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1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应用MIPPO技术,采用内外侧双钢板固定治疗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8年6月至2011年3月我科采用MIPPO技术用双钢板固定治疗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远端骨折患者21例,先采用内侧切口,复位骨折,用普通钢板固定,必要时可配合克氏针或螺钉临时或永久固定,外侧应用MIPPO技术,不剥离骨膜,用LISS钢板固定,股骨髁上骨缺损区应用自体骨或异体骨植骨。结果:21例骨折均一期愈合。按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方法,优15例,良6例,优良率为100%。结论:内外侧双钢板固定是治疗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MIPPO技术可进一步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平面交锁固定髓内钉在胫骨远端距关节面5cm以内的V、VI区骨折中的应用,总结其临床疗效,介绍运用体会。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月的12例胫骨远端距关节面5cm以内的AO分型43-A2、43-A3型V、VI区骨折,采用闭合复位,透视下多平面交锁固定髓内钉进行治疗。结果:12例均获随访,时间5—21个月,平均9.7个月;完全负重时间10~24周,平均13.4周;临床愈合时间10~24周,平均12.2周;均于术后4—6周术肢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无伤口感染、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畸形愈合发生。根据Johner-Wrush放射学标准,优11例,良1例;优良率100%。结论:运用多平面交锁固定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距关节面5cm以内的V、VI区骨折,微创、可靠、满意,具有生物学优势,但应慎重选择病例。  相似文献   
4.
下地时间对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与手术后下地不负重活动时间的关系,为手术后正确指导患者功能锻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我院1996年1月~2003年10月收治的278例股骨颈骨折行内固定治疗的病例进行了5~10年的随访。根据患者术后下地时间分为3月内下地组(82例)、3-6月下地组(100例)以及6月后下地组(96例),分析比较各组间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发生股骨头坏死86例,发生率31%。其中3月内下地组34例,发生率41.5%;3~6月下地组27例,发生率27%;6月后下地组25例,发生率26.0%。根据统计学分析,手术后3月内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2组(P〈0.05),而3-6月下地组和6月后下地组之间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股骨颈骨折术厉股骨头坏死的发生随手术后下地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其中手术后3-6个月之间下地不负重活动,更有利于患者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由于现代生物材料、生物力学和生物工程的进展,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及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其术后并发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却是一种严重威胁机体健康的并发症,是关节置换术中、术后患者早期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轻度疼痛。虽然有一部分患者为无症状性血栓,但约有75%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临床上目前缺乏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程度评价的公认标准,而术后早期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是预防DVT的重要方法,亦在恢复关节功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判定早期CPM对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的预防作用,我们于2001年6月至2004年10月对接受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128例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深静脉栓塞是下肢手术,特别是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严重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甚至引起的肺栓塞而死亡,文章通过阐述该病的发病机制、中西医预防以及其它预防措施,为临床提供预防及治疗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单臂半环式三维固定架与孟和架在胫腓骨骨折治疗中的疗效并就固定架在性能、复位、愈合等方面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择项目治疗组30例病例和孟和架组(以往)30例在操作难度,骨折复位效果,固定稳定性,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项目治疗组解剖复位17例,占57%,近解剖复位13例,占43%;孟和架组解剖复位7例,占23%近解剖复位9例,占30%,以下14例占47%;复位解剖及近解剖均优于孟和架,x^2检验P〈0.01,愈合时间,治疗组2—5个月,平均3.23个月;对照组4-7个月,平均5.64个月。结论:单臂半环三维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较孟和架操作简便,复位十分满意,骨折愈合时间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150例80岁以上老人髋部骨折的治疗分析,探讨其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的必要性、方式及特点、手术前的准备及康复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50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髋部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牵引保守治疗12例,手术治疗138例)总结出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方式及特点、术前准备及康复治疗的成功经验。结果:本组无1例术中或住院期间死亡。随访病人116例,时间平均14个月。功能优良者95例,占8l%;可14例,占12%;差8例,占7%。结论:高龄老人的髋部骨折在无手术禁忌症情况下,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法要合理选择,手术前准备及康复治疗要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高龄老年人骨质疏松,肢体不灵活,当下肢突然扭转、跌倒或大粗隆部直接触地时,易造成骨折。这些老年人一般都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肾功能不全,不能承受较大的手术,或术后创口不愈合、感染。单纯长期牵引可引起并发症导致生命危险,我院选用外固定架可减小手术风险,得到满意效果,并且使患者早期离床,减少肺炎、褥疮等并发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自制单臂半环胫腓骨骨折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生物力学效应和临床疗效,选择成人离体新鲜骨1具,新鲜牛胫腓骨4具(其中2具备用),分别制作成斜形、横断形、粉碎性骨折模型,以骨折复位器模拟临床治疗方法将之复位固定后,固定于电子万能试验机上,分别对3种模型模拟骨折固定后的6种受力状态(施加轴向拉伸力、轴向压缩力、前后向弯曲压力、侧向弯曲压力、左扭转力、右扭转力)进行试验,观察骨折端位移,分别记录试验数据、坐标曲线图。同时对5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对骨折复位固定后的模型施加较常规外力可增加数倍的力,骨折复位固定器及骨折端本身的位移数均在许可范围。经50例临床应用观察,骨折全部愈合。表明该复位固定器设计力学结构合理,无偏心应力,具有弹性固定功能,性能稳定,能有效维持骨折复位效果的作用。且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