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20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针对慢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chronic symptomatic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CSOTF),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骨折影像学特点的分型体系,并对其可信度进行了检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368例具有完整影像资料的CSOFT患者,影像学检查包括腰椎正侧位及过屈过伸位X线片、CT和MRI。根据影像学上伤椎是否存在失稳、椎管是否合并狭窄和有无后凸畸形三个关键特征,将CSOTF分为I型(动态稳定型)、II型(动态不稳型)、III型(椎管狭窄型)、IV型(后凸畸形型),V型(混合型)。随机抽取40例患者,由10名医生按照上述分型体系对患者进行分型评估,并在初次评估1个月后再进行第二次评估,计算测量者间信度(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与测量者内信度(intraobserver reliability)。[结果]在368例CSOTF患者中,I型最多,占55.71%;V型最少,占5.99%。对40例CSOTF患者的分型评估,测量者间可信度的总体κ值为0.834,表明CSOTF影像学分型一致性好;测量者内可信度的总体κ值为0.853,表明两轮评估的重复性好。[结论]本研究表明CSOFT影像学分型,分类简单,一致性与重复性好,有利于临床评估与信息沟通。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应用Isola钉棒系统矫正脊柱侧凸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畸形患者的术后功能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脊柱科2001-03/2003-06应用Isola钉棒系统治疗脊柱侧凸患者22例.特发性侧凸18例,先天性侧凸4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2~18岁,平均14.5岁;术前冠状面Cobb角45&;#176;~83&;#176;,平均62&;#176;,矢状面Cobb角12&;#176;~54&;#176;,平均34&;#176;,椎体旋转按Nash-Moe分型Ⅰ度6例,Ⅱ度13例,Ⅲ度3例.结果:术后冠状位矫正为20&;#176;~31 &;#176;,矫正率为62%~85%,平均69%,矢状位矫正为21&;#176;~32&;#176;,平均26&;#176;.椎体旋转矫正Ⅰ度.随访9个月~3年,平均2.4年,植骨融合良好,矫正角度丢失率<4.4%.结论:应用Isola钉棒内固定系统校正脊柱侧凸,利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获得冠状面良好矫正率的同时,可获得矢状面的矫正,并保持躯干平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应用Isola钉棒系统矫正脊柱侧凸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畸形患者的术后功能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脊柱科2001-03/2003-06应用Isola钉棒系统治疗脊柱侧凸患者22例。特发性侧凸18例,先天性侧凸4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2~18岁,平均14.5岁;术前冠状面Cobb角45°~83°,平均62°,矢状面Cobb角12°~54°,平均34°,椎体旋转按Nash-Moe分型I度6例,II度13例,III度3例。结果:术后冠状位矫正为20°~31°,矫正率为62%~85%,平均69%,矢状位矫正为21°~32°,平均26°。椎体旋转矫正I度。随访9个月~3年,平均2.4年,植骨融合良好,矫正角度丢失率<4.4%。结论:应用Isola钉棒内固定系统校正脊柱侧凸,利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获得冠状面良好矫正率的同时,可获得矢状面的矫正,并保持躯干平衡。  相似文献   
4.
