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外科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融合术后置入物后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6年12月接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或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的628例患者临床资料,以术后是否发生置入物后移将患者分为后移组(22例)和非后移组(606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后发生置入物后移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骨密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方式、融合节段、置入物类型、螺钉类型、术中是否加压、终板是否刮除、置入是否充分等,分析以上因素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与术后置入物后移的相关性。结果 628例患者中22例发生置入物后移,其中轻度后移12例、重度后移10例,后移发生率为3.5%。组间比较显示,螺钉类型、术中是否加压、终板是否完全刮除、置入是否充分4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4个指标与术后置入物后移具有相关性。结论万向螺钉的应用、术中未加压、终板完全刮除及置入不充分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出现置入物后移的危险因素,术中融合器的放置应尽量靠近椎体中央,对置入物后移合并神经功能受损者应尽早行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寰枢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伴C1,2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5月-2012年5月,对32例陈旧性齿突骨折伴C1,2不稳的患者进行寰枢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其中Ⅱ型23例,Ⅲ型9例。从受伤开始到手术治疗时间为6个月-3年,平均19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行寰枢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未伤及椎动脉和脊髓。平均手术时间10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90 mL。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在术后8个月随访时,患者骨折端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中未出现螺钉松动、断钉、移位等情况。寰齿前间距由术前7.5 mm缩小至术后2.8 mm(P〈0.05)。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由术前12.5±2.2改善至术后15.4±1.4(P〈0.05)。在末次随访中,3例患者Frankel分级从D级改善为E级。结论寰枢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合并C1,2不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比较传统置钉技术与个性化导向模板辅助置钉技术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症的置钉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7年7月我科收治的寰枢椎不稳症患者56例(男33例,女23例),男性年龄56.8±8.9岁(36~71岁),女性年龄54.5±10.8岁(33~72岁),其中30例行传统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照组),26例行个性化定点-定向导向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组)。寰椎和枢椎定点导板均有长条状扶手设计。术后3d复查CT评估寰椎和枢椎螺钉置入的安全性,并将螺钉位置分为4级:0级,螺钉完全位于骨性钉道内;1级,在横断面或矢状面上,螺钉直径穿破骨皮质≤50%;2级,在横断面或矢状面上,螺钉直径穿破骨皮质>50%;3级,螺钉直径完全穿破骨皮质。比较两组螺钉安全率(0级设为安全,1~3级设为存在风险)、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以及术中出血量。结果:寰椎椎弓根螺钉对照组0级48枚、1级7枚、2级2枚、3级1枚,观察组0级49枚、1级2枚、2级1枚、3级0枚,各级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枢椎椎弓根螺钉对照组0级53枚、1级6枚、2级1枚、3级0枚,观察组0级48枚、1级2枚、2级0枚、3级0枚,各级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螺钉安全率对照组及观察组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19);平均手术时间对照组109.2±17.1min,观察组115.2±16.6min,两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09);平均透视次数对照组12.50±1.95次,观察组6.85±2.44次,两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001);平均术中出血对照组198.1±108.3ml,双导板组160.3±135.4ml,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216)。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4~26个月(19.4±4.1个月),所有病例行寰枢椎后路术后均获得融合。结论:改良个性化导向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比传统置钉技术更能有效减少术中X线透视次数并提高临床手术置钉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寰椎后路侧块螺钉上倾角固定在15°的情况下,比较不同内倾角度置钉相对应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和进钉深度,以确定寰椎后路侧块螺钉在横断面上的最佳内倾角度。方法:募集颈椎结构正常的健康成年国人64名,男32名,女32名;年龄32.7±7.8岁(18~60岁),进行颈椎CT平扫,通过Mimics软件对志愿者的颈椎CT数据进行测量,在寰椎后路侧块螺钉上倾角为15°的情况下,分别测量内倾角度为0°、5°、10°、15°、20°、25°、30°和理想内倾角(β角)时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和寰椎后路侧块螺钉的进钉深度;测量正中矢状面与寰椎后弓最后缘的交点与进钉点之间的距离和进钉点处的后弓下缘侧块高度;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寰椎后路侧块螺钉的β角男性为20.01°±2.97°,女性为21.89°±3.14°。寰椎后路侧块螺钉内倾角度为0°、5°、10°、15°、20°、25°、30°和β角时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男性分别为8.95±1.18、9.51±1.14、10.00±1.17、10.42±1.20、10.39±1.29、9.41±1.25、8.04±1.21、11.02±0.96mm,女性分别为7.64±1.01、8.31±1.11、8.88±1.10、9.32±1.11、9.51±1.09、8.90±1.02、7.62±1.07、9.97±0.98mm;进钉深度男性分别为19.03±1.34、19.60±1.39、20.28±1.47、21.20±1.48、22.11±1.54、23.06±1.63、24.19±1.97、22.37±1.52mm,女性分别为17.47±1.68、17.90±1.64、18.50±1.79、19.31±1.93、20.47±2.03、21.67±2.18、22.89±2.38、21.26±1.99mm。相较于其他内倾角,β角对应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最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寰椎后路侧块螺钉内倾角为β时,寰椎后路侧块螺钉进钉点距离正中矢状面与寰椎后弓最后缘的交点距离男性为28.35±1.75mm,女性为26.70±1.60mm;进钉点处的后弓下缘侧块高度男性为4.38±0.85mm,女性为4.13±0.80mm。结论:寰椎后路侧块螺钉上倾15°时,以所对应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最大的内倾角β角进钉,理论上损伤椎动脉、脊髓等结构的几率最低。  相似文献   
5.
