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2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髋关节周围骨折及骨盆前后环骨折微创固定中的应用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2011年5月采用闭合复位、计算机辅助导航微创固定治疗髋关节周围骨折及骨盆前后环骨折,且随访达2年以上的3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15~64岁,平均36岁;交通事故伤23例,重物压伤6例,高处坠落伤10例。髋臼骨折6例,股骨颈骨折6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18例,耻骨联合分离及耻骨支骨折15例。均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撬拔复位,计算机辅助导航下空心钉内固定。结果术中共植入空心螺钉89枚,其中髋臼8枚,股骨颈18枚,骶髂关节33枚,耻骨联合及耻骨支30枚。每枚螺钉植入时间11~38 min,平均20 min;术中出血10~50 m L,平均20 m L。术后骨盆X线片及三维CT示骨折均获良好复位,螺钉无错误植入。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感染及内固定失败发生,无神经、血管及其他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3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7~33个月,平均29.6个月。患者于术后6~12周,平均8周开始完全负重行走;末次随访时患者平地步行、单足站立、下蹲等功能恢复良好,均回归正常生活及工作。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微创固定治疗髋关节周围骨折及骨盆前后环骨折具有创伤小、术中失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无需输血、无需使用抗生素、患者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髋关节周围骨折及骨盆前后环骨折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儿童Gartland 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经验。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45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1~13岁,平均5.7岁。致伤原因:运动摔伤43例,高处坠落伤2例。骨折按Gartland分型,Ⅱ型12例,Ⅲ型3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2 h,平均4.6 h。先行闭合复位,其中12例Gartland Ⅱ型闭合复位均获得成功;GartlandⅢ型患儿中20例闭合复位成功,11例复位失败者及2例合并桡神经损伤者改行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复位成功后行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结果手术时间16~52 min,平均32 min;C臂X线机透射次数4~17次,平均6.7次;住院时间3~7 d,平均4 d。45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2个月。3例GartlandⅢ型闭合复位患儿术后出现尺神经麻痹,1~3个月后恢复。术后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3个月。无切口感染、Volkmann肌挛缩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肘关节功能评分:闭合复位者获优16例、良12例、一般4例,优良率87.5%。其中Gartland Ⅱ型优9例、良3例,优良率100%;GartlandⅢ型优7例、良9例、一般4例,优良率80%。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者获优7例、良5例、一般1例,优良率92.3%。结论 Gartland 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可先闭合复位,对复位失败者采取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成功后行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术中射线暴露较少,术后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采用相邻双节段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联合双节段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远期临床效果,并回顾置换联合融合手术(hybrid surgery,HS)的文献报道。方法 2004年12月对1例C3/C4/C5/C6/C7椎间盘突出的男性患者实施了C4/C5/C6 Bryan ACDR,C3/C4和C6/C7椎间盘切除、椎体间钛网植骨、Zephir钢板内固定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周、1年、2年、5年完成SF-36生活质量量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17分法),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后各随访时点行影像学检查观察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位置、椎间活动度、钛网和钢板的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2周1、年、2年随访上述各量表评分均反映临床效果良好,但术后5年随访,患者出现中等程度颈痛及双上肢麻木,其远期临床效果有所下降。随访中影像学检查示Bryan假体及钛网钢板位置均良好,Bryan假体活动度正常,植骨融合良好。结论 HS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近中期临床效果良好,远期临床效果尚可,手术安全。该术式兼顾颈椎的活动度和稳定性,为多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DCI)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1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后DCI植入术,采用VAS、PSI评分评价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前、术后常规X线片检查,Cobbs’法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C2到C7植入节段和植入邻近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末次随访,患者术后上肢VAS评分平均改善4.9分,颈部VAS评分平均改善4.5分,术后患者平均PSI评分为1.6分。颈椎C2到C7的活动范围平均减少7.01°±6.65°(P〈0.05);术后植入节段椎间隙的平均活动范围减少0.91°±0.57°(P〈0.05);术后邻近节段的活动范围平均减少0.68°±0.38°(P〉0.05)。手术有效率为100%。结论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在保留颈椎一定生理活动度的情况下,并未增加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维持了颈椎稳定性,早期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脱细胞牛软骨基质(acellular cartilaginous matrix,ACM)作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了解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 2003年1月-2005年12月联合应用冻干-反复冻融-酶消化法对牛软骨基质行脱细胞处理。