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螺旋CT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小儿最常见的意外事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严重者可引起窒息死亡,故及时准确的诊断极为重要。我们总结4年来我院应用螺旋CT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经验和研究结果,以探讨螺旋CT在小儿气管、支气管芹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尾综合征是AS罕见的并发症,主要累及腰椎,也可累及胸椎,临床表现为马尾神经或腰骶神经受损症状。其特征性表现为硬膜囊扩张、蛛网膜背侧憩室和椎管骨侵蚀,硬膜囊扩张主要在椎管后部,而硬膜囊向前扩张并引起椎体后部骨侵蚀的病例却十分罕见。本研究报道1例AS合并马尾综合征伴硬膜囊前扩张。  相似文献   
3.
麻痹性痴呆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麻痹性痴呆(GPI)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女,52岁。因头昏2月余,记忆减退、行走不稳1月余,于2004年7月1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感头昏、后枕部疼痛,失眠,记忆力明显减退,渐行走不稳,易受惊吓。6月10日曾住院,当时查体有欣快感,记忆力、计算力减退,睁、闭目均难立,直线行走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成人正常翼钩的CT表现,提高对翼钩影像学改变的认识.方法 选取翼钩结构正常的成年人108名,男53名(106侧)、女55名(110侧),对其行64排螺旋CT扫描的翼钩进行MIP和VR重建;观察其形态,测量长度、直径、垂直高度、水平宽度、冠状面外展角度及矢状面后展的角度,统计学方面,侧别比较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性别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年龄组之间数据的比较使用多个样本均数间的F检验.结果 正常翼钩基底稍宽,体部呈柱状,末端圆钝或膨大;冠状面远端朝向外方214侧,内方2侧;矢状面远端朝向后方190侧,朝向前方26侧;成年男性翼钩长度为(8.18±0.94) mm、垂直高度为(7.23±0.92) mm、水平宽度为(4.27±0.81) mm,成年女性的长度为(7.31±1.01)mm、垂直高度为(6.26±0.90 )mm、水平宽度为(3.97 ±0.8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6、7.86、2.72,P< 0.05).60岁以上成人翼钩垂直高度为(7.13±1.35)mm,大于18 ~39岁组的(6.55±0.8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95,P<0.05).结论64排螺旋CT能详细显示翼钩的形态、长度、角度等,可对临床翼钩相关病变的认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常见良、恶性单发结节的CT平扫及单期增强影像特征,应用多征象联合的方法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甲状腺单发结节患者61例(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27例,腺瘤7例,甲状腺癌27例),比较分析良、恶性结节的影像征象(包括是否囊变、增强后结节与甲状腺组织的边界、钙化、甲状腺边缘腺体的完整性、增强扫描结节实性成分密度是否均匀及颈部有无异常淋巴结),进行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区分主要征象及次要征象,使用主次多征象联合方法判断结节性质.结果 经x2检验良恶性甲状腺结节以上影像征象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囊变、增强后结节与正常甲状腺组织边界不清晰及颈部异常淋巴结为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危险征象(OR值分别为10.672、27.188、94.000),上述3个征象作为鉴别甲状腺结节性质的主要征象,其他3个征象作为次要征象,以2个主要征象加1个次要征象或1个主要征象加3个次要征象作为诊断恶性结节的最低标准,诊断本组恶性结节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88.2%,阳性预测值为85.7%,阴性预测值为90.9%,总体诊断符合率为88.5%.结论 CT平扫及单期增强检查对评估甲状腺常见单发结节性质具有重要价值,应用主次多征象联合判断的方法可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治疗疗效,对影响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内固定移除的因素进行评估。[方法]2004年7月2012年12月共收治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患者65例,男38例,女27例,平均(51.1±15.0)岁。手术部位:颈椎14例,胸椎5例,腰椎46例。所有脊柱术后感染患者均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在静脉使用广谱抗生素前留取切口分泌物送检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待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明确后调整抗生素。必要时联合彻底清创冲洗、对口置管冲洗引流,根据引流液培养结果决定冲洗量及拔除冲洗管和引流管。采用卡方检验分别分析内固定移除与性别、年龄、手术部位、术前住院时间、感染发生时间、感染部位、体温、切口渗液、切口红肿、切口疼痛、神经体征、病原菌种类和清创次数等因素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对内固定移除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术前住院时间、感染发生时间、清创次数等因素与内固定移除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清创次数是影响内固定移除的最重要因素。