目的根据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来探讨其适应证的选择,并对其并发症进行评估。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3月,7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行PKP治疗。所选患者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其中T1111例,T1229例,L124例,L28例。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测量X线片椎体前缘丢失高度及Cobb角;术后X线及CT扫描判断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综合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5.8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丢失比值由术前(45.8±9.8)%恢复至术后(21.5±5.4)%,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为(24.2±5.5)%,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前28.1°±2.8°恢复至术后19.2°±3.2°,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为21.2°±2.7°,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及ODI术前分别为8.9±0.8、37.4±4.9,术后3 d分别为2.3±0.6、28.2±4.1,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分别为2.2±0.6、27.4±4.2,与术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满意,适用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骨折,适应证主要以骨密度值及椎体压缩形态判定,注射剂量及再骨折风险为并发症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切除(PVCR)治疗严重脊柱畸形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2010年严重脊柱畸形病例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进行后路椎体切除手术。手术时平均年龄17.6岁(15~32岁),在术前和末次随访的站立前后位和侧位片上对弯曲度和平衡情况进行测量,以评估畸形矫正程度、脊柱平衡性、相关并发症等。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8h(4.2—5.9h),失血量平均1800ml(1500~2800m1),最短随访9个月,平均1.8y。平均切除椎体1.05个(范围1—2个),切除1个椎体19例,2个椎体1例。除7例外,其它患者椎体前方重建采用钛网。术前冠状位主弯为102°(范围78°~110°),柔韧性小于30%;术后末次随访冠状位主弯为38.3°(范围27°-62°),末次随访平均侧弯校正58%。术前胸椎后凸64°(范围52°~95°),末次随访时校正到36°(范围25°~48°),术前腰椎前凸25°(范围8°-32°),术后校正到33°。末次随访矢状位失衡改善68%。术后所有的患者情况平稳,神经功能改善无加重。1例患者术后伤口血肿,经清创换药治愈。结论:PVCR是一项有效的技术,可以使复杂的僵硬性畸形得到成功的校正。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难复性肩关节脱位的复位方法。方法:选自2008年6月~2010年2月对21例难复性肩关节脱位行复位治疗,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2岁,其中合并有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3例,合并Hill—Sachs损伤患者5例,Bankart损伤患者3例,有冠心病史的患者4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腰椎爆裂骨折手术中马尾神经硬膜疝的发生与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1日-2011年6月1日收治的416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前路或后路椎管减压手术.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致伤机制、影像学检查、手术方法、术后疗效和随访数据,观察马尾神经硬膜疝发生情况. 结果 41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49例(11.8%)术中探查发现合并马尾神经硬膜疝.前路手术组115例患者,马尾神经硬膜疝发生率7.8%(9/115).后路手术组301例患者,马尾神经硬膜疝发生率为(13.3%,40/301),其中40例腰椎爆裂骨折伴椎板骨折患者中有38例合并马尾神经硬膜疝,发生率为95%.发生马尾神经硬膜疝的患者中44例(90%)表现为神经功能障碍,5例(10%)虽然神经功能完好,但在术中发现很大一部分马尾神经根被嵌夹在椎板骨折裂隙中. 结论 对于伴有神经功能障碍及椎板骨折的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应考虑创伤性马尾神经硬膜疝存在的可能,术中应谨慎操作以防止神经损伤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人正常状态下寰椎椎弓根形态及其相关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15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年龄18—52岁(平均36.3岁),对其寰枢椎进行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后观察椎弓根形态,并测量其双侧椎弓根各主要解剖数值:椎弓根高度、宽度、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椎根弓内倾角及上倾角。结果:根据椎弓根高度分为正常型;相对狭窄型;狭窄型;无椎弓根型。正常寰椎椎弓高度(4.10±1.17)mm,上倾角(8.24±1.31)°,内倾角(6.53±2.35)°,椎弓根宽度(8.24±1.31)mm,长度(28.73±1.66)mm,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19.36±1.27)mm。结论:三维CT重建能够全面观察寰椎影像解剖的立体结构,准确提供寰椎椎弓根的解剖学形态、解剖学参数,为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比较经伤椎连续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8例胸腰段爆裂骨折分别采用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和经伤椎连续椎弓根螺钉固定,分析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Cobb角、后凸比率、OD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VAS(视觉模拟分级法).结果 随访12~18周,术前和术后2周两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通过改良ODI评分、VAS评分及放射学技术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8月至2007年8月问我院收治的78例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78例患者中72例疗效满意,改良ODI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2.5分,术后减少至12.6分,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7.7分减少至术后的平均1.3分。术后早期腰腿疼痛症状缓解占90%,中远期腰腿疼痛症状缓解率98%。放射学检查提示滑脱完全复位71例,过度复位1例,术后早期诱发对侧腰腿疼痛1例。结论: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手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满意,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治疗观念的提升是防止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