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2010至2012年6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西部地区44家医院诊治的股骨颈骨折资料。将安徽省、河南省、吉林省、山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黑龙江省定为中部组;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甘肃省、广西贵族自治区、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陕西省、云南省定为西部组。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侧别构成等。 结果共收集6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3 683例,中部组2 067例,男女比为1∶1.98;西部组1 616例,男女比为1∶1.76。中部地区76~80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西部地区71~75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两组均以31B2型骨折患者构成比最高,中部组51.1%(1 056/2 067),西部组48.3%(781/1 616);31B1型构成比最低,中部组21.5%(444/2 067),西部组19.7%(318/1 616)。中部左侧1 077例(52.1%),右侧990例(47.9%);西部组左侧797例(49.3%),右侧819例(50.7%)。 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以女性多见,中部地区以76~80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西部地区以71~75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中、西部均以85岁以上年龄段构成比最低。两地区31B2型骨折居多,中部地区31B1型构成比较西部高,31B3型较西部低;中部地区左侧股骨颈骨折多于右侧,西部地区右侧多于左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相关因素对肢体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16年3月国内7家骨肉瘤治疗中心收治的479例肢体骨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一般情况、治疗方式、并发症、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应用Kaplan-meier、Cox regression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变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479例肢体骨肉瘤患者,男292例,女187例;年龄范围3~74岁(平均21.4岁);膝关节周围396例(包括股骨远端253例、胫骨近端125例及腓骨近端18例),膝关节以外83例(包括股骨近端24例、胫骨远端17例、肱骨近端34例、肱骨远端5例及桡骨3例);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1.0%、60.0%,3年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是54.0%、46.0%。5年总生存率:规范化疗组与非规范化疗组分别为73.0%、55.9%;术前三药联合组(DDP+IFO+ADM)和四药联合组(DDP+IFO+ADM+MTX)分别为48.7%、66.0%;术后三药联合组和四药联合组分别为51.5%、66.2%;肿瘤细胞坏死率≥90.0%组和90.0%组分别为93.3%、40.3%;保肢术组和截肢术组分别为61.9%、43.3%;外科分期II期和III期分别为61.9%、25.1%;术后无复发转移、单纯局部复发、单纯肺转移、多发转移分别为93.5%、46.3%、20.7%、10.1%。单因素分析显示:规范性化疗、化疗方案、肿瘤细胞坏死率、手术方式、外科分期、复发转移是影响骨肉瘤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规范性化疗、肿瘤细胞坏死率、手术方式及复发转移是影响患者的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规范性化疗联合手术切除能够明显提高肢体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复发转移与不规范化疗严重影响肢体骨肉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40~60岁肢体骨肉瘤病人的临床治疗疗效,总结预后相关因素并探讨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5年10月国内7家骨肉瘤治疗中心收治的确诊为肢体骨肉瘤的62例病人的资料,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范围限定在40~60岁,平均年龄为50.4岁;收集病人一般情况、发病部位、术前穿刺、化疗情况、手术方式、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等。以上述因素为变量指标,应用Kaplan-meier法测算生存率,研究这些因素与3年、5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62例肢体骨肉瘤病人中发病于膝关节周围者50例,约占80.6%。62例病人均得到随访,随访12~11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3个月;3年和5年总生存率为80.6%、56.5%;3年和5年无瘤生存率为41.9%、32.3%;5年总生存率:术前化疗组与未化疗组分别为51.5%、62.1%;术后化疗组与未化疗组分别为52.1%、71.4%;术前术后均化疗组与均未化疗组为51.6%,61.3%;保肢手术组和截肢手术组分别为57.1%、53.8%。术后无复发转移、单纯复发、肺转移、多发转移的病人3年生存率分别为89.7%、78.6%、50.0%、73.3%。