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开发并评估一种用于预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内膜病理类型的临床模型;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因妇科B超发现子宫内膜病变并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宫腔镜下内膜活检的患者,结合其病史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筛选影响内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nomogram)函数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ROC曲线下方的面积大小(Area Under Curve, AUC)、C指数(C-index)、拟合优度(Hosmer-Lemeshow)检验、自举法(bootstrap)评估及验证模型,依据列线图对纳入患者进行风险赋分,绘制ROC曲线获取风险评分的截断值,从而划分高低风险的人群;结果 阴道流血、绝经、无流产史、并发高血压、B超内膜厚度增厚、内膜回声不正常,中医证型为虚实夹杂证是发生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模型所得AUC值与C-index均>0.9,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P>0.05,bootstrap内部验证法所得C-index亦高于0.9,均说明模型准确度、区分度及可信度良好,当患者的风险评分总和≥177分时,属于高风险人群;结论 本模型可以预测B超提示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内膜病理类型为癌前或恶变型的概率并识别高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Omniview联合VCI(Omniview+VCI)图像后处理技术在黏膜下子宫肌瘤分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照欧洲宫腔镜学会黏膜下肌瘤的分类标准对肌瘤进行分型,对63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的二维(2D-TVS)、三维(Omniview+VCI)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宫腔镜手术结果比较。结果与宫腔镜手术分型比较,2D-TVS共确诊47例,总体敏感度为74.60%。Omniview+VCI共确诊58例,总体敏感度为92.06%。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0型及I型的诊断敏感度两种检查方法没有明显差异(P=0.281,P=0.475)。对II型黏膜下肌瘤,两种诊断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三维超声Omniview联合VCI成像技术对黏膜下子宫肌瘤的分型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尤其对II型诊断具有明显优势,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腔内三维超声自由解剖切面(OmniView)联合容积对比成像(VCI)用于诊断周围型宫腔粘连(IUA)的价值。方法 对53例疑诊IUA患者行经阴道二维超声(2D-TVS)及腔内三维超声OmniView-VCI检查;以宫腔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与2D-TVS对比,评价OmniView-VCI对周围型IUA的诊断效能。结果 宫腔镜检查确诊48例周围型IUA、5例无明显粘连。腔内三维超声OmniView-VCI准确诊断41例周围型IUA、4例无粘连,诊断准确率为84.91%(45/53);2D-TVS准确诊断32例周围型IUA、2例无粘连,诊断准确率64.15%(34/53);二者诊断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OmniView-VCI和2D-TVS诊断周围型IUA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95%CI(0.61,1.00)]和0.53[95%CI(0.26,0.81)]。结论 腔内三维超声OmniView-VCI可有效诊断周围型IUA。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