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研制及解剖学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自行设计与制作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并验证其解剖学可行性。方法:收集4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22~32岁,平均26岁)的颈椎CT数据,导入到Mimics 15.01中,通过Mimics软件测量枢椎(C2)、第3颈椎(C3)及C2/3椎间盘的相关解剖参数,包括:齿状突高度、齿状突前后径、齿状突横径、枢椎椎体前缘高度、枢椎椎体后缘高度、枢椎椎体前后径、枢椎椎体横径、枢椎前下唇的高度、枢椎前下唇的宽度、枢椎前唇与枢椎椎体后缘最高点连线与C2椎体下终板面的夹角、齿状突轴径与冠状面的夹角、在枢椎椎体横径测量平面测量该切面枢椎椎体前突部分的夹角、枢椎椎体矢状面前缘与C2~C3椎体前缘矢状面切线的夹角、C3椎体前后径、C3椎体横径、C3椎体前缘高度、C3椎体后缘高度、C3前下唇的高度、C2/3前部椎间盘厚度、C2/3中部椎间盘厚度、C2/3后部椎间盘厚度、C3椎体正中矢状位前缘最高点与后缘最低点连线与C3椎体上终板面的夹角、C3上终板面与C2~C3椎体前缘矢状面切线的夹角、齿状突理想钉道与C2~C3椎体前缘矢状面切线的夹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为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的设计提供相关解剖参数范围,在此基础上设计与制作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并将其在Mimics软件上和尸体标本上进行模拟手术。在Mimics软件上模拟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置入后,通过Mimics软件上的透明功能观察螺钉通道在C2和C3中的位置是否合理,尸体模拟手术后通过对标本行CT扫描和三维重建,观察钉道是否准确。结果:根据上述C2、C3及C2/3椎间盘的相关解剖参数测量结果设计、采用医用钛合金材质(Ti-6A1-4V)制作的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主要由螺钉固定板、C2/3椎间融合器和相关配件组成,其中配件包括齿状突固定部件、椎体锚定部件和锁定部件。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在Mimics软件上和尸体标本上模拟手术置入后,通过透明功能和CT检查显示钉道位置合理。结论:自行研制的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置入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4例采用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辅助行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寰枢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扫描获取数据经Mimics 10.0软件三维重建后进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理想钉道的计算机辅助规划,并根据寰枢椎后方骨性结构表面数据设计个性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在3D打印机上制作"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高温消毒后应用于临床手术辅助置钉。术后根据颈椎X线和CT检查结果评价椎弓根螺钉的位置,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颈椎稳定性。采用颈部和/或枕骨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应用数字化双导航模板为24例患者置入椎弓根螺钉,22例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并椎板螺钉固定。共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48枚,枢椎椎弓根螺钉46枚,枢椎椎板螺钉2枚。术后CT检查示所有螺钉均未穿破钉道骨皮质。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大部分患者颈部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7.78±1.12)分降至术后(2.48±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肌力下降者术后均不同程度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置钉相关并发症。结论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不仅能够提高手术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还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寰枢椎不稳提供更合理的置钉方式。  相似文献   
7.