结论 40~60岁肢体骨肉瘤病人,膝关节周围发病率高于年轻病人,且预后较差,其预后与术前穿刺明确诊断、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密切相关,其临床治疗应当建立在充分切除肿瘤的基础之上,严格遵照Enneking外科分期,降低肿瘤的复发转移率,以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地舒单抗在治疗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14例难治性GCTB应用地舒单抗,包括脊柱6例、骨盆2例、骶骨3例、四肢复发性GCT 3例。6例脊柱GCTB中5例为手术前应用(胸椎、腰椎),1例为两次手术后复发性难以切除同时发生肺转移病例;2例骨盆分别是1区+4区、2区+3区;3例骶骨中2例为S1~3,1例为S2~4;3例四肢分别为肱骨近端、桡骨远端、胫骨远端,均为囊内刮除术后复发,肿瘤体积巨大,边界不清。男2例,女12例,年龄(34.79±16.89)岁。手术前应用方法为:地舒单抗120 mg,第1、8、15、31、61、91天行皮下注射。最后一次用药后2周作CT和MRI,用作于用药后测量。对比用药前后肿瘤最大径、病变的CT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疼痛程度通过VAS评分衡量。2例骨盆肿瘤患者和3例四肢肿瘤患者均行整块切除术,骶骨肿瘤患者均行囊内刮除;5例脊柱肿瘤患者,2例行术前用药,已应用4 mg×120 mg,尚未手术,另外3例均行en-bloc切除,并分析术中大体标本及术后病理结果。同时,对手术后6个月病例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用药前肿瘤最大径为(62.58±21.88) cm,用药后为(54.17±22.65) cm,P=0.000。用药前病变中心及边缘平均CT值为(43.30±19.71) HU和(97.15±42.68) HU,用药后为(97.97±54.37) HU和(223.95±116.63) HU,P值分别为0.027和0.010 (P0.05)。用药后VAS评分平均1分。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的8例,平均随访26.5 (16~35)个月,分别为3例脊柱0复发,1例骨盆0复发,3例骶骨2例复发,1例肱骨近端出现可切除的软组织复发。结论地舒单抗治疗四肢长骨复发、边界不清的III级及中轴骨GCTB,可明显使患者临床症状减轻,使肿瘤钙化、缩小。推荐骶骨或四肢肿瘤需要囊内切除者减少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中国西北与东北地区成人颈椎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14家医院2010—2011年诊治的成人创伤性颈椎骨折病例资料,排除病理性、陈旧性骨折和二次骨折。西北地区10家医院患者资料定义为西北组,东北地区4家医院患者资料定义为东北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各年龄段骨折例数及骨折AO分型等资料。结果 共收集成人颈椎骨折771例,其中西北组509例,男296例(58.15%),女213例(41.85%);东北组262例,男151例(57.63%),女111例(42.37%);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9,P>0.05)。西北组和东北组患者年龄分别为48(20)岁和57(2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405,P<0.01)。西北组41~50岁年龄段患者最多(26.52%,135/509),东北组51~60岁年龄段最多(21.76%,57/262)。西北组中青年(16~60岁)和老年(>60岁)分别有407例(79.96%)和102例(20.04%),东北组分别为155例(59.16%)和107例(40.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73,P<0.01)。西北组和东北组51.01节段高发类型均为A型,分别有20例(57.14%,20/35)、13例(46.43%,13/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66,P>0.05);51.02节段高发类型均为B型,分别有222例(92.50%,222/240)、71例(75.53%,7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989,P<0.05);下颈椎51.03~51.07节段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为A型,分别有187例(79.91%,187/234)、80例(57.14%,80/140),骨折类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19,P<0.05)。结论 西北、东北两地成人颈椎骨折均男性多于女性,西北地区41~50岁年龄段最多,东北地区51~60岁年龄段最多,51.01节段A型高发,51.02节段B型高发,下颈椎51.03~51.07节段A型高发。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脊椎肿瘤整块切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接受脊椎肿瘤整块切除的患者113例, 男68例、女45例, 年龄(38.7±16.7)岁(范围10~79岁);原发恶性肿瘤55例、原发侵袭性肿瘤27例、孤立性转移瘤31例。依Boriani脊椎肿瘤整块切除外科分型系统进行计划, 根据肿瘤于脊椎中的不同累及范围分为七型手术方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所在部位及累及椎节数量及术前神经功能)、手术过程(具体手术分型、手术分期、前方椎体重建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外科边界)、围手术期与术后情况(术中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术后生存时间(总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期及内植物生存期)。结果除1例因术中大血管损伤致失血性休克死亡外, 1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517.6±267.4)min, 术中出血量为(3 802.7±3 039.4)ml。48例达到R0切除。围手术期死亡3例, 44例(38.9%, 44/112)发生术中及围手术期并发症。109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39.4±35.2)个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