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可靠性高、重复性好的脊髓损伤(SCI)模型对于阐明其病理生理机制和评价损伤后干预手段的效果非常关键.遵循重物坠落致伤法的原理.我们研发了可通用于大小实验动物的新型脊髓打击器(命名为SS-Ⅱ型),结合调节打击高度,建立相应的不同程度脊髓挫伤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改进的封闭脊髓窗技术活体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微循环变化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改进传统的脊髓窗,设计带有打击探头的脊髓窗.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实验组(n=25).实验组大鼠脊髓窗安装完成后进行窗内打击脊髓,然后即时观察并记录打击后2h内打击点周围微动脉直径的变化.对照组大鼠在脊髓窗安装完成后不进行打击,只对脊髓微动脉直径进行连续2h观察并记录.术后两组大鼠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处死动物取脊髓标本切片,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改变情况.结果:实验组大鼠打击点周围2~6mm的微动脉直径在打击后10min、30min、1h、2h各时间点均较打击前明显减小,术后2d及7d时BBB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术前,病理切片可见脊髓打击区神经组织变性液化.对照组大鼠在观测开始及结束时脊髓微动脉直径无明显变化,术后BBB评分与术前BBB评分均为21分,病理切片未见脊髓损伤表现.结论:改进的封闭脊髓窗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窗内打击脊髓,并可以安全地对脊髓表面微血管进行活体观测.脊髓表面打击点周围2~6mm的微动脉在脊髓损伤后10min即发生痉挛.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探讨阿仑膦酸钠与鲑鱼降钙素对椎间融合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0年9月~2012年8月间治疗168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依照PLIF术后用药的不同将患者机分为阿仑膦酸钠组(A组,n=51),鲑鱼降钙素组(B组,n=52)和对照组(C组,n=65,不使用任何抗骨质疏松及补钙药物)。比较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融合率和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 术后随访半年~2年1个月,平均18个月。A、B、C组三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8.2%、88.5%、61.5%,A、B组优良率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但A、B组间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组和B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上差异也无显著性。术后1年随访时融合率A组为84.3%,B组84.6%,C组53.8%,A、B组均高于C组,A、B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三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A组1.1 (0.6~1.9)mm、B组1.1 (0.8~2.1) mm,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A、B组椎间隙高度丢失程度均较对照组C组4.0 (1.9~4.9) mm明显降低。结论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术后规范使用阿仑膦酸钠或鲑鱼降钙素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具有较高的椎间植骨融合率及较少的椎间隙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白介素(IL)-17A、IL-23水平及Th17/Treg比例,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Th17/Treg体外相互作用,为研究AS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48例活动期AS患者[实验组,男43例、女5例,年龄(26.2±5.2)岁,均为HLA-B27~+]和4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男44例、女5例,年龄(25.9±4.8)岁,HLA-B27~+43例、HLA-B27~-6例]。ELISA检测外周血清中IL-17A及IL-23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CCR4~+CCR6~+Th细胞(Th17)及Treg细胞数量。分离健康志愿者的PBMCs,将PBMCs分别与AS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BMSCs体外共培养72 h,收集PBMCs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评价BMSCs与Th17/Treg体外的相互作用。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IL-17A及IL-23的表达水平相近(P0.05);实验组Th17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Treg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健康志愿者BMSCs共培养72 h后的PBMCs中Th17较培养前轻度下降,Treg轻度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AS患者BMSCs共培养72 h的PBMCs中Th17较培养前及对照组均明显上升,Treg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患者PBMCs中Th17/Treg细胞亚群失衡。免疫抑制能力明显下降的BMSCs极可能通过诱导Th17/Treg失衡而在AS免疫发生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依达拉奉在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在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应用的价值。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58例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组30例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依达拉奉,术前30min静脉滴注(30mg),术后连续使用6d(30mg/次,2次/d);对照组28例,未应用依达拉奉。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spinresonance,ESR)检测患者术前30min、减压后30min脑脊液自由基含量;术前及术后1d、1周、3个月采用JOA评分评定神经功能,观察术后症状反跳发生率。结果:脑脊液自由基含量术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减压后30min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JO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周治疗组JO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症状反跳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能降低脑脊液自由基浓度,减少术后症状反跳,提高术后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正三角形与倒三角形排列方式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1年3月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89例18 ~ 55岁股骨颈骨折(经颈型及基底型,Garden Ⅱ~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按3枚空心钉排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正三角形组(n =44,侧方正三角形排列)和倒三角形组(n=45,侧方倒三角形排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患髋Harris评分等.