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腰大肌脓肿的治疗价值.方法 7例腰大肌脓肿患者,通过超声定位,在定位器引导下进行腰大肌脓肿穿刺,并留置引流管,术后根据细菌学结果,应用足程敏感抗菌素治疗.结果 7例患者术后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大肠杆菌2例,绿脓杆菌1例,经过引流及全身抗生素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获得治愈.结论 超声引导下进行腰大肌脓肿穿刺置管引流,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等特点,是治疗腰大肌脓肿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辅助脊柱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22例脊柱肿瘤患者术前行CT扫描,收集数据进行三维模型重建,使用3D打印机制作出与实体1:1大小的病灶区域的脊柱模型,参考打印模型,制定手术方案、模拟手术操作、预处理内置物,指导治疗.结果 22例均手术成功,症状均较术前有改善.术中参照打印模型,做到了精确、完整的切除病灶区域.术后X线复查,可见内置物位置良好,未见松动、移位.结论 使用3D打印技术能够直观、全面的显示脊柱病灶区域的解剖毗邻关系,术者能够提前熟悉病灶,术中可以精确、完整的切除肿瘤,避免重要血管、神经的损伤,预处理内置物材料,进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Goel技术联合一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64例寰枢椎不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2例采用Goel技术联合一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治疗(A组),另32例采用单纯Goel技术治疗(B组)。术后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估植骨融合情况,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并发症、内固定失败率、骨融合率、寰齿前间距(ADI)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 12个月,骨融合率为100%。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显著改善,未见明显并发症,无内固定失败病例。2组患者术后6、12个月ADI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Goel技术联合一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与单纯Goel技术相当,不增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还可减少自体骨植骨量,增加植骨面积,可以作为治疗寰枢椎不稳的补充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经后路前后联合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A3.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经后路前后联合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A3.3型骨折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L3节段22例,L4节段21例,L5节段15例。以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标准评估神经功能;通过腰椎X线、腰椎CT评价手术前后、末次随访时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椎管狭窄率、植骨融合率等;以Charles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持续2.4~3.7小时,术中出血量为550~1250 ml。术后发生脑脊液漏3例。所有患者均获18~68个月随访,平均26.4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随访时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椎管狭窄率较术后无明显变化;随访时植骨融合率满意;术后末次随访神经功能较术前有1~2级恢复。按Charles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9%。结论经后路前后联合减压植骨重建术达到了前后路手术减压效果,具有减压彻底、脊柱三柱即刻稳定、远期矫正率丢失少等优点,是治疗下腰椎A3.3型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创伤性枢椎滑脱2种不同的前路手术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6例新鲜尸体上颈椎标本(C0-4)制成C2双侧椎弓峡部切断并C2,3前纵韧带切断并C2/C3椎间盘切除(Destablized Ⅲ组)的创伤性枢椎滑脱模型。依次采用C2,3 开槽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C2,3组)和C3椎体大部分切除、植骨融合钢板系统内固定术(C2-4组)2种术式固定。对固定后标本在0.5N·m、1.5N·m、2.5N-m力矩下三维6个自由度运动时,运刖电测法进行应变电阻测定,计算2种术式固定下螺钉的拔出应力,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C2,3组在屈曲和伸展运动状态下,在不同载荷下所承受的应力均大于C2-4。组(P〈0.05),在左右旋转状态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理环境下C2,3 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能相对容易出现内置物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颈椎哑铃形肿瘤手术入路选择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7年2月在我科就诊的17例颈椎哑铃形肿瘤且制作3D打印模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结合或不结合3D打印为每位患者选择手术入路,结合3D打印且最多外科医师选择的手术入路作为最终的手术入路。17例患者手术前后均行JOA评分及Frankel分级。结果结合术前3D打印模型制定的手术入路,所有肿瘤均完全切除。术前不结合3D打印模型,3名外科医师均选择同一手术入路8例患者,2名外科医师选择同一手术入路9例患者,对比结合与不结合3D打印模型的手术入路,3名外科医师共改变手术入路13次,改变手术入路5例患者,包括2例后方入路改为侧方入路,2例侧方入路改为后方入路,1例侧方入路改为前方入路。最后行后方入路手术患者11例,前方入路手术患者1例,侧方入路手术患者3例,枕后远侧入路2例。讨论结合3D打印技术重建颈椎哑铃形肿瘤,能够将局部解剖结构以数字化方式重建打印,对于肿瘤形态、肿瘤与椎体、肿瘤与椎间孔、肿瘤与血管间的关系显示效果优秀。3D打印技术帮助术者精确、直观地了解术区情况,选择优势手术入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尤其是对于复杂肿瘤和血管异常走行显示效果优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测量成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解剖参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2月本院63例成年门诊患者,行颈椎CT检查,所得数据传输至PACS,然后在Aquarius NET Viewer(V4.4.6.80)窗口界面手工进行颈椎关节突关节各参数的测量分析。所得数据纳入统计学分析,比较同一关节突关节左右侧的差异以及男女间的差异。结果成年人下颈椎同一关节突关节的左右两侧横径、矢状径及外斜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年人下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基本对称。男性下颈椎不同关节突关节面的矢状径为11~13 mm,外斜径为11~12 mm;女性矢状径为10~12 mm,外斜径为10~11 mm,男性下颈椎关节突关节明显大于女性。结论 PACS测量成人下关节突关节解剖参数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对颈椎后路置钉融合手术中侧块螺钉的选择具有参考意义。按Magerl或Anderson方法置入下颈椎侧块螺钉时,男性选择长12~14 mm的螺钉是安全的,而对于女性则建议选择长12 mm的侧块螺钉。  相似文献   
9.
背景:三维可视化软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医生可以应用术前可视化软件在复杂脊柱骨折模型上进行安全的演示以此获得经验,同时可以根据患者个性化的三维模型制定出个性化的螺钉置入方案。 目的:观察置钉前应用可视化技术指导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短节段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32例腰椎椎体骨折脱位患者,置钉前通过Mimics软件观察椎弓根完整性并测量置钉相关参数,通过置钉前重建三维影像向患者讲解置钉方式及相关并发症,共置入182枚椎弓根螺钉。评估患者知情同意满意度、手术时间、置钉后CT平扫螺钉的位置情况。测量置钉前、置钉后2周及置钉后8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比值和Cobb's角,了解置钉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有无内固定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 结果与结论:患者知情同意非常满意者占100%,手术时间平均185 min,置钉后CT平扫173枚螺钉(95.1%)完全位于椎弓根内,经随访7-22个月,患者骨折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置钉后2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均较置钉前有显著改善(P 〈 0.05),置钉后8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s角与置钉后2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通过伤椎椎弓根钉道可视化技术能够有效指导治疗单一节段腰段骨折。这种方法可使医生进行术前计划,提高患者的病情知情同意满意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置钉后螺钉位置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