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9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3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127篇
预防医学   34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55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了解手机成瘾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自我控制和自尊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武汉、昆明、聊城地区3所高职院校的898名学生作为被试,使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版)、自我控制量表和自尊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高职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27.6%.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得分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机成瘾得分(45.80±10.41)与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得分(36.18±9.13)呈正相关(r=0.53,P<0.01).手机成瘾倾向与自我控制、自尊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4,-0.28,P值均<0.01);自我控制在手机成瘾倾向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36,P<0.01),手机成瘾倾向对抑郁、压力的影响受到自尊的调节.结论 手机成瘾对心理健康不但有直接负面效应,并且通过自我控制来影响心理健康;自尊水平越高,手机成瘾对心理健康的负面作用越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NF-α+489位点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Wan Fang、CNKI文献数据库,查找国内外关于TNF-α+489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性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5年7月20日。由2名评价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并评价资料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及Stata 10.0软件进行Mete分析。结果在这项荟萃分析中,共纳入13个研究,有病例组患者2 459例、对照组患者2 82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总体人群而言TNF-α+489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风险不相关(OR=1.20,95%CI:0.96~1.50,P=0.11)。在研究人群种族的基础上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高加索人群及亚组人群中,TNF-α+489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易感性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对吸烟人群进行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在这类人群中TNF-α+489与COPD易感性关联也无统计学意义(OR=1.24,95%CI:0.96~1.59,P=0.09)。结论 TNF-α+489基因多态性与COPD的发病风险可能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12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的多发病。为了缩短疗程 ,防止并发症 ,及早明确诊断 ,采用有效的抗生素 ,切开引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现将1 996年 8月~ 2 0 0 1年 8月在我科的 1 1 2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996年 8月~ 2 0 0 1年 8月期间在我科诊治的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 1 1 2例 ,男性 5 7例 ,女性 5 5例 ,年龄最小 1 61 2 岁 ,最大 68岁 ,平均年龄 3 1岁 (见表 1 )。表 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年龄分布表 年龄 (岁 )0~ 1 1~ 2 1~ 31~ 41~ 51~ 61~例  数 1 81 71 4 2 3 2 1 1 2 7  在 1 1 2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应用可吸收内固定材料自生增强型聚丙交酯治疗颌面部骨折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85例颌面部骨折患者,采用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做坚强内固定,6个月后复查伤口愈合情况,张口度恢复及咬合关系,摄X线片检查,判断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全部病例术后X线检查骨折线对位良好,骨折愈合正常,咬合关系恢复良好,面部形态满意,未发现局部异物排斥反应及伤口感染。结论:可吸收内固定材料,由于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一定强度,可降解吸收,在颌面部骨折手术治疗中是理想的内固定材料,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T2WI及动态增强扫描对颅底脊索瘤与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颅底脊索瘤及32例侵袭性垂体瘤的MRI信号特点。结果:在T2WI序列上颅底脊索瘤16例呈混杂高信号,2例为明显混杂高信号,10例呈混杂低信号;而侵袭性垂体瘤18例呈均匀等信号,8例呈均匀稍高信号,6例边缘或中心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28例脊索瘤中16例呈蜂窝状延迟强化,9例轻度不均匀强化,2例相对稍均匀强化,1例强化不明显;32例侵袭性垂体瘤23例较均匀中轻度强化,9例不均匀强化。结论:颅底脊索瘤与侵袭性垂体瘤在T2WI序列及动态增强中,信号强度、信号均匀度及强化特点有较明显区别,对二者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特别是蜂窝状延迟强化对脊索瘤有一定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重症马方综合征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及策略,评价其治疗效果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及广东省人民医院入院收治的15例重症马方综合征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75 mm]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9~55(32.9±8.7)岁。5例马方综合征患者合并主动脉夹层均行Bentall+主动脉弓置换+支架象鼻术。10例非夹层患者主动脉根部处理采用Bentall术7例,Cabrol术1例,Bentall术+右半弓置换2例,所有患者同期均予二尖瓣修复或置换处理,其中二尖瓣成形术12例,二尖瓣置换术3例。另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2例。结果该组患者中因心律失常出现心搏骤停死亡1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11例,占73.3%。术后3个月LVEDD较术前明显缩短[(80.5±7.4)mm vs.(58.3±6.0)mm,P0.05];LVEF较术前增加(37.3%±5.2%vs.46.3%±4.4%,P0.05)。术后1年LVEDD较术前明显缩短[(80.5±7.4)mm vs.(53.7±3.6)mm,P0.05];LVEF较术前明显增加(37.3%±5.2%vs.57.7%±4.2%,P0.05)。随访期间无死亡及再手术病例。结论必要的术前治疗、术中同期彻底矫治所有瓣膜及血管病变问题以及术后较长时间的ICU监护治疗是成功治疗重症马方综合征患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正>腹膜后病变位置较深且病理类型复杂,一些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常缺乏特异性,难以明确病变性质,其诊断依赖于病理学检查。CT引导下穿刺活检能安全、有效地提高诊断率[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5月至2012年9月间行CT引导下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的32例资料,旨在探讨该技术在腹膜后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WM)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8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WM的患者资料。依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RDW预测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最佳截断值。单因素及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探索PFS和OS的影响因素。结果:78例初诊WM患者纳入本研究,ROC曲线确定RDW的最佳截断值为16.4%。中位随访39.5个月,初诊时高RDW水平WM患者具有更差的生存结局。多因素分析显示,高RDW水平是影响PFS和OS的独立不良因素。此外,RDW联合改良国际预后积分系统能够改善WM的预后分层。结论:RDW为临床上简便可行的参数,可用来预测WM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纺锤体检测点丝/苏氨酸激酶(BUB1)基因在胃癌(STAD)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 分别运用Oncomine、GEPIA、BioGPS和Kaplan-Meier Plotter等数据库分析BUB1基因在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的表达差异,并且分析BUB1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利用癌症细胞系全科百科全书(CCLE)分析BUB1分别在胃癌组织T细胞和B细胞中的表达,利用String数据库绘制BUB1相关蛋白网络图及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并对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相关通路进行分析。采用肿瘤免疫评估资源(TIMER)数据库分析BUB1在免疫浸润物中的表达及对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为进一步验证Oncomine数据库基因芯片的结果,我们选择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3月~2019年7月收治的胃癌患者30例,经外科手术获得胃腺癌组织30份,同时获取的癌旁正常组织30份作为对照组,通过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对Oncomine数据库中BUB1基因表达的数据进行验证。结果 Oncomine、GEPIA、BioGPS分析显示:与正常胃组织相比,BUB1在胃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P<0.05)。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BUB1基因高表达的胃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HR=0.52,95%CI=0.41~0.67,P<0.05)、总生存期(HR=0.67,95%CI=0.55~0.82,P<0.05)均有所延长。通过string数据收集到与BUB1相关 蛋白主要富集于13类细胞学组分、4类分子功能和12类生物学过程,并参与了4条信号通路。TIMER数据库分析显示在免疫微环境中高表达BUB1 mRNA的CD4+T细胞和巨噬细胞对胃癌患者5年生存预后较好。实时定量PCR结果提示胃癌组织样本 BUB1的表达水平(4.345±0.421)明显高于配对的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1.583±0.122)(t=34.63,P<0.05);免疫组化结果提示胃癌组织BUB1染色成阳性。结论 胃癌组织中BUB1基因呈现高表达,BUB1可能具有减少肿瘤免疫抑制作用可协助评估胃癌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