正腰椎双节段峡部裂伴滑脱指两个腰椎节段出现一侧或两侧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骨质缺损,同时伴有椎体之间的相对滑移。腰椎双节段峡部裂伴滑脱在临床上较少见,Sakai等[1]报道在2000例行腹部和盆腔CT的患者中,多节段峡部裂仅占0.3%。Liu等[2]发现多节段腰椎峡部裂更易发生于男性,且多数腰椎峡部裂发生在L3~L5脊髓水平,常与体育、创伤或沉重的劳动有关;而Zhang等[3]报道两节段腰椎峡部裂并滑脱多发生在L3~L5水平,但更易发生于女性。目前关于腰椎双节段峡部裂伴滑脱报道较少,对不同节段峡部裂伴滑脱的治疗也尚无统一认识,本院自2014年1月~2017年12月共收治腰椎双节段峡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在同一钉道二次置入颈椎椎体螺钉对螺钉拔出力的影响。方法 :取5具成人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3~C7),游离出25个完整颈椎椎骨。在椎体两侧分别置入直径4.0mm的颈椎椎体螺钉,测量螺钉置入时的最大扭矩,并将两侧的最大扭矩进行比较。随机选取任意一侧的椎体螺钉(即试验组,另一侧即对照组),将其旋出,然后再将螺钉旋入原钉道,再次测量螺钉旋入时的最大扭矩,并与同侧螺钉首次置入时的最大扭矩进行比较。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行最大轴向拔出力试验,比较同一椎体两侧螺钉固定的最大轴向拔出力,分析初次旋入扭矩、二次旋入扭矩及最大轴向拔出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试验组最大轴向拔出力为372.86±171.44N,对照组为343.91±169.90N,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螺钉初次置入的最大扭矩为2.47±1.04kgf·cm,对照组为2.35±1.00kgf·c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螺钉二次置入的最大扭矩为1.36±0.77kgf·cm,与试验组螺钉初次置入的最大扭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螺钉置入的最大扭矩与最大轴向拔出力显著相关(r=0.784,P=0.00),试验组螺钉初次置入的最大扭矩与二次置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显著相关(r=0.800,P=0.00),试验组螺钉二次置入的最大扭矩与最大轴向拔出力显著相关(r=0.732,P=0.00)。结论 :在同一钉道二次置入颈椎椎体螺钉时的最大扭矩显著减小,但螺钉的最大拔出力并无明显减小,因此,当需要二次置钉时,在原钉道未被破坏的情况下,理论上可以选择将原螺钉旋入原钉道。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后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方椎弓根螺钉治疗21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5~58岁,平均45岁。术前ASIA神经功能损伤分级,A级3例,B级7级,C级6例,D级4例,E级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相关并发症。评价术前及术后的VAS评分、ODI及Cobb角。分析末次随访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通过CT三维重建评价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50~240(192±47)min;术中出血量380~750(603±120)ml。术中发现3例由外伤导致的硬膜囊撕裂及脑脊液瘘,均给予缝合修补;1例术后浅表伤口感染,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24~45(37.0±9.5)个月。患者的VAS评分由术前的8.9±0.4降低至术后即刻的4.2±1.3(P0.05)。至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进一步降低至3.6±0.8。ODI由术前的(95.30±3.52)%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32.51±6.30)%(P0.05)。Cobb角由术前的(21.2±8.8)°矫正至术后即刻的(2.3±3.1)°(P0.05)。至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3.2±2.5)°,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末次随访时,ASIA神经功能分级为A级3例,B级3例,C级5例,D级6例及E级4例。21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椎间植骨融合,融合时间为8~13(10.3±2.5)个月。结论:对于主要累及椎间盘及终板平面的胸腰椎骨折脱位,采用后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不仅手术创伤小,而且能够有效的重建三柱结构及获得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此外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伤椎椎体成形联合后路融合固定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采用伤椎椎体成形联合后路融合固定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患者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55~73岁,中位数63岁。按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神经功能分级,C级2例、D级7例、E级10例。病变椎体位于T_(11)3例、T_(12)4例、L_17例、L_22例、L_31例、L_42例。术后随访观察腰背部疼痛缓解、椎体高度恢复、后凸畸形矫正、神经功能恢复、腰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40~210 min,中位数160 min。术中出血量250~450 m L,中位数320 m 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1个月,中位数16个月。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分别由术前(7.53±1.55)分降至(3.32±0.67)分、(2.92±0.64)分,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前缘高度×2/(伤椎上位椎体前缘高度+伤椎下位椎体前缘高度)×100%]由术前(48.34±15.45)%增高至(78.23±8.31)%、(76.07±7.83)%,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后缘高度×2/(伤椎上位椎体后缘高度+伤椎下位椎体后缘高度)×100%]由术前(84.52±4.39)%增高至(91.88±4.43)%、(89.19±5.75)%,Cobb角由术前13.75°±5.48°降低至4.23°±2.45°、6.59°±3.34°。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89.22±27.35)%降至(29.68±5.08)%;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有所恢复,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神经功能分级,D级1例、E级18例。9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骨水泥渗漏,其中6例为骨水泥椎旁渗漏、3例为骨水泥椎间盘渗漏,因其无临床症状,未做任何处理;均未出现神经损害加重、脑脊液漏、骨水泥毒性反应、切口感染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采用伤椎椎体成形联合后路融合固定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能有效缓解腰背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纠正后凸畸形,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