[结论]对于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当清创次数达到2次时应考虑移除内固定,以利于有效地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后术区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科收治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后术区感染的患者共7例,男性1例,女性6例;年龄64~83岁(71.3±6.7岁)。7例患者均因初诊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接受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术后1~17个月(6.4±5.8个月)确诊术区感染。回顾患者病历资料,统计患者症状及体征、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脊柱影像学检查(X线片、CT及MRI)特征、病原体检测结果、治疗方式及疗效。结果:7例患者均有明显背部疼痛,1例低热,6例体温正常。确诊感染时,4例合并神经损害,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C级1例,D级3例。炎症指标中,ESR为29~95mm/h(62.7±27.2mm/h),CRP为10....  相似文献   
8.
<正>脊柱术后症状性硬膜外血肿(symptomatic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可导致术后神经功能恶化,是脊柱术后少见但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0.1%~1.0%~([1~6])。脊柱术后SSEH的发生与高龄、长节段手术、术中失血量大等因素有关~([4、7、8]),而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常合并上述这些危险因素。因此,对此类患者进行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量后路寰枢椎融合手术对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变化,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寰枢椎脱位病例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25~72岁,平均49.6±13.7岁。所有寰枢椎脱位患者均行单纯后路复位C1~C2固定融合术,随访时间为5~17个月,平均7.4±3.7个月。测量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枕颈角(C0~C2角)、下颈椎前凸角(C2~C7角)、颈椎前凸角(C0~C7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C7 SVA)、C1~C2角、T1倾斜角(T1 slope,T1S)、颈部倾斜角(neck tilt,NT)和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等颈椎矢状面参数。在末次随访时,术后C2~C7角比术前减小的病例归为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组(5例),而术后C2~C7角比术前增加或不变的病例纳入下颈椎前凸曲度增加组(13例)。采用卡方检验做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与性别、年龄(以60岁为界限)、术前T1S(以25°为界限)、术前C2-C7 SVA(以15mm为界限)、术前TIA(以70°为界限)、术前C2-C7角(以20°为界限)、术前C0-C2角(以20°为界限)、术前C0-C7角(以45°为界限)和术后C1-C2角(以20°为界限)等临床因素相关性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对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C0~C2角分别为21.6°±16.4°和28.3°±8.6°、C2~C7角分别为15.3°±12.9°和16.4°±11.1°、C0~C7角分别为36.8°±19.7°和44.9°±13.2°、C1~C2角分别为12.4°±17.6°和17.5°±7.3°、C2~C7 SVA分别为13.4±14.7mm和15.1±11.7mm、T1S分别为22.8°±8.2°和23.5°±7.3°、NT分别为50.8°±9.5°和51.9°±8.9°、TIA分别为73.6°±11.1°和75.4°±10.0°,以上这些颈椎矢状面参数在术前与末次随访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的颈椎矢状面参数进行比较,前凸减小组的术前C2~C7角明显大于前凸增加组(27.6°±10.5°vs 10.5°±10.5°,P0.05),余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与术前C2~C7角≥20°有关(χ~2=4.923,P=0.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C2~C7角≥20°并不是独立危险因素(OR=0.147,P=0.225)。结论: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后有可能发生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而术前C2-C7角≥20°是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颈动脉体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病例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其CT表现.结果:3例颈动脉体瘤均位于颈动脉分叉部,推移颈内外动脉分离,增强后显著强化.结论:依据发病部位、强化特征可以对颈动脉体瘤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