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外科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磁共振成像(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多方位任意切层、多参数成像等优点,在临床工作中备受欢迎。但其单一地呈现组织形态学变化的现状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疾病诊断的需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 MRI)应运而生。f MRI是在普通MRI的基础上,着重反映某一特定神经组织功能状态的成像技术,最早被广泛应用于脑组织疾病研究~([1-2])。早期因脊髓周围的解剖结构和运动伪影等问题而使脊髓f MRI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随着技术的改进  相似文献   
2.
正亨廷顿舞蹈症虽同属于退行性神经系统病变~([1]),其临床症状与颈椎病的表现却差异明显。有报道称亨廷顿舞蹈症患者中能够观察到颈椎滑脱和脊髓高信号等类似颈椎病脊髓压迫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提示两者间可能存在相关性~([2])。颈椎病是一种由于慢性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脊髓神经压迫而引起神经症状的常见疾病~([3]);其临床表现通常以颈痛、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以及脊髓受压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症状为主~([4、5])。然而,目前国际上尚缺乏颈椎病合并亨廷顿舞蹈症患者的临床诊疗的相关报道~([6、7])。本科室收治了1例颈椎病合并亨廷顿舞蹈症的患者,在其诊疗过程中发现存在不同于颈椎病手术诊疗的特殊问题,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且在术中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的41例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64.8±9.7岁。僵硬性后凸24例,非僵硬性后凸17例,对僵硬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行双侧钩椎关节切除松解。手术节段为2个节段的患者3例(C3~C4,1例;C4~C6,2例),3个节段患者28例(C3~C6,11例;C4~C7,17例),4个节段患者10例(C3~C7,10例)。术前及末次随访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痛及根性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收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X线片,测量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及C2~C7矢状位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4~210min(162.5±28.6min),术中出血量70~200ml(121.1±34.2ml),随访时间35.5±7.7个月(24~4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10.7±2.4分,末次随访15.6±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75.5±27.4)%(0~100%);术前NDI为24.4±7.9分,末次随访8.7±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65.7±21.4)%(30%~100%);术前VAS评分4.3±1.9分,末次随访1.9±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颈椎矢状面参数明显改善,术前颈椎整体Cobb角(C2~C7)为-16.5°±5.3°,末次随访10.2°±5.1°(P<0.05);SVA由术前33.2±13.7mm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7.5±7.8mm(P<0.05);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19.8°±5.7°,末次随访为11.3°±2.2°(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4例,颈部血肿1例,声音嘶哑1例,轻度吞咽困难2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18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像学表现。结论: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并在术中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重建颈椎曲度及颈椎矢状位平衡。  相似文献   
4.
正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通常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脊柱外科手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1]),会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2])。Sebastian等~([3])在样本数量为43777例的回顾性分析中指出,行胸腰椎手术的患者30d内PE和DVT的发生率分别为0.5%和0.7%,而行椎体次全切除手术的患者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RNA-218(mi RNA-218)对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原代后纵韧带细胞骨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原代培养5例OPLL患者及5例非OPLL者的韧带细胞,比较2组细胞miRNA-218的表达差异。利用agomir过表达或antagomir抑制OPLL患者韧带细胞中miRNA-218的表达水平后进行成骨诱导,通过检测茜素红染色水平、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验证miRNA-218对韧带细胞骨化的作用。采用Target scan预测miRNA-218的靶基因,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NA-218的靶向作用。结果 OPLL患者韧带细胞miRNA-218的表达水平低于非OPLL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过表达miRNA-218后OPLL患者韧带细胞茜素红染色水平、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抑制miRNA-218后OPLL患者韧带细胞茜素红染色水平、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Target scan预测miRNA-218靶基因可能为RUNX2和Ⅰ型胶原(COL1A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miRNA-218能降低RUNX2及COL1A1基因的荧光素酶活性水平。结论 miRNA-218能明显抑制原代后纵韧带细胞的骨化反应,其作用机制与抑制RUNX2和COL1A1基因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6.
