降低、脑脊液氯降低、脑脊液蛋白升高、脑脊液单核细胞升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头痛、CD4+ T淋巴细胞<200/μl、C反应蛋白升高、脑脊液糖降低、脑脊液蛋白升高均是TM的影响因素(P<0.05)。将以上5个影响因素同时结合临床经验纳入脑脊液氯、脑脊液细胞数再次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头痛、CD4+ T淋巴细胞<200/μl、C反应蛋白升高、脑脊液糖降低、脑脊液蛋白升高均是TM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上述7个因素β值建立评分系统,将脑脊液氯降低β值设定为1分,其他因素β值与其的倍数即为该因素所对应的分值,因2个影响因素评分为负值,为方便临床,每个因素对应分值增加2.5分,最终建立TMCDS。TMCDS诊断建模组TM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7〔95%CI(0.735,0.879),标准误=0.037,P<0.001〕,最佳诊断界值为21.50分。TMCDS诊断验模组TM的AUC为0.766〔95%CI(0.610,0.921),标准误=0.079,P=0.004〕,灵敏度为0.789,特异度为0.667。 结论 通过7个变量建立的TMCDS简单易行,对于早期TM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肥胖症及其所合并的代谢性疾病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已分别达到34.3%和16.4%,我国的肥胖人口总数高居世界第一位。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二级预防阿帕替尼联合吉西他滨+多西他赛(GT)方案化疗致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性。方法90例在一线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减少,拟行阿帕替尼联合GT方案治疗的晚期骨与软组织肉瘤患者,随机分为3组(1∶1∶1),30例空白对照组患者不给予rhTPO二级预防;治疗组1(n=30):GT化疗第1~5天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每日1次;治疗组2:GT化疗第1、3、5、7、9天皮下注射TPO 300 U/kg/d,隔日1次。动态记录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组1和治疗组2发生1~2级血小板减少人数分别为12、6和5例,3级血小板减少人数分别为8、3和2例,对照组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2个治疗组(P<0.05);对照组、治疗组1和治疗组2化疗第14天时的血小板绝对值分别为(56.86±41.49)×109/L、(84.60±37.31)×109/L和(85.67±39.67)×109/L,对照组显著低于2个治疗组(P<0.05);对照组、治疗组1和治疗组2血小板平均恢复时间分别为(16.07±3.15)d、(10.17±3.06)d和(11.28±2.93)d,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小板恢复时间显著减少(P<0.05);对照组、治疗组1和治疗组2血小板输注次数分别为6、1和2次,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输注次数显著减少(P<0.05)。结论rhTPO对阿帕替尼联合GT方案化疗导致的血小板减少起到了有效的二级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下电凝钩与超声刀治疗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疗效。方法对青岛市立医院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就诊的低位直肠癌患者1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腹腔镜下不同手术方法分为电凝钩组(n=80)和超声刀组(n=70)。观察两组手术一般情况、近期疗效、术后并发症、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电凝钩组手术时间短于超声刀组(P<005),出血量、淋巴结切除个数、切除肿瘤直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刀组排尿困难发生率高于电凝钩组(P<005),两组术后肠梗阻、吻合口瘘和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电凝钩相较于超声刀手术用时更短,并发症发生更少,更加便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