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 ~36个月随访,正三角形组和倒三角形组随访时间平均分别为18.6、17.9个月.倒三角形组患者手术时间[(52.88±6.63) min]和术中出血量[(78.50±11.05) mL]均明显少于正三角形组[(68.13±8.88)min和(93.29±11.81)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及患髋Harris评分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股骨颈骨折,与正三角形置钉术式相比,倒三角形置钉术式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点,但二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生物学及免疫学特性,为进一步阐明AS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37例活动期AS患者(AS组),男34例,女3例,平均年龄(24.3±5.4)岁,HLA-B27均为阳性;49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HD组),男43例,女6例,平均年龄(25.7±4.9)岁;其中HLA-B27阴性44例(HD1组),HLA-B27阳性5例(HD2组)。从每例受检者髂后上棘穿刺采集骨髓组织,分离BMSCs,培养扩增至第3代,以1×104/ml的浓度接种于96孔板中,100μl/孔,从第1天开始每日取3孔进行细胞计数,共计12d,绘制生长曲线;每日取3孔经MTT处理后测定吸光度值,绘制细胞活力曲线,观察BMSCs的生物学特性。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受检者BMSCs的细胞表面表型。将第3代BMSCs细胞接种于U形底96孔板,培养4h后使用60Co照射30Gy;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法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s),加入细胞培养液,计数后按BMSCs∶PBMCs 1∶20、1∶10、1∶5、1∶2、1∶1的比例接种于已接种BMSCs的96孔板,共培养5d,观察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情况;同样获取PBMCs,计数后同样以5个比例接种于96孔板,加入植物血凝素(PHA)4μg/ml,充分接触后共培养5d,观察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情况。对组间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AS组、HD1和HD2组第3代BMSCs体外培养1~12d时的增殖能力、细胞活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细胞表面表型均为高水平表达CD105、CD73和CD90,不表达CD45、CD34、CD14和HLA-DR。HD1组和HD2组BMSCs与不同比例PBMCs共培养的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PHA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S组与HD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S患者BMSCs的生物学特性无明显改变,但其免疫调节功能明显下降,其可能在AS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通用型脊髓打击器的研制与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制一种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并评估其制作脊髓分级挫伤动物模型的稳定性.方法:依据重物坠落致伤原理;设计一种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将50只SD大鼠;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应用该打击器以质量为20g的打击棒在不同高度实施打击:12.5mm组(A组;n=12);25mm组(B组;n=12);50mm组(C组;n=14);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不打击(n=12);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天、1周至6周进行大鼠BBB运动评分.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术后1周和6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用Photoshop CS软件直方图命令处理连续切片中最大受损面积的图像;计算大鼠脊髓最大受损面积比;对BBB评分与大鼠脊髓最大受损面积比进行相关分析.取4只国产家猪;应用该打击器以50g×150mm打击能量打击后制备胸髓半侧挫伤模型;于术前、术后第2天和第7天行改良Tarlov分级法评价猪后肢功能;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通用型脊髓打击器能够准确定点、定高打击制作动物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分级脊髓挫伤模型在各个时间点上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在术后1周后肢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而C组至术后6周均无明显恢复;对照组无功能障碍.大鼠和猪脊髓组织学表现均为以打击震中为中心的离心纵向损伤.大鼠脊髓最大受损面积比在各损伤组组内齐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最大受损面积比与BBB评分呈密切负相关关系(r=0.89807;P<0.001).猪脊髓半侧挫伤后Tarlov分级法评价显示为中重度损伤.结论:研制的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可成功建立不同损伤程度、稳定性高的大鼠急性脊髓挫伤模型;并可用于建立猪脊髓挫伤模型.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修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患病率为(233~755)/百万,年发病率为(10.4~83)/百万[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隙显微内窥镜(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并对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方法使用METRx系统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内窥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采用MacNab腰椎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平均3d下地活动,平均住院7.5天,平均手术时间35min,平均术中出血25ml,平均随访8.2月,MacNab评分优20例,良9例,优良率90.6%。本组并发硬膜撕裂1例。结论椎板间隙采用MED方法保留椎板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容易操作,患者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