正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继发性结核病,约占骨关节结核的50%,如不及时诊治,极易导致脊髓、神经压迫而出现瘫痪。脊柱结核中胸椎结核(48.03%)和腰椎结核(42.36%)最为常见,其次为胸腰椎结核(29.58%),而颈椎结核(5.39%)和骶椎结核(4.22%)则相对少见~([1])。脊柱结核常引起脓肿形成、脊髓功能障碍、脊柱失稳以及后凸畸形等并发症。多数脊柱结核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痊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术前颈椎矢状面参数对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月接受ACDF治疗且随访时间 ≥ 6个月的171例单节段CSR患者资料。测量患者术前矢状面参数及责任节段椎间孔宽度,其中矢状面参数包括C2~7 Cobb角、C1~7矢状面轴向距离(SVA)、C2~7 SVA、T1倾斜角(T1S)。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NDI将其分为症状缓解组(NDI < 15分,n=138)和症状缓解不良组(NDI ≥ 15分,n=33),比较2组术前颈椎矢状面参数、术前症状持续时间及椎间孔宽度的差异,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神经症状缓解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术前C2~7 Cobb角、C1~7 SVA、C2~7 S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症状缓解不良组术前T1S高于症状缓解组,椎间孔宽度低于症状缓解组,症状持续时间长于症状缓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1S较高、椎间孔宽度过小及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是术后6个月神经症状缓解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单节段CSR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不良与术前T1S较高、椎间孔宽度较小及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有关。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颈前路经椎间隙扩大减压融合术(anterior trans-intervertebral space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TIDF)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我科接受ATIDF手术治疗的65例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28例;年龄63.4±11.2岁(35~85岁),病程18.2±8.4个月(4~28个月)。接受两节段ATIDF患者16例(C3~C5 7例、C4~C6 9例),三节段ATIDF患者38例(C3~C6 18例、C4~C7 20例),四节段ATIDF(C3~C7)患者11例。纳入患者中僵硬型后凸患者35例(53.85%),柔韧性后凸患者30例(46.15%);僵硬型后凸患者在减压时均采用了部分钩椎关节切除。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评价颈椎曲度(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C2~C7矢状位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并计算后凸的矫正率。采用颈椎MRI平扫和CT评估患者神经减压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记录纳入患者随访期间相关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纳入患者随访时间为33.5±5.4个月(24~50个月)。手术时间为158.2±31.4min(105~215min),术中出血量为117.6±36.3ml(65~200ml)。纳入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术后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纳入患者术后颈椎后凸角度均取得一定程度的改善,后凸矫正率为147.43%。术后第2天和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手术节段局部Cobb角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SV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手术节段的平均椎间隙高度从术前的2.14±1.53mm增加至术后第2天的5.94±3.11m(P=0.001),末次随访时为5.36±2.47mm(P=0.001)。随访期间有8例(12.31%)患者出现颈部轴性症状,术后第2天有33例(50.77%)患者主诉吞咽困难,3例(4.62%)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经对症处理后均改善。结论:ATIDF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后凸矫正,对于存在严重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增生的僵硬型颈椎后凸具有良好的矫形和减压作用。  相似文献   
9.
慢性腰痛(low back pain,LBP)与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密切相关,约40%的LBP由IDD引起。IDD的过程主要是髓核细胞活性和数目的减少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分解,伴各种炎症因子的表达,最终导致椎间盘水分的丢失及高度的降低。IDD也会造成纤维环的破裂或椎间隙变窄,在腰椎IDD的基础上形成的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和腰椎滑脱等,引起LBP。目前LBP的传统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仅能部分缓解临床症状,而手术会导致腰椎活动度的下降和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等。有研究显示,对于IDD引起的慢性LBP,手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并不优于保守治疗,均难以控制或逆转IDD的病理过程。干细胞通过内源性修复的机制,可逆转IDD的病理过程。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来源于早期中胚层的具有强大自我更新能力和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集群。因为具有来源广泛、易于提取、分化再生潜能强大、低免疫排斥、低促瘤性等特性,成为细胞治疗的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MSCs有修复退变椎间盘的潜能。MSCs不仅有直接分化为NP细胞的潜能,并且能够通过旁分泌的方式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调节椎间盘细胞生长和凋亡、ECM的生成、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等生理及病理过程,因此MSCs移植疗法成为椎间盘再生和治疗LBP的新型疗法。目前MSCs治疗IDD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缺乏一种理想的途径将MSCs植入椎间盘。MSCs的植入途径不仅影响研究结果与可靠性,而且也是后续临床应用的关键因素。笔者就MSCs治疗IDD植入椎间盘的途径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