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经股动脉途径Wistar大鼠选择性肝动脉插管及造影技术,为大鼠泡状棘球蚴病肝动脉灌注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方法。 方法 采用雄性Wistar大鼠30只,分别切开腹部及右侧腹股沟区,在直视下行经股动脉选择性肝动脉插管及造影术。 结果 30只Wistar大鼠,26只插管成功,24只造影成功。插管和造影的成功率分别为86.67%(26/30)和80.00%(24/30)。造影图像较为满意,可见动脉期早期肝动脉增宽、纡曲,可见"抱球征",毛细血管期可见病灶呈环形染色,中央染色变淡。 结论 经股动脉途径Wistar大鼠肝动脉插管及造影技术简便易行,成功率较高,可提高大鼠泡状棘球蚴病肝动脉灌注治疗研究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DSA评价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血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的血供情况。方法雌性Wistar大鼠30只,造影前经B超筛查病灶。对每只大鼠在分别行选择性肝动脉及门静脉DSA。结果病理检查证实30只大鼠共48个肝泡状棘球蚴病灶,B超共筛查出43个;门静脉造影显示33个,肝动脉造影显示26个病灶。门静脉参与直径≤3mm病灶的供血,直径4~8mm的病灶有门静脉及肝动脉双重供血,直径〉8mm病灶主要为肝动脉供血。结论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存在门静脉和(或)肝动脉双重血供,供血与病灶直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血管造影诊断价值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对75例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评估,测量狭窄段血管的长度及狭窄率,将其中同意行介入治疗的30例患者(39条患肢)纳入介入治疗组,治疗使用球囊导管进行扩张,对下肢动脉严重狭窄者行自膨式支架置入术。将拒绝行介入治疗的45例患者(60条患肢)纳入保守治疗组,采用内科保守药物治疗。临床随访6~36个月,观察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改善情况。对介入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介入治疗组技术成功率为100%,临床有效率为90.0%,1年内发生再狭窄而导致截肢率为10.0%;保守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62.2%,截肢率为37.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3年开通率为57.7%,截肢率为23.1%。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有效率,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超声在筛检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超声在筛检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经皮肝脏穿刺注射泡状棘球蚴组织混悬液的方法,制备原发性HAE模型,40只Wistar大鼠接种6个月后行B超检查及开腹探查.结果 B超检查示21只大鼠感染泡状棘球蚴,19只未感染,感染率52.50%.开腹探查证实B超检查21只阳性中1只未感染,19只未感染中1只为阳性.B超检查的灵敏度为95.24%,特异性为94.74%,假阳性率为4.27%,假阴性率5.27%.结论 B超检查诊断大鼠肝泡状棘球蚴感染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可做为一种无创性筛选大鼠肝泡状棘球蚴感染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BD)治疗肝泡球蚴病致梗阻性黄疸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泡状棘球蚴病致梗阻性黄疸病例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21~56岁.所有患者经B超、CT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或病理诊断确诊,经皮肝胆道穿刺造影明确梗阻部位,随后置入引流管胆道引流或胆道内支架,观察随访术前术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结果 12例病例均成功穿刺并置入引流管(10例)或置入支架(2例),成功率100%,对引流术前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结论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可明显改善肝泡球蚴病致梗阻性黄疸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创造二次手术机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