将体外培养扩增的2~5代兔软骨细胞接种在材料上,体外培养3周,观察软骨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分布情况。结果软骨细胞在制备的ACM上可较好地黏附生长,并且分泌大量Ⅱ型胶原和葡萄糖胺聚糖;但软骨细胞不能长入ACM内部,只能在表层生长,少量软骨细胞分布在ACM孔隙中。结论 ACM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活性,并且能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和维持软骨细胞表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汶川地震所致肢体挤压伤及挤压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为地震挤压伤后的病情判断、挤压综合征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汶川地震后挤压伤、挤压综合征患者66例,挤压伤18例、挤压综合征48例.致伤原因均为地震中被倒塌房屋及重物压砸伤.对患者年龄、性别、受挤压时间、肢体受累及情况、获救后的心率、尿液颜色、血钾、尿素氮、肌酐、肌酸激酶检查结果,以及肢体治疗情况和最终治疗结果进行统计.结果 (1)挤压伤18例21肢,其中单侧下肢(小腿)11例11肢,单侧上肢(前臂)4例4肢,一侧上肢合并一侧下肢(小腿)2例4肢,双前臂1例2肢;挤压综合征48例76肢,单侧下肢24例24肢,一侧上肢合并一侧下肢7例14肢,双侧下肢11例22肢,双下肢合并一侧上肢4例12肢,双上肢2例4肢.(2)挤压伤患者受挤压时间平均7.6h,挤压综合征患者平均16.4h.(3)2例挤压伤患者出现尿液颜色浅红色,32例挤压综合征患者出现褐色尿.(4)挤压综合征患者肢体累及数量高于挤压伤患者.(5)挤压综合征患者血钾、尿素氮、肌酐、肌酸激酶水平较挤压伤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现场救援过程中或获救后可以通过对患者受挤压时间、累及肢体数、尿液颜色以及血钾、尿素氮、肌酐、肌酸激酶结果,初步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后和帮助制定治疗方案.对指导地震等灾害性突发群体损伤事件的救治和提高患者救治效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将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经皮同轴大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coaxial large-channe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34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PE-LIF组52例,MIS-TLIF组8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节段及术前腰痛、下肢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前1 d及术后1、3 d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评估术中肌肉损伤情况;采用Brantigan标准评价两组椎间融合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前1 d及术后3 d、3个月、1年的腰痛、下肢痛VAS评分,术前1 d及术后3个月、1年ODI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LIF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低于MIS-TLIF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血清CK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LIF组术后1、3 d血清CK水平均显著小于MIS-TLIF组(P<0.05)。所有患者均获1年规律随访。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PE-LIF组48例椎间融合成功,MIS-TLIF组77例椎间融合成功;两组术后3个月及1年的椎间融合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E-LIF组和MIS-TLIF组分别有2例和3例发生下肢麻木,1例和3例发生神经水肿性疼痛,1例和1例发生Cage移位,1例和1例发生椎弓根螺钉松动,两组均无感染及硬膜囊撕裂发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9.6%vs.9.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79)。结论 在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时,PE-LIF能达到与MIS-TLIF相似的临床疗效,且术中出血更少、肌肉损伤更小。  相似文献   
8.
樊守刚  孔清泉 《四川医学》2018,39(10):1190-1194
<正>颈椎病发的病率越来越高,针对保守治疗不能缓解症状颈椎病采取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方式主要是颈椎前路及后路的切开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椎间融合术。该术式最早在1958年由Smith和Robinson提出,传统上被认为是解决保守治疗无效的颈椎病的金标准[1-2],然而,自腰椎融合术发现脊柱融合手术术后固定的相邻节段会加速退变(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现象以来,颈椎融合术同样被报  相似文献   
9.
肩胛盂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肩胛盂骨折的分型、手术治疗指征和方法。方法对8例肩胛盂骨折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改良Idebery肩胛盂骨折分型:Ⅰ型3例,Ⅱ型1例,Ⅲ型2例,Ⅴ型2例。分别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和拉力螺钉固定。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41个月,平均14.2个月。根据美国肩肘协会评分标准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分,为55~100分,平均85.6分,优5例,良1例,可1例,差1例。结论肩胛骨盂缘骨折块移位≥1 cm、前缘骨折块≥25%、后缘骨折块≥33%,或盂窝骨折肩关节面不平整≥5 mm及盂肱关节不稳定均需手术治疗。对肩胛盂骨折采用改良Idebery分型,有利于指导临床手术治疗,且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2348例颈椎疾患患者资料,其中5例发生食管瘘,男3例,女2例;年龄14~48岁,平均34岁;颈椎外伤3例,颈椎病1例,颈椎结核1例。1例患者术中发现食管瘘,给予修补;另4例均为术后发现,行清创探查引流术,其中1例探查时发现食管瘘口遂给予修补,1例仅行清创探查术,1例清创探查术后二期行内固定取出术,1例清创探查术后二期行内固定取出及肌瓣填塞术。给予禁食、营养支持、伤口引流及抗生素治疗;定期吞服亚甲蓝,观察漏口情况。结果 经过9~61周治疗,所有患者食管瘘口愈合,恢复进食。随访6~48个月,无一例发生食管瘘复发、颈椎失稳及迟发感染;吞咽功能均良好;患者原有颈部疾患治疗效果均满意,颈椎外伤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级,颈椎病患者JOA评分由术前9分提高至术后15分。结论 采用食管瘘口修补、肌瓣填塞以及引流手术,并严格禁食禁水、营养支持,必要时取出内固定物,多数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患者能获得满意的疗效。术中仔细轻柔操作是预防食管瘘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